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付瑞鹏  王华  张昂  李华   《中国食品学报》2019,19(10):150-156
通过催化式红外辐射技术处理浸渍发酵后的葡萄籽,研究红外辐射联合保温处理对葡萄籽灭菌效果的影响。随着红外辐射时间和保温时间的延长,保温温度升高,葡萄籽中细菌总数迅速下降,其中红外辐射98 s、75℃保温60 min处理葡萄籽,灭菌效果最好,葡萄籽中细菌总数降到1.66 lg CFU/g,比单独红外辐射处理的葡萄籽降低43.14%,比未处理的葡萄籽降低了65.99%;葡萄籽表征红色程度的a*值和表征黄色程度的b*值分别为12.31~13.48和13.22~14.47,色差E值为2.14~5.26,表明葡萄籽处理前、后色泽差异小。葡萄籽油得率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其中葡萄籽油得率最高达10.39%,比未处理葡萄籽提高了46.96%。试验各处理提取的葡萄籽油酸值、过氧化值和碘值均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初榨葡萄籽油制定的标准。经综合评价,当红外辐射处理葡萄籽98 s、75℃保温处理60 min时,葡萄籽灭菌效果最好,葡萄籽油得率最高,葡萄籽的色泽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2.
葡萄籽油的制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1工艺流程及简述葡萄籽→烘干→清理→破碎→软化→轧坯→烘干→浸出油→蒸发、汽提→毛油→脱酸→水洗→脱色→脱臭→精制葡萄籽油葡萄经轧汁后去皮烘干的葡萄籽(工业化生产,原料收购多在几个酒厂进行,原料含一定数量的杂质),经清理筛选除杂质后去破碎机破为2—4...  相似文献   

3.
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约占葡萄量4%的葡萄籽产生,目前我国不少生产厂家都是将其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这就造成了污染,而实际上完全可以废物利用,生产葡萄籽油.由于葡萄籽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等成份,对人体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作用,是目前国际上倍受青睐的高档烹调食用油,价格昂贵,因此,开发葡萄籽油,大有作为.下面介绍用传统的压榨法生产葡萄籽油的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灵山、邕宁两地产两面针的根皮与木部进行研究,探讨其光谱特征和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关系,为快速鉴定不同产地两面针样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分别对上述两地的两面针的根皮与木部进行研究,对比其红外光谱及其二阶导数光谱的差异。结果 ATR-FT-IR能有效鉴别不同产地的两面针药材样品。结论利用ATR-FT-IR技术可以快速、简便地鉴定两面针药材,两面针中主要活性物质生物碱的含量与红外光谱信号强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灵山、邕宁两地产两面针的根皮与木部进行研究,探讨其光谱特征和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关系,为快速鉴定不同产地两面针样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分别对上述两地的两面针的根皮与木部进行研究,对比其红外光谱及其二阶导数光谱的差异.结果 ATR-FT-IR能有效鉴别不同产地的两面针药材样品.结论 利用ATR-FT-IR技术可以快速、简便地鉴定两面针药材,两面针中主要活性物质生物碱的含量与红外光谱信号强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压榨法生产葡萄籽油及精炼工艺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山葡萄籽压榨制油工艺流程及技术路线,并对有关技术要求进行了阐述。生产结果表明,压榨法制取葡萄籽油质量好,工艺路线简单,绿色环保,节约能源,不含溶剂,适合小规模生产,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行业。  相似文献   

