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考察合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SBT)前后头孢哌酮(CPZ)对4种致病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变化。方法 采用特异性 β一内酰胺酶鉴定试剂Nitrocefin挑选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产酶菌株,用比浊法测定受试菌株在不同CPZ浓度时的PAE值。结果 合用 SBT后,CPZ对产酶菌株的PAE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低浓度时(1/2,1倍MIC)PAE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合并CPZ和SBT的给药方案对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株引起的感染有利,尤其在体内药物浓度较低时,合并用药可以更长时间地抑制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20 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 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 在亚MIC 浓度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 很短, 而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PAE 已很明显, 尤其大环内酯类PAE 可达2 h 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 PAE 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 倍MIC 时, 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 明显延长, 而头孢菌素类PAE 仍相对较短;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 显著增加, 并长于β-内酰胺类PAE。结论 抑制蛋白质和DNA 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 较明显, 要长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 可能与PAE 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究肠道菌群紊乱对吸入麻醉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吸入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选取91例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认知障碍组,85例术后无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在术前提取两组患者粪便样本中的细菌DNA,并进行16S rRNA测序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最终两组共20对匹配成功,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PCoA分析示,尽管两组患者的粪便样本在PCoA图上存在部分重叠,但PCoA散点图显示两组样本间仍存在明显差异;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显示,在属水平上,认知障碍组有6个菌属丰度更高;认知障碍组的肠道内类芽孢杆菌属、毛螺菌属、厚壁菌门、梭菌科、奈瑟氏菌科、奈瑟菌属丰度增加,主要表现为克雷伯氏杆菌、普氏菌、肠杆菌科、梭菌目、毛螺菌科、嗜胆菌属、变形菌门、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科等细菌的富集。 结论:吸入麻醉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相关,主要表现为雷伯氏杆菌、普氏菌等细菌的富集。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生物吸附法回收铂族金属(PGMs)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微生物胞外金属结合基团,进而提升微生物的吸附量与特异性仍是一项挑战。本研究利用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写为E. coli)BL21菌株外膜上展示了不同长度的金属结合肽(EC10、EC20、EC30),并解析了其对钯(Pd(II))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E.coli BL21表面展示不同长度金属结合肽均能增强其对Pd(II)的吸附量。其中,表面展示了EC20的菌株(简写为E. coli EC20)吸附量最高,为144.25 mg/g,是未进行表面展示菌株的1.14倍;E. coli BL21和E. coli EC20均能够从含多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中选择性吸附Pd(II)和Pt(IV),两株菌对Pd(II)吸附率分别为96.2%和99.0%。以上研究表明利用表面展示技术增加微生物外膜金属结合基团是一种有效提升微生物吸附能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用FTIR、XPS、TEM等表征方法对溶液中大肠杆菌吸附钯(Ⅱ)的机理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与大肠杆菌和钯(Ⅱ)间静电作用有关,在pH为2.0时吸附量最大,可达120.08 mg/g;对大肠杆菌进行化学修饰,FTIR结果表明细胞表面的氨基、羧基可能为吸附钯(Ⅱ)的主要基团,涉及到表面络合机制;TEM及XPS结果显示吸附6 h后菌体内有尺寸为5~15 nm的钯纳米颗粒生成,说明该吸附过程还存在还原反应。大肠杆菌对钯(Ⅱ)的吸附过程是静电作用、表面络合、氧化还原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大黄提取二蒽酮类衍生物(番泻苷, sennoside, SEN)对小鼠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 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湿粪记数试验观察番泻苷对小鼠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的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肠粘膜Na+-K+-ATP 酶的活性。结果: 番泻苷各剂量均能增强小鼠的排便功能,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番泻苷各剂量均能显著提高小鼠小肠组织胃动素的含量, 而降低生长抑素的水平;番泻苷各剂量组小鼠小肠粘膜Na+-K+-ATP 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番泻苷能增强小鼠的肠道运动功能, 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肠道胃动素释放, 降低肠道生长抑素水平和抑制小肠粘膜Na+-K+-ATP 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 患者解脲支原体(UU) 对7 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体外药物敏感性, 对培养阳性的150 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 UU 对 7 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的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交沙霉素(96 6.7 %) 、强力霉素(90.67 %) 、美满霉素(88.67 %) 、司巴沙星(58.67 %) 、 罗 红 霉 素 (39.33 %) 、 氧 氟 沙 星(18.00 %) 和阿奇霉素(8.00 %) 。UU 耐药率最高的为氧氟沙星(31.33 %), 其次为司巴沙星(18.67 %)和罗红霉素(18.00 %) 。结论: UU 存在多重耐药, 对UU 进行药敏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防止耐药株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究“准硕士生”学业准备与入学后科研能力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准硕士生”学业准备与硕士生科研能力的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学业准备与科研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准硕士生”学业准备趋向明显,但是,客观条件支持准备程度高于个体自我准备程度;硕士生科研能力水平呈现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但是,在不同的学位类型与专业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准硕士生”学业准备显著促进科研能力发展;以导师支持为核心的外生机制作用有限,以科研效能感为核心的内生机制是影响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学业准备对科研能力的影响机制存在由外及内的传递效应。