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夏枯草总三萜(TTP)对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凋亡的影响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TTP(10、30、100、300、1000 μg/mL)对乙醛刺激的HSC-T6进行处理,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HSC-T6中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前胶原(ProcollagenⅠ)、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下游中介分子Smad2、Smad3、Smad7 mRNA表达。结果: TTP可抑制乙醛刺激的大鼠HSC-T6增殖,诱导其凋亡,下调HSC-T6中α-SMA、ProcollagenⅠ、Smad2、Smad3的mRNA表达,上调Smad7的mRNA表达。结论: TTP对乙醛刺激的HSC-T6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够促进其凋亡,下调α-SMA、ProcollagenⅠ表达量,其机制可能与TTP能抑制Smad2、Smad3表达,升高Smad7的表达,从而对TGF-β/Smad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宋少刚  杨雁  陈敏珠 《金属学报》2001,6(2):111-113
目的 研究黄芪总提物(TEA) 对体外肝星状细胞增殖和产生胶原的影响。方法 采用IV 型胶原酶灌流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用CCl4急性损伤的大鼠肝枯否细胞条件培养基(KCCM)刺激肝星状细胞, 用3H-TdR 和3H-Proline 的掺入法分别检测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产生。结果 TEA (5 ~ 40 mg·L-1) 可明显降低由KCCM 刺激的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产生。结论 TEA对体外激活的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产生胶原有明显抑制作用, 该作用可能是TEA 抗肝纤维化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鸢尾黄素对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鸢尾黄素对肝星状细胞的Ⅰ型胶原、α-肌动球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抑制剂(TIMP-1)mRNA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鸢尾黄素能显著抑制肝星状细胞中Ⅰ型胶原及活化标志α-SMA mRNA的表达,增强肝星状细胞中MMP-13 mRNA的表达,降低TIMP-1 mRNA的表达。结论: 鸢尾黄素既可以有效地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同时又能减少肝星状细胞胞外基质的合成以及增加胞外基质的降解,因而具有潜在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武晓茜  汪晖  郭喻  廖长秀  吴勇 《金属学报》2005,10(8):913-916
目的: 在精密肝切片中利用乙醛激活肝星状细胞,建立一种星状细胞激活的体外模型,为研究和筛选阻抑肝纤维化发生的药物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振荡切片机制备精密肝切片,建立培养系统。以700μmol·L-1乙醛孵育切片,培养0、2、4、6h,测定培养基和组织匀浆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乳酸脱氢酶(LDH)和羟脯氨酸(Hyp)含量,观察病理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 与0h相比,乙醛培养2、4、6h培养基的GST、LDH漏出量均显著升高(P<0.05)。切片组织Hyp含量6h较0h相比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片镜下可见4、6h有α-SMA阳性细胞表达,图像分析显示面积和阳性率较0h明显增加(P<0.05)。结论: 精密肝切片与终浓度为700μmol·L-1乙醛共孵育6h可活化切片中星状细胞,该技术可作为良好的体外肝星状细胞激活模型。α-SMA免疫组化是一鉴定体外星状细胞激活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氯美昔布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人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 细胞先加入终浓度IL-1β1 1μg/L刺激 24 h,再加入不同浓度氯美昔布继续培养 24 h,采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ERK2、p-ERK及Bcl-2表达水平。氯美昔布体外处理A549、NCI-H460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表达水平。结果: 氯美昔布作用后肺癌细胞中ERK2及p-ERK的磷酸化水平均下降,并伴有Bcl-2水平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氯美昔布浓度的增大, Bcl-2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而Bax蛋白表达在A549细胞中增强,在NCI-H460细胞中不变,Bcl-2/Bax的比值下降。结论: 氯美昔布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通过ERK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肺癌细胞产生Bcl-2,进而诱导Bcl-2/Bax的比值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西红花酸(crocetin)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 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 CFB)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SD大鼠CFB,建立AngⅡ诱导新生大鼠CFB纤维化模型;MTT法检测CFB的增殖;羟脯氨酸测定检测CFB胶原含量;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Ⅰ型、Ⅲ型胶原蛋白、间质胶原酶(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27^kip1 (P27)蛋白的表达。结果: (1)在一定浓度范围里,crocetin能抑制AngⅡ引起的CFB增殖和胶原合成,并呈剂量依赖;(2)CFB G0/G1期百分率随crocetin浓度增加而增加,S期、G2/M期百分率和增殖指数随crocetin浓度增加而减少,与Ang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3)Crocetin能明显降低Ⅰ型、Ⅲ型胶原、TIMP1、TGF-β1的表达,提高MMP-2的表达;(4)Crocetin能增加P27蛋白表达。结论: Crocetin通过抑制AngⅡ诱导的CFB增殖和胶原合成起到抗心肌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因子分泌和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外源性C2-神经酰胺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C6活力的抑制作用以及早期凋亡诱导作用。方法: 采用MTT 法测定C2-神经酰胺对C6 细胞活力的影响;倒置荧光显微系统观察细胞形态变化;AnnexinⅤ PI 双染色流式细胞术对细胞早期凋亡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C2-神经酰胺可显著抑制C6 细胞的活力, IC50为2.2×10-5 mol·L-1;荧光染色可见核浓染等细胞凋亡特征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C2-神经酰胺可诱导C6 细胞发生早期凋亡作用,且凋亡百分率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 C2-神经酰胺2×10-5 mol·L-1处理24 h 后平均早期凋亡率高达49.3 %。结论: C2-神经酰胺主要通过诱导早期细胞凋亡对大鼠脑胶质瘤C6 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 提高神经酰胺水平有望成为肿瘤化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重组副腺病毒介导的大鼠星状细胞激活相关蛋白(stellate cell activation-associated Protein, STAP) 基因 转染对 大鼠肝 星状细 胞表达 间质肢原酶mRNA的影响。方法: 构建并制备rAAV/iSTAP病毒载体。链霉蛋白酶、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纯化SD大鼠肝星状细胞,转染HSC,用半定量RT-PCR法研究对肝星状细胞表达间质胶原酶mRNA的影响。结果: rAAV/rSTAP转染可提高大鼠肝星状细胞表达间质胶原酶Mma的水平。