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GIS空间分析,构建云南乡村 聚落斑块的空间数据量化模型,梳理乡村聚 落的人居环境,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 及影响因素;面对快速发展变化,对民族聚 落的空间转型重构的矛盾与冲突成因进行剖 析;面对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探 讨传统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的系统方法。分析 认为,快速发展的民族聚落应从发展模式转 型,挖掘生态环境和文化地理等传统人居智 慧方面,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等方面探讨整体 系统性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的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基于对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的变化、发展与挑战的分析,从价值体系、功能、布局3方面进行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理路。价值体系重构要保障村民的权益与主体性,重构乡村公共空间的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强调乡村公共空间公平性的资源观与规划设计价值观。功能重构以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的转型和新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建构为主要内容。布局重构在优化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强化乡村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在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乡村住宅空间的分化动因、分化机理和发展趋势,发现:乡村社会分层和农户居住需求的复杂化使乡村住宅空间系统中各功能空间的性质和边界越来越清晰。住宅空间作为乡村区域空间的最小单元,其分化后的多种空间类型会影响整个乡村的空间形态。因此,基于不同空间结构要素与农户类型相匹配产生的住宅空间模式,针对乡村社区的城镇化特点,将乡村的居住点空间和社区空间进行重构,并提出若干乡村住宅的建设思路,为乡村住宅规划和社区规划的内涵式、服务式发展提出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7.
《门窗》2019,(9)
党的十九大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格局,城市辐射带动农村,推进农村治理转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建设,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乡村空间进行重构,并通过土地整治等方式,提高乡村用地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李沛锡  李和平  付鹏  肖竞  谢鑫 《规划师》2023,(12):67-76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城乡统筹下农业多元价值的彰显、三产深度融合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我国农业型乡村发展也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农业提档升级角度出发,将农业型乡村聚落的转型模式划分为生态农业型、园区农业型及休闲农业型。在此基础上,选取26个典型乡村聚落案例,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重构指标确定及用地时空变化分析,归纳出不同转型模式的空间特征差异及重构路径,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种差异化的空间重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梦瑶  李翅 《城市建筑》2022,(19):62-66
认知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容和驱动机理,有助于规划设计者准确识别乡村建设实践的方向。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在明确乡村空间重构内涵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热点和趋势,并得出以下结论:(1)经济发展和管理做法、自然结构性因素、主体意志等多重因素驱动机制构成了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研究内容;(2)物质空间研究中的定量测度,非物质环境研究中的空间分析和行为分析的结合、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主要研究方法;(3)规划设计者主要通过村镇体系、生态环境、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四种路径介入乡村空间重构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乡村空间特征与重构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小卉 《规划师》2007,23(8):79-82
当前我国乡村空间发展存在组织核心弱化、结构网络薄弱、要素流动无序、对部分要素的控制能力丧失、基础设施要素分布不平衡等现象,应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通过重塑乡村组织核心、重构乡村居住空间、完善乡村结构网络、加强对城乡共建共享要素的统筹等措施实现乡村空间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陈振华  陈珊珊 《规划师》2012,28(12):28-32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城市功能的变化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又促进了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主体功能从生产组织向生活休闲转变,城市空间也从生产性空间主导向生活型空间主导转变.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在确定了荆门市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分析现状,提出空间结构重构、城市功能布局引导两大策略,探讨工业城市向服务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杨贵庆 《室内设计》2019,(6):102-108
我国乡村长期农耕社会发展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人居文化遗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对乡村人居文化的空间解读,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识文化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具有对应性,乡村人居文化要素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且可以协调共存于乡村人居空间。为激发乡村活力营造,需要将优秀的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改善提升进行对接,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人居文化资源,并通过乡村人居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实现其活态再生。“文化双创”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为践行“两山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整合与重构陕西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立足中国乡村社会、经济与环境转型的视角,运用整合与重构的系统方法论思想,针对关中乡村聚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所突现的一系列空间形态结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揭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的问题、本质和规律,明晰其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向。  相似文献   

15.
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在创造与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与人之间形成了各种微妙的关系。探讨环境与人的关系,对居住环境设计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室内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举例来讲,一进入高雅的歌剧院,我们就会不经意地开始非常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轻声细语;进了游乐场,我们会比平时活跃百倍,嬉笑打闹,无所顾忌。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正是我们自己正确解读储存在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后所做出的反应,是环境对我们的行…  相似文献   

16.
<正>吴唯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本论坛主持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乡村治理也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乡村发展抗逆响应持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韧性乡村视角下农业景观如何布局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方法/过程

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结构—过程—功能”为分析框架,多角度分析农业景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时空响应,多维度解析农业景观系统韧性强化作用。

结果/结论

外部环境的长期干扰和短期冲击导致农业景观结构经历了整体性的重构,表现为结构功能级联化、斑块构造破碎化、要素组成同质化、视觉感知精准化以及时空演替多样化等多重特征。农业景观结构与乡村系统抵御、适应和转型能力等具有密切联系。据此提出以生物多样性、过程可持续、功能复合化、发展绿色化为指导的景观布局策略,以实现优化生态过程、改善景观功能、促进服务协同,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持续服务乡村韧性提升。

  相似文献   

18.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的转型发展过程,是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的阶段性转变.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重构指数定量化测度各乡镇单元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状态,并对测度结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下一步探求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3):8-9
尽管全球正在经历普遍的、广泛的城市化,乡村依然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环境类型.2020年全球总人口达76亿,其中有约34亿人居住在乡村.相比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地区,全球乡村面积更为广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乡村聚落及所依附的农耕、渔业、林业等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营建智慧和本土景观特色,同时乡村人居环境的统筹发展是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