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纳米钛酸锶钡多孔微球对Cr(Ⅵ)和Cr(Ⅲ)的分离富集性能,考察了静态吸附和洗脱条件,将多孔微球填充于自制小柱,与注射器连接,制成手控注射式富集器,用于痕量Cr(Ⅵ)和Cr(Ⅲ)的分离富集.结果表明,钛酸锶钡微球对水中Cr(Ⅵ)和Cr(Ⅲ)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吸附性能受介质的pH的影响,当pH≤2时,Cr(Ⅵ)...  相似文献   

2.
王卫伟  姚佳良 《硅酸盐通报》2013,32(11):2352-2357
制备多孔结构是提高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stober法制备了氧化硅/β-FeOOH核壳结构,研究了原料比例(硅源和氨水的比例)和包覆次数对氧化硅层厚度的影响.再将氧化硅/β-FeOOH核壳结构在500℃煅烧,得到了具有优异吸附能力的氧化硅/α-Fe2O3多孔结构.对比分析了氧化硅/β-FeOOH核壳结构和氧化硅/α-Fe2O3多孔结构对Cr(Ⅵ)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和平衡吸附规律.研究了氧化硅层的厚度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氧化硅层厚度为50 nm的氧化硅/α-Fe2O3多孔结构对Cr(Ⅵ)离子表现出优异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TiO2.结构、形貌表征结果显示,所得产物为纯相锐钛矿型多孔空心结构,平均粒径为172nm.以此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对TiO2吸附性能影响显著,在pH为2.7时,产物最大吸附率为86%,随pH值升高,吸附率逐渐降低.其等温吸附行为很好地符合朗缪尔单分子层吸附模型,通过计算得到产物对Cr(Ⅵ)的理论最大单位吸附量为23mg/g.产物吸附Cr(Ⅵ)后,使用碱液可将吸附的Cr(Ⅵ)离子脱附,表现出了极好的重复使用性能.Cr(Ⅲ)共存对TiO2的Cr(Ⅵ)离子吸附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水热法和溶剂热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形貌的纳米铁酸锰样品,研究了其吸附去除Cr6+的效果.以FeCl3和MnCl2为反应原料,以乙醇胺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180℃保温8 h制备得到粒径为10~20 nm的铁酸锰纳米颗状,颗粒间团聚现象严重.采用溶剂热法以FeCl3、MnCl2和无水乙酸钠为反应原料,以乙二醇为溶剂200℃保温12 h制备得到粒径400~700 nm的铁酸锰多孔球.利用XRD、TEM和N2吸附-脱附等对铁酸锰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吸附剂用量、Cr(Ⅵ)初始浓度、pH值及吸附时间对Cr(VI)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的铁酸锰多孔球具有较好的Cr(Ⅵ)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5.
首先,将Stober法制备出的SiO2活性微球分散到抗坏血酸(VC)水溶液中,通过水热碳化法成功制备出了SiO2/C复合微球.采用XRD、SEM、TEM和BET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了分析.然后,以Cu(Ⅱ)和Cr(Ⅵ)为目标污染物,对比研究了SiO2和SiO2/C对水体中上述两种金属离子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SiO2和SiO2/C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动力学满足准一阶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但SiO2/C复合微球对Cu(Ⅱ)和Cr(Ⅵ)的去除量较高,且具有较好再生性能,经过6次循环使用后,对Cu(Ⅱ)和Cr(Ⅵ)的去除率仍高达95%和93%.  相似文献   

6.
以醋酸锌和四氯化锡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ZnSn(OH)6粒子,研究了醋酸锌和四氯化锡加入顺序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原料加入顺序,分别得到ZnSn(OH)6/SnO2实心微球、ZnSn(OH)6/SnO2多孔微球和ZnSn(OH)6粒子。与ZnSn(OH)6/SnO2实心微球相比,ZnSn(OH)6/SnO2多孔微球、ZnSn(OH)6粒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大的禁带宽度,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壳聚糖和明胶为原料,span 80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并用于Cr(Ⅵ)的吸附。考察了复合微球的各制备因素对微球形貌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研究了壳聚糖与明胶的比例、乳化剂用量、乳化时间对复合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与明胶的比例为1∶2、span80用量为6mL、乳化时间为50min时,制备的复合微球对Cr(Ⅵ)的吸附性能良好,吸附量较大,Cr(Ⅵ)的去除率可达95.3%。  相似文献   

