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均质油藏中的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给出了非均质油藏的瞬时点函数线性源解,进而求得了非均质油藏中垂直裂缝井的有了妞流争和等流量解,利用干扰试井的方法可以求最大、最小方向的参透率,发展了非均质油藏干扰试井理论。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非均质油藏的瞬时点源函数、线性源解,进而求得非均质油藏中垂直裂缝井的无限导流解和等流量解,利用干扰试井的方法求得最大、最小方向的渗透率,发展了非均质油藏干扰试井理论。  相似文献   

3.
垂直裂缝井非牛顿流体试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水力压裂井中幂律非牛顿流体试井分析近似计算公式。近似解与已有的差分数值计算的结果符合得较好。垂直裂缝井中压力诊断曲线可分为:早期的线性流阶段,即无固次压力与时间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且与幂律指数n无关阶段;后期拟径向流阶段,即压力与时间成(1-n)/(3-n)次方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垂直裂缝方位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无限大双重介质油藏中的垂直裂缝井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该模型考虑了裂缝井的井储效应和裂缝的表皮效应。此模型的解可用于干扰试井确定垂直裂缝的方位。  相似文献   

5.
解析法和半解析法计算水平井产量的公式一般要求油藏储层均质,且井轨迹平行于油藏边界,难以准确地计算复杂轨迹井的产量。根据井轨迹和储层渗透率把油藏划分为若干区域,不同区域渗透率取值不同,且井轨迹可不平行边界。通过引入点源函数法,基于定压油藏边界建立了非均质性储层复杂轨迹井的产量分段积分相似解,利用Ouyang模型计算了井筒内流动的沿程压力损失。该方法避免了数值模拟中数值弥散的发生,只需输入较少的参数就可以对复杂轨迹井进行快速产能评价。实例计算结果表明:①复杂轨迹井井筒内的流量从指端到跟端逐渐增大;②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各段流量分布并不均匀,渗透率高的部位流量也高;③井筒压降从指端到跟端同样逐渐增大,由于流量分布不均匀,因此不同轨迹段在井筒内压降也不相等。该方法计算结果与Eclipse数模方法一致,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应用该方法计算的油井产量与油田现场生产对比,预测油井产量相对误差小于5%,能满足现场油藏工程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水力压裂技术是有效动用致密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主体储层改造技术。为解决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导致的水力压裂裂缝垂向过度延伸或延伸受限等问题,采用大尺度岩样(762 mm×762 mm×914 mm)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优化建立了基于离散格子理论的全三维水力压裂数值模型,分析了薄层致密砂岩、多层理页岩两类储层的水力裂缝扩展形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致密砂岩储层水力裂缝形态以径向缝、椭圆和长方形为主,层间水平应力差、储隔层厚度比是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主控因素,通过控制排量、增加滑溜水注入比例方式可降低裂缝垂向过度延伸;(2)页岩储层由于层理面的存在,三维空间形态更为复杂,裂缝垂向扩展分别呈现“1”“丰”“T”“十”和“工”字形共5种形态;(3)对于走滑构造型页岩气藏压裂,层理面胶结强度是压裂裂缝展布形态主控因素,通过前期高黏液造主缝,后期低黏滑溜水沟通水平层理的“逆混合”改造技术模式可提升页岩储层三维空间有效改造范围。结论认为,开展现场尺度下水力裂缝空间三维扩展形态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可为非常规油气提高储层高效体积改造工艺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力压裂是目前中国构建页岩油气储层复杂裂缝网络的主要技术之一,而页岩储层内部矿物组分差异以及不连续界面(层理、天然裂缝)的广泛分布使其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并制约了储层水力压裂改造效果。基于页岩微观矿物组分非均质性和宏观结构非均质性2方面,系统阐述了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形态的研究进展。首先,分析了矿物组分差异引起的脆性程度对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形态的影响;其次,总结了影响水力压裂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模式的关键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探讨了水力压裂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机制;最后,研究了页岩层理对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的影响机理,阐述了层理面倾角、胶结强度及密度等关键参数对层理面开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和扩展形态的影响规律。综述了现阶段非均质性页岩水力压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压裂设计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川东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东铁山、雷音铺构造嘉陵江组二段二亚段储层非均质性迥异。前者孔隙度分布不均匀且相差悬殊,储层密度及分层系数高,孔隙层呈带状分布,隔层不稳定,白云岩段所占比例大;后者孔隙层呈透镜状分布,储层密度及分层系数低于前者,隔层稳定。二者高孔隙段位于上部,孔隙层横向连通性都较好,隔层岩性均为膏质白云岩。网格化后建立的储层非均质模型显示,它们的嘉陵江组二段二亚段上部孔隙层均较发育,而下部则极不发育,铁山构造呈层状,横向连通性较透镜状分布的雷音铺构造为好。经检验与模型预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以双河油田测井信息和岩芯分析资料为基础,运用深度列多元统计,样条分段,优化降维等方法,建立了储层非均质渗透率解释模型,并对试验区井间油层的纵横向非均质渗透率进行了预测,经该区3条渗透率预测剖面证实,预测精度满足了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双重介质油藏中无限导流和有限导流生趣裂缝井的单井流量动态预测模型的解。为了对该解的正确性进行论证,对所得解作了简化,并将简化为均质解的情况与国内外已有的有关的解作了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该模型优于其它模型。还给出了一口井例的流量分析和该井的压裂设计产量预测,由此说明了该模型的使用。并提出了两种适合于不同预测目的的流量动态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裂缝方向对开发指标的敏感程度、裂缝长度与裂缝强度对开发指标的影响、裂缝方向与裂缝长度对开发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裂缝强度较弱时.井距的选取可不考虑裂缝的影响;当裂缝强度较强时.对于注采井连线与裂缝线平行或相交角较小时,合理井距应是裂缝长度的2~2.5倍之间;对于注采井连线与裂缝线相交角较大时.井距的选取可不考虑裂缝的影响;合理的人工压裂造缝规模应控制在井距的一半以内。  相似文献   

