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据广义Huygens -Fresnel衍射积分公式 ,推导了新型光束———双曲余弦高斯光束通过简单像散透镜后的光场分布特点 ,并通过数值计算 ,说明了像散系数对焦移、光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将描述光在类透镜介质中传播的Helmholtz方程化为具有线性谐振子势的schroedinger方程形式,借助于量子力学中的“含时”么正变换技术,解析求解光束倾斜入射到类透镜介质中传输时的场分布,得到场传输的传播核因子,研究任意倾斜入射光束位形的传输问题,并对厄米-高斯光束的传输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厄米-高斯光束倾斜入射进类透镜介质束宽度的演变与光束正入射的情况一样,随传输距离作周期性变化,但因光束倾斜入射,厄米-高斯光束的传输出现了新效应。即光强分布中心不再沿直线,传播方向也不断变化,出现与横坐标相关的附加局域相因子.  相似文献   

3.
基于光束在单轴晶体中传输的角谱理论,对复宗量双曲余弦平方-高斯光束在单轴各向异性晶体中的传输作了研究,得到了一般的解析传输公式,并用数值的方法讨论了晶体内源于复宗量双曲余弦平方-高斯光束的两偏振分量的传输特性,结果表明,在适当参数的条件下,两偏振分量在晶体中的传输波形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
用傅里叶变换分析圆孔夫琅和费衍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傅里叶变换出发,推导了高斯光束圆孔衍射的解析解,与平行光在相同情况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利用计算机数值计算绘出了两种情况下的光强分布曲线,通过比较发现,当满足圆孔半径a2ww0的条件下,高斯光束和圆孔夫琅和费衍射结论可用平行光圆孔夫琅和费衍射近似,其结果仅仅是忽略了精确解析解中n ≥ 2的高次项。  相似文献   

5.
将高斯光束通过角反射器的传输过程简化为其连续通过2个平行四边形光阑的传输过程,利用广义惠更斯-菲涅尔衍射积分以及将硬边光阑窗口函数展开为有限个复高斯函数之和的方法,推导了双程大气湍流条件下高斯光束通过角反射器的近似三维解析传输公式。数值计算表明,当入射角较大时反射光的平均光强分布模式的畸变明显,且在同等数值时入射角带来的畸变效应大于方位角带来的畸变效应;远场情况下,除了一些小的旁瓣的存在反射光光强分布的主瓣具有较好的高斯模式。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电磁感应透明(EIT)介质的一个新的相干操纵应用:控制电磁感应透明气体折射率实现对布儒斯特角的调控。将一定密度的EIT原子气体充入2块玻璃材料中,计算表明光从玻璃入射EIT原子气体的布儒斯特角随外控制场而变。通过改变控制光的拉比频率等场外参数即可达到对布儒斯特角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据广义Huygens-Fresnel衍射积分公式,推导出了新型光束-双曲余弦斯光束通过简单像散透镜后的光场分布特点,并通过数值计算,说明了像散系数对焦移,光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高斯光束场的矢量球波函数展开式,给出了高斯光束入射到单层,双层介质球上的弹性散射场分布。  相似文献   