8.
通过渗透沉积过程合成单分散的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NH2)高分子微球,对其进行了SEM,FT-IR,XRD表征.并着重研究了磁性PGMA-NH2高分子微球对Cr(Ⅵ)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此磁性高分子微球对Cr(Ⅵ)有较高的吸附量,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在温度298.15K,pH=4.5时,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为263.16mg/g.吸附量与废水中Cr(Ⅵ)的离子形式有关,pH=1.5时吸附效果最好,在15min内达到平衡.吸附以离子交换与静电引力为主,自发进行,焓变ΔH0=9.63kJ/mol.  相似文献   

9.
李鑫  宋林勇  周艺峰  聂王焰  陈鹏鹏 《应用化工》2014,(7):1218-1221,1224
采用固/液界面溶剂溶胀诱导相分离法,对磺化聚苯乙烯(SPS)和表面负载有生物相容性的壳聚糖(CS)的核壳型SPS/CS两种微球进行溶蚀,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SPS和SPS/CS微球。研究发现,溶剂类型和醇水比是影响多孔聚合物微球形态的主要因素。利用透射电镜(TEM)对多孔微球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测定SPS/CS多孔微球在室温环境下对Cr3+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界面溶蚀法可制备出形貌均一的多孔聚合物微球,其对Cr3+吸附量明显优于实心结构的微球。  相似文献   

10.
宋进  徐航  邹威  王洪  张晨 《中国塑料》2022,36(7):8-13
以浓乳液作为悬浮聚合的油相,采用水(W)/油(O)/W浓乳液/悬浮聚合方法制备出了内部具有通孔结构、粒径均一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多孔微球。结果表明,通过研究乳化剂含量、搅拌速度等参数对多孔微球的内部微孔形貌与微球粒径的影响,发现当乳化剂含量为4 %时,得到的聚合物微球内的微孔结构分布均匀;而聚合物微球的平均粒径会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将不同粒径的多孔微球进行酸化水解后得到了表面羧基官能化的聚合物多孔微球,利用其丰富的通孔结构实现了对铜离子(Cu2+)的有效吸附,当微球平均粒径介于200~300 μm时,铜离子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3 %。  相似文献   

11.
以工业P25Ti O2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多孔空心柱状Ti O2,并对其进行结构、形貌表征。所得产物为多孔空心柱状结构,分散性较好,富含孔隙,比表面积为38.71 m2/g,平均孔直径为58.14 nm。以该Ti O2为吸附剂吸附处理含铬废水,结果表明:Ti O2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p H对Ti O2的吸附性能影响很大,在p H=2.15,Ti O2的质量浓度为2 g/L,Cr(Ⅵ)的质量浓度为10 mg/L时,Ti O2吸附率达84%。Ti O2吸附Cr(Ⅵ)后,使用碱液可将吸附的Cr(Ⅵ)离子脱附,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渗透沉积过程合成单分散的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NH2)高分子微球,对其进行了SEM,FT-IR,XRD表征.并着重研究了磁性PGMA-NH2高分子微球对Cr(Ⅵ)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此磁性高分子微球对Cr(Ⅵ)有较高的吸附量,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在温度298.15 K,...  相似文献   

13.
以2%的海藻酸钠和2%的松香基双季铵盐为原料,通过静电吸附制备了松香基双季铵盐/海藻酸钠微球和海藻酸钠微球,采用FTIR确证了复合前后微球的结构;采用SEM对两种微球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表明松香基双季铵盐/海藻酸钠微球比海藻酸钠微球的孔隙发达宽松;通过对铜离子吸附性能分析,表明松香基双季铵盐/海藻酸钠微球比海藻酸钠微球对铜离子吸附效果优。  相似文献   

