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波加热内配碳酸钙高碳铬铁粉可实现高碳铬铁粉快速固相脱碳,获得含CaO的中低碳铬铁粉.选取微波加热900,1000,1100,1200℃,并分别保温脱碳60min的系统样品,在测定其铬铁粉碳含量的基础上,采用金相、电子探针显微镜及XRD对比分析,研究了固相脱碳过程中铬铁粉的碳含量与物相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温度从900℃提高到1200℃,样品中高碳铬铁粉的碳含量可由8.16%分别降至5.06%,2.24%,1.71%,1.39%,其相变由富碳碳化物相(Cr,Fe)7C3逐步向富金属碳化物相(Cr,Fe)23C6、铬铁素体相CrFe变化;金相组织结构由(Cr,Fe)7C3粗晶粒状结构向(Cr,Fe)23C6蜂窝状溶蚀、CrFe粒状蚕食结构转变,脱碳物料中的铬氧化物主要有Cr2O3,CaCr2O4和CaCr2O7.综合考虑,最佳固相脱碳工艺条件为1100℃保温60min.  相似文献   

2.
电镀Fe-Cr-Ni及Fe-Ni合金相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Fe-cr-Ni合金镀层及Fe-Ni合金镀层的相组成。这些合金镀层的相组成很复杂。一般含有Cr、Fe碳化物、富Cr、富Ni、富α-Fe及γ-NiFe相。在Fe-Cr-Ni合金镀层中,Fe含量80%左右时,合金含(Cr、Fe)_7C_3,相。当合金中Ni的含量增加时,富Ni相消失,而合金中Cr含量增加时有Fe-cr相形成。这种不形成均匀固溶体合金相的现象称为相分离。  相似文献   

3.
利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Fe基合金热喷焊层在其他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经不同激光功率重熔处理后组织结构的变化,并对其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测定比较. 结果表明,Fe基合金热喷焊层的组织较粗大,经不同激光功率重熔处理后有不同程度的细化,激光功率越小,重熔热喷焊层组织越细小. Fe基合金重熔热喷焊层组织主要由g-(Fe,Ni)固溶体基体相和Cr7C3, Cr23C6及Cr2B等强化相组成,硬度和耐磨性较原始热喷焊层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激光功率越大硬度和耐磨性越好,硬度提高约16%,耐磨性提高约55%.  相似文献   

4.
在阀门密封面上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制备了Fe45、Fe313和Fe316三种铁基合金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和物相组成.采用维氏硬度计测试了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并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和全浸腐蚀试验测试了它们的耐蚀性.结果表明,Fe45熔覆层呈现均匀的等轴晶组织,Fe313和Fe316熔覆层在与基体接触的区域形成了细晶粒区,而在熔覆层的中部出现了柱状晶组织.3种熔覆层的主要硬质相均为M7C3型碳化物,其中存在固溶相(Fe,Cr).3种熔覆层的显微硬度都高于基体,Fe45、Fe313和Fe316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629.76、550.51和408.91 HV.Fe316熔覆层的耐蚀性最佳,Fe45熔覆层的耐蚀性最差.  相似文献   

5.
重点论述了共混过程中相形态的演变和注塑制品的多层形态结构的演变,提出了可以用于形态演变模拟、成型模拟与制品性能预测的流变学模型,这将是高分子物理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纳米零价铁(Fe0)易团聚和易被氧化等问题,采用均相共沉淀及后续热还原退火方法制备了20 nm左右的Fe0均匀分散于一维纳米结构的γ-Al_2O_3中,形成Fe@γ-Al_2O_3纳米杂化结构,研究了其对Cr(VI)金属离子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该杂化结构不仅能够明显提高纳米Fe0的稳定性,而且能大大改进对Cr(VI)的吸附还原降解能力,降解反应符合1级动力学过程。Fe与Al_2O_3摩尔比为2:5的样品去除效果最好,而且去除率随Fe@γ-Al_2O_3加投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加投量达到2.5 g/L时去除速率达到饱和,反应1 h后可以去除95%以上的Cr(VI)。另外,p H为3时最有利于降解反应,去除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7.
采用真空液相烧结法制备了Mo2FeB2基金属陶瓷,研究了Cr添加量(质量分数0~11%)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r的添加使金属陶瓷出现Fe23B相,Cr完全固溶于Fe基粘结相中;随着Cr添加,硬质相晶粒逐渐由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当Cr添加量为9%时,金属陶瓷的孔隙率最小,致密度最高,当Cr添加量大于9%时...  相似文献   

8.
非晶态铁铬合金镀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实验研究了从三价铬镀液中电沉积非晶态Fe-Cr合金镀层,加入适量的NaF能明显减少并细化镀层的微裂纹。XPS分析说明电沉积初始阶段的蓝膜可能为Cr、Fe以及Cr(OH)3、Cr2O3的混合物,而镀层中的Cr、Fe以单质形式存在。XRD表明镀层相结构与镀层的Cr含量有关,镀层非晶态结构的形成可能是Fe晶格畸变和晶粒细化的综合作用。在(NH4)2CO3和H2SO4溶液中的实验表明非晶态Fe-Cr合金镀层的耐蚀性优于晶态Fe-Cr镀层。  相似文献   