13.
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油藏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是制约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层间干扰、单层突进、注采不平衡等矛盾都是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引起的。分析了储层微观和宏观非均质的特征,对储层的孔隙和喉道类型及其结构参数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宏观上对储层的层间非均质和平面非均质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储层非均质在开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现象,研究了储层非均质对采收率、油层产能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对非均质矛盾提出了调节方案。对非均质油田的开发和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低渗透油气藏的重要改造手段,水力压裂技术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均未考虑储层非均质性,而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压裂改造效果的重要地质因素。为此,在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情况下,基于物质点法建立非均质储层改造效果评价模型,应用J积分计算储层改造面积并对储层非均质情况进行评价。将模拟出的差应力场与微地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构建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储层非均质性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微地震信号匹配度很高;J积分曲线波动越明显,储层非均质性越强;压裂15段最合理,此时储层改造面积比例为0.87,增幅比例小于0.01;非均质储层两翼裂缝差异较大,与设计裂缝半长相差很多。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测井资料,首先通过对胡尖山油田元72井区延9段非均质性参数的定量计算,其次在常规测井的基础上对储层层内夹层性质的判定和分类,最后根据沉积相和测井资料判定出储层间的隔层性质和分布范围,对胡尖山元72井区延9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得出工区在以辫状河道、河道间沼泽和河漫湖泊等沉积为主的沉积背景下,延9储层内普遍...  相似文献   

16.
裂缝性致密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应力敏感性强等特点,需明确储层非均质性及裂缝应力敏感性对生产的影响。为此,利用基于投影的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来表征复杂裂缝,结合应力敏感定量表征模型,建立了同时考虑基质和多尺度裂缝非均质性的应力敏感数值模型,自适应获得应力敏感特征曲线。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强非均质致密储层不能忽略基质的应力敏感性,应力敏感性对生产早期的影响较大,以压裂裂缝的影响为主,随着生产逐渐过渡到基质,储层应力敏感性逐渐降低;早期生产压差过大,会造成储层应力伤害,不利于长期生产;不同充填程度的多尺度裂缝在储层中的分布模式对产能有直接影响,充填程度越低,裂缝尺度越大,产能越高。研究结果为致密裂缝性储层合理配产和开发方案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及井网部署,并直接影响着油气田的注水采收效果和最终采收率。衡量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参数为渗透率的差异。本文提出了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新参数—渗透率非均质系数,该参数与同类参数相比更能反映储层渗透率非均质的变化趋势及变化方向,可为油田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及井网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更快地油气开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陈2断块阜一段油藏特点,不断深化地质认识,加强了储层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挖掘低渗透层的潜力,有效地控制了油田递减,提高了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试井为检测和评价天然裂缝性储层非均质性提供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本文将讨论在评价天然裂缝性储层过程中采用的压力瞬变测试方法的应用情况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牛20、纯41、桩74、大芦湖等低渗透砂岩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胜利油区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该模型充分利用三维地震、地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方法,以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和储层模型研究为基础。裂缝模型研究是关键,主要包括野外和岩心裂缝研究、测井方法研究裂缝密度、古构造应力场模拟方法预测裂缝走向、现今应力场模拟方法研究裂缝的连通性及分析压裂裂缝的展布方向和储层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等。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研究主要包括测井资料解释模型的建立、层间非均质研究、层内非均质研究和平面非均质研究。该模型在胜利油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