为促进学业准备,可采取如下措施:“准硕士生”应发挥主观能动力,增强学业准备自主性;导师可提前介入育人场域,提供专业先导性支持;高校可创设本硕衔接教育服务中心,提升学业准备指导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将74例脑卒中重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EN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PN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免疫功能、营养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粪便钙卫蛋白(Fcp)显著下降,内毒素显著升高(P<0.05);EN组治疗后ALB、PA显著高于PN组治疗后,hs-CRP、Fcp、内毒素显著低于PN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显著升高(P<0.05);EN组治疗后CD3、CD4、IgA、IgM、IgG显著高于PN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ICU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应激性高血糖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71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者29例为观察组,非应激性高血糖者42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12、24、36、48、72、120 h取外周血,采用血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水平,采用ELISA实验测定血浆D-乳酸与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并测定尿液乳果糖与甘露醇比(L/M)水平。结果: 组别和时间对患者血糖、尿液L/M、血浆D-乳酸与DAO水平均有影响(P<0.05),且两者无交互作用(P>0.05)。就变化趋势而言,术后血糖呈上升趋势,24 h达高峰后下降,观察组在术后12、24、36、72 h时高于对照组(P<0.05);L/M水平呈上升趋势,72 h达高峰后下降,观察组任一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D-乳酸和DAO水平呈上升趋势,对照组72 h达高峰,观察组术后120 h时仍有升高趋势,观察组在术后多数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和术后24 h时,血糖水平与L/M、D-乳酸和DAO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术后72 h时,血糖水平与L/M及DAO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术后120 h,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做好胃癌术后血糖实时监测和血糖控制工作对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头孢美唑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 期间E. coliATCC25922 的形态学观察, 深入探讨其抗生素后效应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头孢美唑对E. coli 的PAE的同时,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体外PAE 期间4MIC 、128 MIC 的头孢美唑不同时间点E. coli. ATCC25922 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菌落计数法测定4MIC 、128 MIC 头孢美唑的体外PAE 分别为-0. 03 h和3. 65 h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低浓度(4 MIC)时细菌呈丝状体, 高浓度(128 MIC) 时细菌呈球状体, 而且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 之后仍有细菌形态学改变。结论: 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 期间E. coli 菌体形态呈现不同的变化, 从而显示了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 期间对E. coli 具有不同的作用靶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后线治疗标准治疗方案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疗效预测因子的初步分析。方法:本研究所需要的样本量用PASS15.0软件进行计算,从2017年5月到2018年10月入组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750 mg或500 mg单药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评估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之后随访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并对是否出现高血压患者的预后进行关联性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PFS,次要研究终点为ORR、DCR、OS、安全性数据以及疗效预测因子的初步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51例患者中45例患者可以评价疗效及安全性数据。45例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ORR为11.11%,DCR为77.7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3.9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0.3个月。不良事件方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和腹泻等。其中发生率较高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6例(13.33%),高血压5例(11.11%),蛋白尿5例(11.11%),转氨酶升高4例(8.89%)。出现高血压患者的PFS相对于未出现高血压患者的显著较长,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阿帕替尼单药三线及后线治疗标准方案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潜在的临床获益,安全性事件总体可控,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可能伴随了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ELOX方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比卡培他滨单药方案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从2010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进行R0手术切除结直肠癌老年患者(60~82岁)195例,术后接受卡培他滨单药或XELOX方案的辅助化疗(根据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体能状态、医生评估、患者耐受能力及意愿选择辅助化疗方案)。通过医院的病历系统统计入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并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患者随访。两种辅助化疗方案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建立Cox风险比例模型,评估在风险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两种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依据CTCAE 4.0的标准,记录2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该研究中位随访5.75年(随访时间范围:0.30~7.50年)。纳入研究的19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整体患者人群中位无疾病生存期(mDFS)为5.0年,其中XELOX方案组的mDFS为5.5年,显著高于卡培他滨单药方案组的mDFS 3.6年(P=0.047,95% CI:2.06-5.14)。患者整体中位总生存期(mOS)为7.1年,其中XELOX方案组mOS为7.1年,显著高于卡培他滨单药方案组的mOS 4.5年(P=0.021,95% CI:3.30-5.70)。在风险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当患者年龄<70岁,无论是DFS(HR=0.74,P=0.036)还是OS(HR=0.78,P=0.041)患者均能够从XELOX方案中获益;当患者年龄≥70岁时,患者仅DFS(HR=0.77,P=0.035)可以从XELOX方案中获益。无论患者合并症状如何,患者的DFS和OS均能从XELOX方案中获益。但是仅当淋巴结送检的枚数≤12枚、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周期数≥6的时候,患者DFS和OS才能从XELOX方案中获益。