9.
用Ti+Cr活性钎料高温钎焊高强石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Ti Cr活性钎料对高强石墨进行了高温钎焊试验。研究了焊接温度、保温时间、降温速率对试样连接强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为:焊接温度1420℃,保温时间2min,随炉冷却。所得连接件的最高弯曲强度为石墨母材的57%。微观结构研究表明,在石墨/焊料界面处形成了2个反应层:一个为富Cr的反应层,一个为富Ti的反应层。XRD分析表明:富Cr的反应层由Cr2Ti和Cr33C6组成;富Ti的反应层由TiC,Ti和Cr7C3组成;焊料内部主要含有TiC,Cr2Ti和Cr33C6。  相似文献   

10.
铜渣氢气还原过程中的物相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铜渣进行氢气还原处理,分析了还原温度和时间对还原前后铜渣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并对还原过程的物相转变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铜渣氢气还原产物为金属Fe和玻璃态SiO2,二者的产出量随还原温度升高和还原时间延长而增加,950℃还原6 h铜渣中铁还原率比800℃时高47.4%,随反应时间延长铜渣中铁还原率增长速度变慢;原渣中狭长或树突状的铁橄榄石相还原后转变为不规则颗粒状或片状金属Fe相,随还原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颗粒表面变得更加致密;铜渣氢气还原制备金属Fe催化剂时还原温度900~950℃、还原时间3~5 h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相分离法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分离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微结构聚合物制备方法,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刺的种类、浓度和聚合物的种类等,可以方便地控制所制备聚合物微球的形貌.研究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聚苯乙烯(PS),油相使用的是相变材料十六烷(HD),共溶剂使用的是二氯甲烷(DCM)或三氯甲烷(TCM),将聚合物溶于油相中,通过溶剂挥发导致的相分离作用,以及在界面张力的调控作用下,可以制得多种形貌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12.
液相与气相本体法PP工艺路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气相法和液相法聚丙烯(PP)工艺的特点,在评价了2种工艺技术的物耗、能耗、产品牌号和废物排放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的基础上,为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PP装置选择经济上合理的生产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液相烧结 3Y-TZP 陶瓷的相组成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晓巍 《硅酸盐通报》2007,26(3):462-466
以 CaO-MgO-SiO2 玻璃为烧结助剂,用液相烧结法制备了物质的量分数为 3% 氧化钇稳定四方氧化锆陶瓷(3Y-TZP).研究了烧结助剂对材料致密化、显微结构、相组成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助剂的引人显著降低了材料的烧结温度,使材料具有细晶显微结构,并对材料的相组成产生影响,同时也使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与其致密化程度有关,在最佳条件下,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可分别达到 691MPa 和6.6MPa·m1/2.  相似文献   

14.
转相乳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叙述了转相乳化在水分散涂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合成气催化合成的液相产物分布复杂,对其中混合物分离比较困难的问题,采用配备了GDX改性填充柱以及HP-INNOWAX毛细管柱(30 m×0.32 mm×0.5μm)的气相色谱仪,建立了分析低碳混合醇液相主要产物组分的常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方法操作简单,可以给出该反应产物的定性、定量结果,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性实验,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运用相平衡理论分析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工艺流程及LDPE在不同压力、温度、相对分子质量状态下的相分离特性,优化了工艺操作方案,使LDPE熔融产品在分离系统中能够有效地分离,降低了聚合物在装置设备上的结垢速度,避免了因聚合物结垢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7.
低馏分油在炼厂里通常被用来加工低凝柴油。由于油品里硫、氮含量都不高,通常通过低压气相加氢方式就能够将它们大部分脱除。液相加氢工艺取消了气相加氢工艺中氢循环系统,利用油品中溶解的氢气进行全液相加氢反应。由于该工艺存在上述优点,近几年在一些炼厂投入了应用。2017年我国即将实施国Ⅴ柴油标准,油品更加环保,导致加氢工艺条件变得更加苛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气相加氢、液相加氢哪个工艺更加适合,通过对一套40万t/a低馏分油加氢装置采用这两种工艺在加工工艺、设备数量、投资额、能耗等方面比较来说明哪种工艺更适合、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微相分离结构与相变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毅 《中国塑料》2011,25(3):25-28
分别利用固-液相变材料聚乙二醇(PEG)为软段,1,4-丁二醇(BDO))为扩链剂,按照不同的质量百分比与多元醇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改件MDI)反应制得一系列聚氨酯固-同相变材料(PUPCM).利用偏光显微镜(PO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测试方法对其升温-降温热循环过程形态结构与性能变化进行在线观察.同...  相似文献   

19.
李春 《合成纤维》2019,48(5):18-20
介绍了相变调温聚丙烯纤维的生产工艺,重点研究了相变材料的加入量对相变调温聚丙烯纤维可纺性及其调温性能的影响。通过DSC测试对纤维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变调温纤维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金铉镇 《广州化工》2014,(23):104-105,132
研究中采用了正十八烷石蜡相变材料( PCM)芯材,密胺树脂作为囊壁材料,用原位聚合法制备成微胶囊材料。通过改变芯材和囊壁材料的质量比,探讨了微胶囊制备过程中O/W乳化液的相稳定性,并采用SEM, FT-IR,粒度分析仪和DSC对微胶囊的形态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芯材增大O/W乳化液的相稳定性下降,微胶囊数量平均粒径和体积平均粒径均减小,当芯材和囊壁材料的质量比( Core/Shell)为1.5:1时,微胶囊表面光滑致密,平均粒径为3.6μm,相变焓为98.6 MJ/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