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将马氏甲烷八叠球菌、地农芽胞杆菌、施氏假单胞菌、谢氏丙酸杆菌接种于秸秆厌氧发酵体系中,考察添加柠檬酸盐对沼气产量、纤维素降解率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添加3g/L柠檬酸盐(添加组)促进了体系的产气效率,沼气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倍,其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1.2%和5.1%.对照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在84h达最大值,达到7.07g/L,仅为添加组的80%,其平均积累速率51.6mg/(L·h),比添加组69.2mg/(L·h)降低25.4%,说明添加柠檬酸盐提高了厌氧发酵体系TS、VS的利用率,促进了厌氧体系乙酸和丙酸、丁酸等VFA的合成.同时发现:秸秆厌氧发酵体系的纤维素降解率普遍高于木质素降解率7.5%左右,说明多菌耦合厌氧发酵产沼气体系的降解纤维素能力高于降解木质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木薯酒精废水厌氧可生化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锥形瓶反应器对木薯酒精废水的厌氧可生化性进行了研究。在连续37d的实验中,COD从10865mg/L下降到1060mg/L,总去除率达90.24%。结果表明:木薯酒精废水的厌氧可生化性很好。反应前期VFA浓度迅速上升,在第9d达到最大值,为95.17mmol/L,随后,VFA浓度开始下降,产甲烷量迅速增加。反应达到稳定后,pH值维持在7.00~7.40之间,体系的缓冲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以红薯酒糟为原料,采用自制小型沼气发酵装置进行厌氧发酵试验。在30℃、35℃、40℃、45℃时,测定发酵过程中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好氧产酸菌、好氧氨化菌、厌氧产酸菌、厌氧氨化菌和厌氧纤维素菌值变化最大的温度分别是30℃、35℃、45℃、30℃;最大的变化量分别为3.255、3.273、4.564、5.875、3.802;菌数一直较高的温度是40℃和45℃。  相似文献   

4.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广西大学食堂餐厨垃圾为原料,通过检测分析pH、VFA、产气量等指标,讨论酸化过程及各指标对系统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过程有利于厌氧发酵过程中甲烷产量的增加,对厌氧系统具有良好的作用,且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是一个高生物降解率的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5.
以干玉米秸秆和剩余污泥/猪粪作为发酵原料对预处理方式和厌氧消化工艺进行研究,旨在为现代沼气工程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等微生物进行复配对干玉米秸秆进行微贮预处理,研究秸秆微贮前后的组成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考察两相和单相厌氧消化对原料发酵沼气产量的影响,最后采用微贮秸秆和剩余污泥/猪粪进行厌氧共消化以进一步提高沼气产率。结果表明,微贮秸秆pH值降低,有机酸浓度提高,纤维素得到有效保护未被降解;微贮原料中乳酸菌为优势菌群;微贮秸秆两相和单相厌氧消化累积沼气产量分别达到292.06和411.46 mL/g TS;微贮秸秆和剩余污泥/猪粪按照比例混合进行单相厌氧共消化,累积沼气产量分别达到500.97和599.39 mL/g TS,为提高干玉米秸秆和剩余污泥/猪粪混合发酵产气量和发酵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态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相结合的工艺来转化玉米秸秆生产饲料 ,主要研究了厌氧发酵阶段菌种的筛选 ,糖蜜浓度和接种量对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考察了各菌的生长曲线 ,pH、乳酸和还原糖等一些生化特性。结果表明 ,除发酵乳杆菌 1 2 0 2 9外 ,其余各菌均适合厌氧发酵 ,糖蜜浓度升高 ,增强厌氧效果 ,5 %的接种量既能启动厌氧发酵。在优化的条件下 ,pH可在 12h内下降到 4 2左右 ,还原糖快速消耗 ,乳酸含量可达 4 %左右 ,菌数达 10 10 个/ g干料  相似文献   