不良反应方面,中性粒细胞减少(61.54% vs. 39.74%,P=0.003)及神经毒性发生率(65.81% vs. 0%),XELOX方案组显著高于卡培他滨单药方案组;其他的不良反应,如腹泻、口腔炎、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征、贫血、恶心呕吐、AST/ALT升高、脱发的发生率,两用药方案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ELOX方案不会明显增加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且老年患者(年龄<70岁时)在卡培他滨单药的基础上联合奥沙利铂DFS和OS都可以显著获益,当患者年龄≥70岁时候,仅有DFS获益,而OS则无法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卡培他滨为基础一线方案治疗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及TYMP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为2010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和肿瘤科确诊为Her2阴性的且接受卡培他滨为基础一线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共215例。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液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mRNA表达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电话随访获取患者预后数据。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基因型和预后的关联,用Cox模型对其他变量进行校正。结果:纳入分析的TYMP的遗传变异位点经过NCBI数据库查阅在中国人群中突变频率大于10%,在预后分析上发现1412C>T位点的关联性。1412C>T位点在本研究中的突变频率为:CC基因型137例(63.72%),CT基因型70例(32.56%),TT基因型8例(3.7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0,符合HW平衡(P=0.798)。以显性遗传的方式把CT和TT基因型合并,对两组基因型患者进行预后分析发现:CT/TT和CC基因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56.41%和40.15%(P=0.021),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90%和72.99%(P=0.0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11.5和7.6个月(P=0.001)。另外,两组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26.6和24.7个月(P=0.022)。针对PFS构建多变量的Cox模型校正后,CT/TT基因型仍然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6,P=0.011)。87例癌组织标本的mRNA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T/TT基因型患者相对于CC型患者,癌组织中TYMP的mRNA表达明显较高(P<0.001)。结论:TYMP基因1412C>T位点是卡培他滨作为基础化疗药物在一线治疗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疗效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参附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化疗的15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化疗6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患者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两组化疗后的生存质量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化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CD8+水平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lgG、lgA和lgM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研究组患者功能子量表中的躯体功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子量表中的疲劳、恶心/呕吐和疼痛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临床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受体酪氨酸激酶(RON)蛋白与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的表达与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RPC)患者阿比特龙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7例接受阿比特龙治疗的CRPC患者,根据是否耐药分为观察组(n=32,阿比特龙耐药患者)、对照组(n=95,缓解患者)。采用免疫组化与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比较两组RON、CXCR4蛋白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RON、CXCR4蛋白与耐药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RON、CXCR4蛋白预测耐药的价值,并在阿比特龙耐药细胞株中加入RON、CXCR4抑制剂,观察两者对阿比特龙耐药细胞凋亡指标[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显示,观察组RON阳性表达率(71.88%,23/32)较对照组(27.37%,26/95)高;观察组CXCR4阳性表达率(65.63%,21/32)较对照组(12.63%,12/95)高;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显示,观察组RON、CXCR4蛋白较对照组高(P<0.05);RON、CXCR4蛋白与耐药均呈正相关(P<0.05);加入RON、CXCR4抑制剂后,RON、CXCR4表达被成功抑制,且caspase-3、caspase-9、细胞凋亡率均高于阿比特龙耐药细胞株(P<0.05);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显示,抑制RON、CXCR4表达,细胞迁移及侵袭细胞数目均显著降低(P<0.05);RON蛋白预测阿比特龙耐药的AUC为0.789,截断值>4.11,敏感度为84.37%,特异度为61.05%(P<0.05);CXCR4蛋白预测阿比特龙耐药的AUC为0.825,截断值>3.42,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0.00%(P<0.05);RON+CXCR4蛋白预测阿比特龙耐药的AUC为0.884(95%CI:0.815~0.934),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83.16%(P<0.05)。 结论:CRPC患者RON、CXCR4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与患者阿比特龙耐药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预测耐药的标志物,抑制RON、CXCR4蛋白表达,可促进CRPC阿比特龙耐药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道微生态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接受PD-1单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10月到2021年10月纳入后线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且符合入排标准的晚期NSCLC患者58例。PD-1抑制剂包括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通过科室的患者病历记录及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整理分析患者的基本人口学资料,接受治疗的疗效数据,生存预后情况及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另一方面,收集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前的深部诱导痰标本,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收集的58例样本的呼吸道菌群情况,分析呼吸道菌群α多样性的指标,并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进行关联分析。结果:58例NSCLC患者符合研究的筛选标准并且均可以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疗效数据提示PD-1抑制剂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9.0%[95%置信区间(CI):9.9%-31.4%],疾病控制率(DCR)为55.2%(95%CI:41.5%-68.3%)。通过后续的访视获取的预后数据表明58例NSCLC患者的中位PFS为3.2个月(95%CI: 2.29-4.11),中位OS为10.5个月(95%CI: 5.58-15.43)。呼吸道菌群分析结果根据Shannon多样性指标的高低将58例患者分为高α多样性组(H组)和低α多样性组(L组),分别为30例和28例。关联性结果提示H组和L组的ORR分别为23.3%和17.9%(P=0.380)。预后结果表明H组和L组的中位PFS分别为3.8个月和2.8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PD-1单药在晚期NSCLC患者后线治疗中具有初步的疗效和预后。呼吸道菌群分析中高的α多样性菌群的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研究结论尚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