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GIS空间分析,构建云南乡村
聚落斑块的空间数据量化模型,梳理乡村聚
落的人居环境,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
及影响因素;面对快速发展变化,对民族聚
落的空间转型重构的矛盾与冲突成因进行剖
析;面对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探
讨传统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的系统方法。分析
认为,快速发展的民族聚落应从发展模式转
型,挖掘生态环境和文化地理等传统人居智
慧方面,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等方面探讨整体
系统性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的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9.
认知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容和驱动机理,有助于规划设计者准确识别乡村建设实践的方向。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在明确乡村空间重构内涵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热点和趋势,并得出以下结论:(1)经济发展和管理做法、自然结构性因素、主体意志等多重因素驱动机制构成了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研究内容;(2)物质空间研究中的定量测度,非物质环境研究中的空间分析和行为分析的结合、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主要研究方法;(3)规划设计者主要通过村镇体系、生态环境、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四种路径介入乡村空间重构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乡村空间特征与重构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乡村空间发展存在组织核心弱化、结构网络薄弱、要素流动无序、对部分要素的控制能力丧失、基础设施要素分布不平衡等现象,应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通过重塑乡村组织核心、重构乡村居住空间、完善乡村结构网络、加强对城乡共建共享要素的统筹等措施实现乡村空间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城市功能的变化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又促进了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主体功能从生产组织向生活休闲转变,城市空间也从生产性空间主导向生活型空间主导转变.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在确定了荆门市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分析现状,提出空间结构重构、城市功能布局引导两大策略,探讨工业城市向服务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乡村长期农耕社会发展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人居文化遗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对乡村人居文化的空间解读,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识文化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具有对应性,乡村人居文化要素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且可以协调共存于乡村人居空间。为激发乡村活力营造,需要将优秀的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改善提升进行对接,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人居文化资源,并通过乡村人居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实现其活态再生。“文化双创”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为践行“两山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整合与重构陕西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立足中国乡村社会、经济与环境转型的视角,运用整合与重构的系统方法论思想,针对关中乡村聚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所突现的一系列空间形态结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揭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的问题、本质和规律,明晰其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17.
乡村发展抗逆响应持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韧性乡村视角下农业景观如何布局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结构—过程—功能”为分析框架,多角度分析农业景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时空响应,多维度解析农业景观系统韧性强化作用。
外部环境的长期干扰和短期冲击导致农业景观结构经历了整体性的重构,表现为结构功能级联化、斑块构造破碎化、要素组成同质化、视觉感知精准化以及时空演替多样化等多重特征。农业景观结构与乡村系统抵御、适应和转型能力等具有密切联系。据此提出以生物多样性、过程可持续、功能复合化、发展绿色化为指导的景观布局策略,以实现优化生态过程、改善景观功能、促进服务协同,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持续服务乡村韧性提升。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