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番茄沙司生产制造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沙司是在番茄泥(酱)中加入砂糖、醋、香辛料以及其它调味料等制成。原料中番茄酱的质量和配料中醋、香辛料的选择、配比等都是决定番茄沙司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番茄沙司是在番茄泥 (酱 )中加入砂糖、醋、香辛料以及其它调味料等制成。原料中番茄酱的质量和配料中醋、香辛料的选择、配比等都是决定番茄沙司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嫣  田颖 《中国调味品》2012,37(9):42-45
探讨了番茄沙司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配料浓缩番茄酱、变性淀粉和黄原胶对番茄沙司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高浓度番茄酱为原料、变性淀粉的添加量≤2%时,番茄沙司的粘度与变性淀粉的粘度和添加量成正相关,而当变性淀粉的添加量超过2%时,不同粘度的变性淀粉对番茄沙司的增稠效果基本相同;反之,当使用低浓度番茄酱为原料时,番茄沙司的粘度始终与变性淀粉的粘度和添加量成正相关。添加适量黄原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番茄沙司的粘度,同时优化产品的稳定性,赋予产品良好的口感和外观。  相似文献   

4.
研究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添加茴香精油、苯甲酸钠及未添加防腐剂的3种番茄沙司的菌落总数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建立番茄沙司货架寿命的动力学模型,以预测3种番茄沙司在贮藏过程中的货架寿命。结果表明: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方程和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均大于0.9000,在预测货架寿命上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在301~318K温度范围内,可以用一级化学反应动力模型来预测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3种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动力学模型分别为A=50e(1.3422e-11950/RT)t,A=50e(1.2810e-11300/RT)t,A=50e(0.921e-7830/RT)t。  相似文献   

5.
6.
针对番茄沙司生产加工管理过程的质量要求,主要探讨了HACCP体系在番茄沙司加工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番茄沙司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应用HACCP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变性淀粉在番茄沙司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食用级蜡质酯化淀粉、蜡质交联酯化淀粉、蜡质原淀粉及 CMC-Na、黄原胶作为增稠剂添加于番茄沙司中,经过感官评定和理化分析结果表明:蜡质交联酯化淀粉、黄原胶和 CMC-Na 复配且用量分别为3%、0.10%、0.20%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滤纸片法分析茴香精油的抑菌活性,β-环糊精包结法制备茴香精油微胶囊,以色差、菌落数和感官评定为依据确定与目前常用的化学防腐剂苯钾酸钠效果相当的茴香精油微胶囊在番茄沙司中的合适添加量,并用于制备茴香味番茄沙司.结果表明茴香精油对霉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酵母菌和大肠杆菌次之,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0.05%和1%;将茴香精油微胶囊稳态化处理后添加于番茄沙司中不仅赋予产品特殊风味,而且有一定的防腐效果.茴香精油微胶囊在番茄沙司中的合适添加量为1.3%.茴香精油可作为天然的风味剂和防腐剂用于制作番茄沙司.  相似文献   

9.
建立食品中非食用色素罗丹明B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方法。以75μm×30 cm(有效长度为20 cm)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为分离柱;以30 mmol/L Na2B4O7+20 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sodecyl sulfonate,SDS)+20 mmol/L脱氧胆酸钠+0.2 g/L聚乙二醇35000为分离缓冲溶液,10 mmol/L SDS为样品提取液,在10 min内即可实现罗丹明B的测定。分离电压8 kV、进样压力3.448 kPa、时间5 s,激发波长488 nm,发射波长520 nm。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5μg/L和15μg/L。在0.02~1.28 mg/L范围内,罗丹明B的校正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方法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均不高于2%。低、中和高添加水平(0.04、0.16、0.64 mg/L)的加标回收率在100.9%~105.8%之间。用该方法测定3个番茄酱样品、3个番茄沙司样品和22个辣椒粉样品,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比了蜡质玉米淀粉、蜡质玉米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添加于番茄沙司后对其加工与储藏稳定性的影响,在加工稳定性方面蜡质玉米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与蜡质玉米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效果相似,均优于蜡质玉米淀粉;储存稳定性方面,蜡质玉米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优于另外2种淀粉,即应用响应面实验筛选出蜡质玉米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为番茄沙司的最佳增稠稳定剂,设计响应面偏差值对比实验,制作出与市售番茄沙司配方接近的实验级番茄沙司,确定了番茄沙司的配方组成。  相似文献   

