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直接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糟烧白酒的微量风味组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从准确定量的组分中确定了构成糟烧白酒风味特征的骨架成分.通过比较其醇、醛、酸、酯等各类微量组分的含量及量比关系,探讨糟烧白酒有别于其他白酒的独特酒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陈坚刚  孙佳明 《酿酒》2024,(2):127-129
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法,检测糟烧白酒中的甲醇含量,此方法精确度、灵敏度、回收率均良好;对半成品和成品糟烧白酒中的甲醇含量作了比较,发现半成品糟烧白酒中甲醇含量较高,需作进一步的抽样检测,以指导生产,改良工艺。  相似文献   

3.
鲁瑞刚 《轻工科技》2023,(3):30-32+73
通过对不同季节、糟烧白酒按流酒前后分五段进行取酒,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糟烧白酒蒸馏过程,流酒时间逐渐增长,酒精度、总酯、异戊醇、异丁醇、仲丁醇、正丙醇、甲醇、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都是先升高而后降低;总酸逐渐升高。蒸馏时把糟烧白酒按流酒时间进行分段勾调、贮存,可分为普通酒、高档糟烧白酒、低高级醇糟烧白酒、调酸用的糟烧白酒,开发出不同品种糟烧白酒;不同季节生产的糟烧白酒产量和质量不同,冬季黄酒糟密封发酵,需保温。  相似文献   

4.
糟烧白酒是生产黄酒的副产物-酒糟,经湿热作用蒸馏而得的酒精饮料。产品主要成份来自黄酒发酵醪经压榨后的糟粕截留下来的酒精等成份或酒糟经二次固态发酵时,加上残存微生物所分泌的各种酶类水解残余淀粉、蛋白质及酒精、乳酸等先液态后固态两次发酵作用的结果。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是提高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及出酒率的唯一途征。  相似文献   

5.
以一次蒸馏后黄酒糟为原料,添加安琪多粮酒曲和增香酒曲进行二次固态发酵。实验结果表明,辅以安琪多粮酒曲进行固态发酵,能很好地对酒糟中淀粉进行利用,二次固态发酵所得糟烧白酒湿基出酒率达12.1%,干基出酒率达21.5%。  相似文献   

6.
7.
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的乳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苄基溴对白酒中的乳酸进行酯化处理,以2-乙基正丁酸为内标,在HP-FFAP 19091F-413型毛细管柱上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此法测定乳酸的相对标准偏差少于0.5%(n=7),回收率为95%以上,线性范围为0-950mg/L,r=0.99975。该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8.
1前言名优固态白酒之所以深受欢迎,称雄市场,是因为其风格独特,质量优异。白酒的典型性及其内在质量是由酒中各种风味物质的含量和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同一类风味物质中主要物质间的比例关系而决定的。乙酯类是我国白酒的主要香气成分,其中以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的含量最多,被誉为白酒的三大酯类。它们的含量和相互之间的不同配比,构成白酒的不同风格。乳酸乙酯在固态白酒中含量较多,它在呈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它的不挥发性并能和多种成分发生亲和作用,对酒的后味起缓冲平衡作用。所以适量的乳酸乙酯对酒的香味…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种特殊的填料(LA填料),制成玻璃填充柱。白酒无需任何预分离处理,直接进样,就能准确测定白酒中乳酸和主要脂肪酸的含量,色谱柱制备难度大,但样品分析方法简捷、实用,可用于白酒中乳酸和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日常质量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德才  刘兴照 《酿酒》1995,(1):7-11
试论固体法白酒中乳酸乙酯含量的降低张德才,刘兴照(江苏泗洪县双洋酒厂·223907)一 前言名优固态法白酒之所以深受欢迎,称雄市场,是因为其风格独特,质量优异。白酒的典型性及其内在质量是由酒中各种风味物质的含量和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同一类风味物质中...  相似文献   