7.
秸秆-酒糟混合液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秸秆-酒糟液在不同秸秆质量浓度,不同温度条件,添加剂吐温-20存在下的沼气厌氧发酵.酒糟液中的有机物质非常丰富,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秸秆是农村粮食作物的废料,焚烧处理会严重污染环境.而经过沼气厌氧发酵后达到了保护环境和产生能源的双重目的.实验结果表明,秸秆-酒糟液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最佳条件是秸秆质量浓度10%,温度25~35℃,吐温-20添加量10ppm.在此条件下,沼气的总产量为55692mL·30d-1,秸秆利用率为139L·kg-1,总糖浓度最大消耗率为53g·L·d-1,蛋白质初始浓度为4.77mg·mL-1,发酵30d以后降为0.68mg·mL-1.  相似文献   

8.
粪产碱菌在以阿魏酸为唯一碳源的厌氧发酵中培养7 d,阿魏酸的降解率约为70%;研究秸秆厌氧发酵产气(以产气量反应菌群的活性)发现,体系接种5%粪产碱菌后,菌群的活性最强,生物气增量最大,达130 mL,比接种3%和7%粪产碱菌的体系提高85.71%和116.67%;同时体系的产酸效率和阿魏酸的降解率均显著提升,分别比接种3%和7%粪产碱菌的体系提高136%和110.71%以及25%和33.33%。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表明:厌氧发酵体系接种5%粪产碱菌后秸秆中木质素、阿魏酸的特征官能团结构被有效破坏。秸秆厌氧发酵体系接入粪产碱菌可以有效降解阿魏酸等木质素降解衍生物、解除木质素及其降解产物对厌氧菌群的毒性同时提高产气效率,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醋糟产生量巨大,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十分必要,厌氧消化是实现醋糟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途径。采用全混式反应器构建高固态连续式厌氧消化体系对醋糟进行厌氧发酵处理,研究不同有机负荷(organic loading rate, OLR)条件下,醋糟厌氧消化产气性能、中间代谢产物变化情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在OLR为6.06 g/(L·d)条件下表现出最佳的消化性能,沼气产量和甲烷产率分别达423 mL/g和226 mL/g,细菌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分别为45.6%和53.1%,4种与木质纤维素代谢有关的菌属相对丰度分布均匀,有利于形成各种代谢途径促进底物高效水解。古菌解析检测到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构成主要优势菌属,氢营养型和混合营养型产甲烷途径协同作用。系统稳定运行时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和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质量浓度分别维持在2 g/L和9 g/L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酱油渣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选取酱油渣为底物,在(35±2)℃、含固率为20g VS/L条件下进行产沼气性能试验,定期测定发酵液的pH值、氨氮、VFA、甲烷含量等参数。结果表明,酱油渣产沼气试验历经30d,发酵进行到第24天的累积产气量达到总产气量的99%以上,确定酱油渣产气周期为24d,累积产沼气量为9905.09mL,产沼气能力为198.10mL/g;其中产沼气高峰期分别出现在第4天和第16天,最高日产沼气量为777.78mL,体系中的甲烷含量在第16天达到60%以上;发酵液中各组分的理化特性与产气规律保持较高的一致性,采用一级动力学和修正后的Gompertz模型对厌氧发酵过程中的累积产甲烷量进行动力学拟合,其中修正的Gompertz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R2=0.989,对系统的BMP结果拟合置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从泡菜中筛选出具有较强亚硝酸盐降解能力且能应用于泡菜发酵的乳酸菌,从陕西家庭自制泡菜中筛选出了1株菌PC5。菌株PC5通过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对菌株PC5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PC5发酵24 h后,发酵液pH值为3.73±0.01,滴定总酸为(1.99±0.01)%。菌株PC5在含有150 mg/L NaNO 2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亚硝酸盐降解率可达到(99.37±0.56)%。对菌株PC5的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PC5对ρ(NaNO2)≤200 mg/L和ρ(NaCl)≤60 g/L有较强的耐受性。菌株PC5具有较好的发酵特性和耐受性,可作为泡菜接种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12.
以芒果和胡萝卜为原料酿造复合果酒,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分析原料比、SO2添加量、初始糖度、初始pH、酵母添加量对复合果酒发酵的影响,并得到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芒果与胡萝卜原料比例为2:1(V/V)、SO2添加量为55 mg/L、初始糖度为24%、初始pH为3.5、酵母接种量为0.12%。在此最优条件下,芒果胡萝卜复合果酒酒精度为13.62% vol、残糖4.6 g/L、总酸8.8 g/L、干浸出物23.0 g/L、甲醇98 mg/L。酒体色泽橙黄饱满、透明清亮,有浓郁的果香和酒香,口感甘甜醇厚。  相似文献   