7.
葡萄籽油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葡萄酒生产过程中的下脚料经烘干等处理,分出葡萄籽(主要是皮和籽)。然后经脱壳、粉碎等处理,并进行一次性浸出取油,再经精制可得到优质食用葡萄籽油。采用脱壳和一次浸出制油工艺,不仅可以提高出油率,而且还能使制油后饼粕中的纤维素降低,蛋白质提高,从而大大增加了饼粕的营养价值。浸出的毛油经脱酸、脱色、脱臭处理,获得的精制油达到并超过国际葡萄籽油标准。对葡萄酿酒后的下脚料(葡萄籽占20%—26%)合理地综合利用,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增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葡萄籽油毒性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葡萄籽油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对葡萄籽油样品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小鼠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小鼠急性和遗传毒性测试均为阴性。对大鼠喂养30天的试验表明,在试验期内个试验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脏器系数等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无异常。结论表明该物质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产生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葡萄籽油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对葡萄籽油理化性质、制取精炼工艺及其生物安全性、营养和食疗价值等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我国今后葡萄籽油开发利用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物酶法提取葡萄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周利娟  王欣 《食品科学》2006,27(12):518-520
生物酶法提取植物油脂是一种新型的油脂加工方法,它既可提高油脂的提取率,又可获得品质较优的植物油脂。以葡萄籽为原料分别加入纤维素酶和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通过试验分别得出两种酶提取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纤维素酶提取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为1.5h、酶解pH值为4.5、酶用量为3000U/g葡萄籽,油脂提取率为84.1%;中性蛋白酶提取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2.0h、酶用量为2000U/g葡萄籽,油脂提取率为80.3%。对两种酶解提油工艺进行比较可知:中性蛋白酶提油工艺所需成本较低,提取率较高,适合于葡萄籽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杨文侠  李江  张刚  张玉亮 《食品科技》2007,32(11):107-109
研究葡萄籽提取物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性能,实验证实葡萄籽提取物对油脂氧化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油脂中葡萄籽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强于Vc、VE,预示其在粮油食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提取葡萄籽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超声波提取葡萄籽油的工艺,研究了萃取溶剂、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料液比、循环泵转速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溶剂为石油醚,最佳工艺为:超声时间25 min,超声波功率500 W,循环泵转速1 200 r/min,料液比1∶15,在此条件下提取率达到94.12%.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传统水酶法提取葡萄籽油前处理复杂、耗水量大、耗酶量大及提取时间长等问题,采用乙醇水提法提取葡萄籽油。结果表明,葡萄籽原料无需预处理,可经粉碎后直接进行油脂提取。通过对影响乙醇水提法提取葡萄籽油的因素研究,确定较优的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5%,料液比1∶3,提取温度60℃,pH 9,提取时间1 h,收集清油后在提取温度60℃、p H 9条件下水相重复提取渣相1 h。在优化条件下,葡萄籽油提取率为86. 57%。所得葡萄籽清油经简单精炼,各项指标达到一级葡萄籽油国家标准,油中γ-生育酚、甾醇、总酚含量分别达到52. 70、2 120. 23、195. 5mg/kg,且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 763 g/kg。乙醇水提法工艺中,原料无需前处理,无需酶制剂辅助,提取时间由水酶法的3 h以上缩短至2 h,耗水量由6 t/t(以葡萄籽质量计)以上降至3 t/t(以葡萄籽质量计),其水相可循环、油品质较高,为葡萄籽油高效提取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葡萄籽油甘油三酯组成及结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胰脂酶水解法分析葡萄籽油脂肪酸组成和甘油三酯结构。结果为: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9.34%,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含量为75.25%;并根据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计算出葡萄籽油甘油三酯组成,主要甘油三酯为LLL,含量达42.35%、Sn–LOL16.69%、Sn–POL2.18%、Sn–LLP5.52%;还采用红外光谱测定葡萄籽油官能团结构等;表明葡萄籽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食用植物油。  相似文献   

15.
葡萄籽油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文章概述了近年来对葡萄籽油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提取工艺以及葡萄籽油产品的开发现状,并对我国今后葡萄籽油市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酿酒后葡萄籽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磊 《中国酿造》2012,31(1):16-18
酿制葡萄酒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包括葡萄籽。该文对酿酒后的副产品-葡萄籽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葡萄籽中葡萄籽油、多酚物质和蛋白质的提取及其应用技术。将葡萄籽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避免环境污染,而且将增加葡萄酒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18.
葡萄籽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葡萄籽含有14%~17%的油脂,还含有3.9%的原花青素.为了合理利用葡萄籽资源,采用仁壳分离的方法,仁用于提取葡萄籽油,壳用于提取原花青素.同时,还对葡萄籽的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市场应用情况和前景作了客观的分析论述,以期促进葡萄籽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