结论: 间质胶原酶与肝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rAAV/rSTAP转染可提高大鼠肝星状细胞表达间质胶原酶mRNA的水平,提示rAAV/rSTAP上调大鼠肝星状细胞间质胶原酶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抗纤维化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氢化可的松对Jurkat 细胞调节性体积减小(regulatory volume decrease, RVD)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通过Motic Images Advanced 3.1软件系统实时监测细胞体积的变化, 并通过3H 掺入实验观察Jurkat 细胞增殖。 结果 氢化可的松对Jurkat细胞RVD 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在10-4和10-3 mol·L-1时可以明显抑制Jurkat 细胞的RVD,而在10-9、10-7 和10-5 mol·L-1 时对Jurkat 细胞的RVD 没有明显影响。钾通道阻断剂奎宁(quinine)亦可以抑制Jurkat 细胞的RVD。氢化可的松和奎宁在10-3mol·L-1均可明显抑制Jurkat 的增殖(包括自然增殖和Con A 诱导增殖)。 结论 氢化可的松对Jurkat细胞RVD 的抑制可能是通过钾通道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长政  王志强  方翼 《金属学报》2004,9(8):919-921
目的: 探讨奥曲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 人肝癌细胞SMMC-7721 培养于含10 %胎牛血清、100 U·ml-1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 培养液中。以4 个稀释度10-5、10-4、10-3、10-2g·L-1将奥曲肽加入培养液,于加药后第48 h 行MTT 比色实验检测生长抑制率。奥曲肽浓度为10-3g·L-1时于0、6、12、24、36 h 行DNA 染色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MTT 比色法测定显示奥曲肽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在浓度为10-5、10-4、10-3、10-2g·L-1作用48 h 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33 %、12.70 %、19.70 %、20.93 %。药物作用12、24 h,G0-G1 期细胞比例增加,G2-M 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 奥曲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机制可能是将肝癌细胞阻滞于G0-G1 期,阻止细胞进入G2-M 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西红花酸(crocetin)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TNBS/乙醇混合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用不同剂量的西红花酸进行干预。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变化;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分析TLR4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西红花酸能改善UC大鼠结肠形态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西红花酸能抑制MPO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西红花酸能下调TNF-α和IL-1β的含量;西红花酸能降低TLR4和NF-κBp65基因与蛋白的表达。结论: 西红花酸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结肠炎症反应, 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姜黄素衍生物(Curc-OEG)对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四氯化碳诱导形成大鼠肝实质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低剂量组(C组)、中剂量组(D组)、高剂量组(E组)、秋水仙碱组(F组)。除A组外,各组给予四氯化碳和橄榄油混合液皮下注射,2次/周,4周后B组给予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C、D、E组分别给予25、50、100 mg·kg-1·d-1的Curc-OEG尾静脉注射,F组给予0.1 mg·kg-1·d-1秋水仙碱灌胃。10周后测定肝功能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做肝脏HE和天狼星红染色;定量PCR法测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金属蛋白酶-13(MMP-13)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CollagenⅠ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组ALT、AST明显降低(P<0.05),羟脯氨酸及CollagenⅠ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MMP-13 mRNA明显上调(P<0.05),以及TIMP-1 mRNA明显下调(P<0.05),并且HE及天狼星红染色结果也观察到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Curc-OEG能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李文娜  钱之玉 《金属学报》2005,10(7):764-767
目的: 研究西红花酸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阿霉素致大鼠心脏毒性模型, 观察西红花酸对心肌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DNA 断裂程度、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性及其亚基IImRNA 表达的影响;测定心肌线粒体超氧阴离子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西红花酸可明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 降低线粒体DNA 断裂程度, 提高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其亚基IImRNA 表达水平, 显著降低心肌线粒体超氧阴离子含量, 提高GSH-PX 活性。结论: 西红花酸能明显减轻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fibroblasts,CFb) 增殖及α1(Ⅰ) 型前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建立Ang Ⅱ诱导新生大鼠心肌纤维化细胞模型。采用四氮唑蓝(MTT) 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 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α1(Ⅰ) 型前胶原mRNA 及蛋白表达。结果:雷公藤甲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α1(Ⅰ) 型前胶原合成。结论:雷公藤甲素可以通过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α1(Ⅰ) 型前胶原合成从而抑制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温晓明  张颖丽  刘新民  郭顺星  汪海 《金属学报》2005,10(11):1304-1308
目的: 观察淋巴细胞非神经性AChRs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MTT比色法检测AChRs激动剂氨甲酰胆碱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离体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 氨甲酰胆碱在不同的浓度呈现不同的作用,在10-11~10-9mol·L-1和10-5~10-4mol·L-1时显著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阿托品(10-7mol·L-1)可以阻断该效应。而氨甲酰胆碱(10-7~10-6mol·L-1)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美加明(10-7mol·L-1)可以阻断其作用。提示氨甲酰胆碱在10-11~10-9mol·L-1和10-5~10-4mol·L-1可通过激活mAChRs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在10-7~10-6mol·L-1通过激活nAChRs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 氨甲酰胆碱通过激活非神经性mAChRs和nAChRs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产生促进增殖和抑制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