11.
马泽鑫 《中国酿造》2014,(9):134-137
采用隔夜皂化法测定白酒总酯含量,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模型,系统分析并计算测量全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各分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得到总酯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109 g/L,扩展不确定度为0.0218 g/L,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表示为[(2.94±0.02) g/L,k=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高压射流技术对白酒中四大酯的影响。方法:利用超高压射流技术加压至350MPa处理白酒,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酯类含量,自然存放3个月后再次检测,并请专业品酒师进行鉴品。结果:超高压射流处理后,浓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含量呈下降趋势,乳酸乙酯含量呈上升趋势;酱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含量呈下降趋势,乳酸乙酯、己酸乙酯含量呈上升趋势。专家品评认为经超高压射流处理后,酒体醇和,有良好去杂效果。结论:超高压射流技术处理后白酒酯类变化与自然陈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浅述酸、酯、醇等成分对白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叙述了白酒中酸类、酯类和醇类在白酒呈香显味中的作用,并分析了主要呈香物质对白酒风味的影响,从而对白酒的勾兑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清香型白酒生产的副产物大曲酒尾为培养基主要成分,经醋酸发酵制取醋酸发酵液,将其应用于清香型白酒生产中,通过考察醋酸发酵液的添加量,研究了其对酒醅发酵和清香型白酒酸酯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清蒸二次清"工艺,在大酒醅发酵时添加醋酸发酵液,发酵结束后大酒醅酒精度略微下降,但添加醋酸发酵液可明显提高大渣酒中的主体酸酯含量;二酒醅发酵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发酵结束后二酒醅酒精度呈增加趋势,二酒中的酸酯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变化。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当醋酸发酵液添加量使大酒醅含量为3.0mg醋酸/g醅时,酒中主体酸酯含量提高较为显著,大酒中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别提高了138.35%和85.43%,2次发酵总酯提高了25.93%。  相似文献   

15.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于空白对照,其最高的己酸乙酯含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58倍和窖内对照的3倍。对8株促进糟醅己酸乙酯生成能力显著(高于窖内对照)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基于26S rDNA D1/D2区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分属于Debaryomyces hansenii(4株)、Issatchenkia orientalis(2株)、Zygosaccharomyces bailii(1株)、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1株)等4种。研究表明,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能够促进糟醅产己酸乙酯的酵母。  相似文献   

16.
降低浓香型曲酒中的乳酸乙酯含量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浓香型曲酒生产中乳酸乙酯偏高问题提出了10点解决措施,从而控制了浓香型曲酒中的乳酸乙酯含量。  相似文献   

17.
小曲白酒生产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小曲白酒的质量和产量,对小曲白酒生产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有:(1)培菌温度,应坚持低温培菌,控制出箱温度不超过38℃;(2)糖化醅水分,要求水分为53%~61%;(3)糖分,要求为2%~4%;(4)入池温度,控制在21~22℃之间;(5)发酵升温,前期发酵温度不能上升过快。(小雨)  相似文献   

18.
白酒中微量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酒中含有多种微量组分,这些微量组分的存在对白酒的品质影响很大.该文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白酒中微量组分进行了分析,优化了实验条件,采用内标法测定了白酒中杂醇油、醛、酯等微量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SE-30毛细管柱能够很好地分离酒样.以乙酸异戊酯作为内标物,采用程序升温法,FID检测器,可以很好地测定酒样中微量组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以海藻酸钙(calcium alginate,CA)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共聚物,对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进行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EA)调味酒的固定化发酵.研究了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PVA、CaCl2浓度对固定化发酵的影响,SA-PVA和CaCl2-H3BO3浓度(正交试验法)、固定化时间及固定化颗粒包埋量对EA调味酒发酵的影响.进行重复发酵试验,确定最佳固定化方法为:以1.5%CaCl2-饱和H3BO3为交联剂,按2%SA-9%PVA混合材料的配比制作固定化颗粒,固定6h,包埋量为10进行单菌株发酵,得到EA质量浓度为3.99g/L.同时,比较分析了固定化和传统游离发酵酵母菌增殖情况及其成品酒(清香型)的各项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固定化发酵EA调味酒不仅可以提高菌株发酵力,还可减少育种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为调味酒的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清香型白酒的风味成分中,酯类物质起重要作用。为了生产具有独特风味的高酯白酒,作为调味酒勾调清香型大曲白酒,使其协调、平衡。在大曲中添加3%的功能型曲-高酯曲进行白酒酿造,通过跟踪大、二楂酒醅发酵的品温、水分、淀粉、还原糖变化趋势以及新产酒的产量、酸酯、挥发性组分和感官品评来比较分析高酯曲对白酒发酵过程和结果是否起到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曲中添加高酯曲,改变了酒醅发酵的品温、淀粉和还原糖变化趋势,并且将大楂酒总酸提高了0. 24 g/L,总酯提高了2. 35 g/L,乙酸乙酯含量提高了1 167. 07mg/L,乳酸乙酯含量提高了669. 81 mg/L。二楂酒乙酸乙酯含量提高了929. 49 mg/L。此外对醇、酸、醛等物质成分也有极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