14.
霉菌菌丝球吸附Cr(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药厂土壤、稻田土壤、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霉菌2 0株,检测其对重金属离子Cr(Ⅵ)的吸附性能.其中从农药厂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霉菌HM6对Cr(Ⅵ)离子吸附能力最强。以HM6液体培养72h得到的菌丝球作为吸附剂吸附Cr(Ⅵ) ,当Cr(Ⅵ)的初始浓度为5 0~15 0mg·L-1,pH值为1~2 ,温度在2 0~4 0℃,菌体投加量为2g(干重)·L-1时,吸附2h ,吸附量、去除率可分别达18.5mg·g-1和37%以上。其中水体pH值是影响其吸附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诱导成球法制备磁性Fe3O4粒子为核的Fe(OH)3多孔微球,以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采用静态吸附法对磁性多孔微球去除水中H2PO4-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吸附剂用量、H2PO4-初始浓度、溶液pH值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其吸附等温线及对H2PO4-的吸附动力学. 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平衡,其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二级方程. 磁性多孔微球对H2PO4-有很强的去除能力,在吸附剂用量0.8 g/L,pH 2.5~9,吸附时间150 min的条件下,磁性多孔微球对H2PO4-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100 mL 8 mol·L-1硫酸溶液中,核桃壳加入量为9 g,核桃壳颗粒度为100目,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25℃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硫酸改性核桃壳.硫酸改性核桃壳对Cr(Ⅵ)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详细探讨了硫酸改性核桃壳处理含Cr(Ⅵ)模拟废水的影响因素:废水pH值、Cr(Ⅵ)离子浓度、硫酸改性核桃壳用量、处理...  相似文献   

17.
程昌敬  刘东  张嫦 《化工进展》2012,31(1):227-232
先通过硅酸钠水解在磁性Fe3O4纳米粒子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制得磁性硅粒子(Fe3O4@SiO2);然后再通过碳二亚胺活化接枝法在Fe3O4@SiO2纳米粒子表面接枝高脱乙酰度羧甲基化壳聚糖(CMC),制备了一种新型磁性纳米吸附剂(Fe3O4@SiO2@CMC)。通过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进行了表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水中Cr(Ⅵ)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能显著影响吸附剂对Cr(Ⅵ)离子的吸附效果,pH值为2时效果最佳。结合相应pH值下Cr(Ⅵ)的形态分布,探讨了这种新型材料对Cr(Ⅵ)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其吸附机理及吸附容量与Cr(Ⅵ)的离子形式有关,吸附过程以离子交换与静电引力为主。吸附平衡数据分别采用了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等温吸附数据更符合Langmuir模型,T=298 K、pH=2、V=5 mL时,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qm=86.96 mg/g,吸附常数为0.0174 L/mg。  相似文献   

18.
曾东  洪鸿加  韩秋萍  刘捷 《广东化工》2013,(16):263-264,255
研究了不同表面改性对活性炭吸附废水中Cr(Ⅵ)的影响,将活性炭AC0在2 mol.L-1的HNO3、HCl、H2O2溶液中静置12 h并经过马弗炉煅烧后制得改性活性炭AC1、AC2、AC3。分别考察溶液的pH、吸附时间、温度对废水中Cr(Ⅵ)离子去除率的影响,采用滴定法定量检测活性炭表面的离子交换容量。结果表明:活性炭经过HNO3、HCl改性后,其Cr(Ⅵ)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均显著改变,AC1、AC2阳离子交换容量分别为2.21、1.66 mmol.g-1,是AC0的1.7倍、1.28倍。活性炭对Cr(Ⅵ)离子的去除率强烈地依赖于溶液的pH,当溶液pH值控制在2.0~3.0时,Cr(Ⅵ)离子的去除率达到99%左右,随后骤然降低,但是AC1、AC2对Cr(Ⅵ)离子的去除率还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19.
以黄麻作为碳源,通过硝酸铁改性一步制备了Fe3O4生物质碳材料。利用SEM、XRD和SQUID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测试,并研究磁性多孔炭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2 h内水中六价铬离子的去除率可达97%以上。黄麻廉价易得,磁性多孔碳制备方法简便,对Cr(Ⅵ)吸附效果良好,且有较高饱和磁化强度(41.00 emu/g),便于后续在外加磁场下分离以便重复利用和减少二次污染,吸附脱附后吸附率仍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得到壳聚糖季铵盐,进一步通过乳化交联法合成壳聚糖季铵盐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热热重分析(TG-DTG)、X-衍射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分析。此外,研究了壳聚糖季铵盐的浓度、油水比、交联剂用量对合成的壳聚糖季铵盐微球吸附Cr(Ⅵ)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重铬酸钾初始浓度、pH值、壳聚糖季铵盐微球添加量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ACC浓度为0.8%(w/V)、油水比为8∶1、壳聚糖季铵盐与交联剂质量比为1.64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球型圆整、分散性好的壳聚糖季铵盐微球。在酸性条件和较低浓度的重铬酸钾均有利于壳聚糖季铵盐微球对Cr(Ⅵ)的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