13.
从土壤样本中筛选分离得到的菌株R-1和S-1具有产叶酸的能力,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分析,优化碳源、氮源、初始pH、发酵时间等条件,叶酸产量提高约为10%;加入前体物质对氨基苯甲酸(PABA),菌株R-1和S-1产叶酸的能力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2倍和1.8倍;最后进行正交分析得出各菌种的最佳发酵产叶酸的因素选择。结果显示,菌株R-1的最佳产叶酸条件是葡萄糖25g/L,柠檬酸铵4g/L,PABA0.3g/L,接种量2%,培养时间24h,初始pH6.5,叶酸产量达到了1.92μg/mL;菌株S-1最佳产叶酸条件是蔗糖20g/L,柠檬酸铵2g/L,PABA0.3g/L,接种量3%,培养时间48h,初始pH5.5,叶酸产量为1.31μg/mL。  相似文献   

14.
李金娟  刘方  冯洁  郭全成 《酿酒科技》2011,(11):106-109
在温度为30℃、35℃、40℃、45℃、50℃,TS分别为6%、8%和10%的条件下,研究了小麦酒糟厌氧发酵过程中的pH值变化和气产率。结果表明,各实验条件下,发酵液pH值均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基质浓度通过改变反应混合物的pH值来间接影响发酵的反应过程,同一温度下,TS越高越容易出现酸化;不同温度下,TS对产气率的影响较大,温度40℃时的产气率远高于其他温度,且不同TS浓度下的产气率相差较大。在本实验条件下,温度为40℃、TS为6%是小麦酒糟厌氧发酵的最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5.
袁莉 《酿酒科技》2005,(10):120-121
对EGSB系统进行问题分析,并实施改进措施。运行结果表明,可有效提高厌氧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运行稳定性,出水COD下降至180-320mg/L,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采用25g/L左右的厌氧颗粒污泥接种反应器,可在短时间内完成EGSB反应器的再次启动;控制反应器内pH值稳定在6.8~7.2之间,可增加EGSB反应器的运行能力,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以原位酶解方式整合产酶菌株的发酵条件和酶解条件差异的可行性,以木质纤维结构典型的水稻秸秆为对象,里氏木霉为产酶微生物,通过研究液态发酵原位酶解糖化水稻秸秆,对发酵过程和酶解过程协同控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优产酶发酵条件为水稻秸秆添加量30 g/L,发酵温度30℃,初始pH 6.5,发酵时间48 h;最优酶解条件为酶解pH 4.8,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4 h,最终的秸秆比产糖量为0.350 g/g。通过在酶解阶段时补加少量的粗酶液(体积分数5%),可以提升最终的比产糖量,由0.332 g/g提升至0.400 g/g,约提升了20%。原位酶解糖化秸秆纤维素是实现水稻秸秆高效降解利用的可行方式。该研究可为纤维素酶解工艺提供技术参考,为秸秆纤维素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大豆糖蜜发酵制备酒精,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糖蜜浓度、接种量、pH对发酵酒精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糖蜜发酵生产酒精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为:糖蜜浓度55g/L,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72h,接种量9%,pH5.0.在最佳条件下,大豆糖蜜发酵酒精得到的酒精度为7.3%v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