11.
从论述酱油酿造客观工艺条件是“多菌种常温平衡发酵”入手,阐明传统酱油风味好,其生产工艺具有把握酱油的矛盾总体,是实践经验的结晶,符合自然规律的优势.风味好的作用关键是创造适宜的酿造环境,使自然微生物构成良好的菌群结构,通过群落演替充分把握原料物质转化为产品成分,并保持平衡和达到产品风味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12.
对鱼香味专用调味酱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的最佳配方为:盐2%、泡红辣椒10%、豆瓣酱10%、醋14%、糖21%、葱11%、姜3%、蒜11%、色拉油18%、山梨酸钾0.5g/kg、茶多酚0.1g/kg;经800W,1min微波预热后,趁热封口沸水杀菌10min;然后在37℃下5d保温检验,经感官评定和微生物学检验产品合格。  相似文献   

13.
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在原料、微生物和工艺均有极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广式酱油酱香、豉香浓郁,而日式酱油醇香、酯香和甜味更加突出。在氨基酸分析中,广式酱油的总游离氨基酸为5.220 g/100 mL,而日式酱油则为5.903 g/100 mL,但两者氨基酸种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34种,其中广式酱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酯类(25.39%)、醇类(25.23%)、酸类(13.51%)、酮类(4.24%)、醛类(2.57%)、酚类(0.31%)和烷烃类(28.75%),而日式酱油主要为酯类(56.02%)、醇类(21.11%)、酸类(5.92%)、酮类(3.42%)、醛类(0.69%)、酚类(0.15%)和烷烃类(12.69%),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构成是引起两种酱油风味独特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胀罐番茄酱中分离出12株菌,并对这12株菌进行传统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得出在这12株菌株中有4株芽孢杆菌,3株酵母菌,3株链球菌,2株霉菌。经过反证实验得出导致番茄酱胀袋的主要微生物是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霉菌,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优势菌群芽孢杆菌鉴定为4个种,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确定了导致桶装番茄酱胀袋的腐败菌。   相似文献   

15.
改进酱油酿造工艺提高风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酱油风味,该文介绍了几种提高酱油风味的方法:应用膨化技术、在酱油酿造中应用酶制剂、液体曲酿造酱油、采用多茵种酿制酱油、延长发酵时间、晒露酱醅浸出液和应用固定化酶或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了解酱油这一古老的传统调味品,介绍了酱油不仅具有独特浓厚的调味作用,同时兼有其它的功效.酱油不仅是百姓饮食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对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也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酿造酱油的风味物质主要由微生物代谢形成。文章对当前酱油酿造风味细菌与风味物质形成以及风味细菌研究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酱油酿造风味细菌的研究方向及发展,指出高通量测序、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为生产安全、健康、酱香醇厚的优质酱油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从四川某酒厂酱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5株形态各异的菌株,分别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感官评价筛选出产酱香菌,然后用HS-SPME结合GC-MS对酱香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L-1、BL-2和BL-5三株菌具有产酱香特性,生理生化分析初步判定三株菌都为枯草芽孢杆菌,HS-SPME和GC-MS检测结果显示,三株菌的酱香成分中吡嗪类、酮类种类和含量都较多,BL-1吡嗪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为75.286%,BL-2的吡嗪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为93.803%,BL-5吡嗪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为86.92%,吡嗪和酮类对酱香风味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9.
以大豆、文蛤和面粉为原料,与富含蛋白酶和淀粉酶的米曲霉共同制曲发酵,酿制天然动植物蛋白风味的复合调味酱。进行了原料配比试验及调香试验,得出最佳的配料比为大豆:文蛤=200:60,原酱35g,蒜蓉辣酱10g,香辛液2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