9.
给出了离轴高斯光束通过一个初级球差光学系统后,其相对光强的分布,通过数值积分,可以得到它与系统球差的大小和光束的入射位置的关系曲线。利用这个关系曲线以及瑞利判据,可以对激光扫描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气湍流效应对半导体激光光束远场光束质量的影响进行仿真研究。首先理论分析泽尼克多项式产生的相位屏及指数高斯光束通过湍流大气传输后的光斑畸变情况;然后利用Matlab软件对相位屏及单束、多束半导体激光光束通过相位屏后的光斑光强分布进行仿真,并采用不均匀度指标对远场光束质量进行评价;最后指出多光束并合方法是抑制大气湍流效应影响的有效方法,对构建激光主动照明成像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偏心高斯光束的强度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Collins公式得到了离轴高斯光束通过光学系统后的变换关系,分析了变换后光束强度分布的特点,结果表明变换后的光束为偏心高斯光束,进而导出了偏心高斯光束在垂直于传输方向上强度分布的近似表达式.最后以薄透镜系统为例,数值计算了该方向上的强度分布;以及不同位置处,偏心高斯光束与高斯光束强度分布的偏离程度,表明束腰平面上强度分布为高斯分布,随着考察面到束腰平面距离的增大,此偏离程度迅速变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准直光束测量中对多测量光路的需求,对应用光开关进行分光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利用LED光源、准直器、1×4光开关及CCD相机搭建了测试系统。通过采集光开关分光后得到的多路准直光斑图像,对光斑的光强分布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此外,对光开关工作在静态、动态时光斑定位中心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光开关实现的多测量光路具有良好的同源性和稳定性,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分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断裂力学分析方法并采用断裂韧度判据研究尺寸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的影响。首先将三点弯曲梁自重、荷载、钢筋以及断裂过程区的粘聚力在裂缝尖端产生的应力强度因子叠加,检验其是否超过断裂韧度,以判断裂缝是否扩展。然后通过增大荷载以及增加裂缝长度的方式迭代计算,求得相应尺寸构件的承载能力,整个计算过程采用Matlab编程来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钢筋对混凝土梁的裂缝扩展起到限制作用,使其呈现出“塑性”特征,但是钢筋混凝土梁仍然存在尺寸效应现象,只是与素混凝土相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新型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对相位畸变的高速振幅调制信号进行了光外差探测实验研究。获得了稳定的光外差输出.实验研究表明,提高本振光强度可提高光外差输出信号强度,所以该系统适用于对弱信号的探测;同时新型系统对高速振幅调制信号光有更高的探测灵敏度.因此,这种新型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可应用于空间相位畸变的时域高速调制弱信号光的外差探测.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断裂力学分析方法并采用断裂韧度判据研究尺寸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的影响。首先将三点弯曲梁自重、荷载、钢筋以及断裂过程区的粘聚力在裂缝尖端产生的应力强度因子叠加,检验其是否超过断裂韧度,以判断裂缝是否扩展。然后通过增大荷载以及增加裂缝长度的方式迭代计算,求得相应尺寸构件的承载能力,整个计算过程采用Matlab编程来实...  相似文献   

16.
剥离破坏是铝合金板加固钢筋混凝土(RC)梁常见的早期破坏形式,为了避免剥离破坏的出现,对铝合金板加固RC梁的剥离破坏机理开展试验研究。制作了24根RC梁,利用结构胶将铝合金板粘贴在RC梁底部。为了研究附加锚固对剥离破坏的影响,部分试验梁在铝合金板特定位置设置了化学螺栓或U形箍。通过铝合金板加固RC梁的简支梁三分点对称单调加载试验,得到铝合金板加固RC梁的4种破坏模式:适筋破坏、超筋破坏、板端剥离破坏和中部裂缝剥离破坏。剥离破坏的原因是界面剪应力过大。利用铝合金板应变片的试验数据,得到了铝合金板的粘贴界面剪应力分布曲线,分析了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在板端取得最大值后迅速下降至零值,RC梁裂缝处界面剪应力发生突变。板端剥离破坏发生的机理:铝合金板端界面剪应力达到铝合金板与混凝土的粘贴强度后,界面剪应力导致保护层内混凝土剥离;中部裂缝剥离破坏发生的机理:界面剪应力在混凝土齿状块体端部产生的正应力大于混凝土受拉强度,导致混凝土齿状块体从梁体剥离。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两种剥离破坏的判别式,并结合试验数据验证了判别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反向Goos-H(a)nchen位移及负群时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束通过空气中的光密介质板(量子力学方势阱的光学类比)时反射光束和透射光束的Goos-H(a)nchen位移及所需的群时延.结果表明,在非共振点上,反射光束和透射光束的Goos-H(a)nchen位移是相同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为负值,给出了Goos-H(a)nchen位移为负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讨论了该位移与Snell折射定律关系.同时给出了群时延为负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一榀 8m× 6m大跨度次梁楼盖试验构件的有关试验方法及试验情况 ,探讨大跨度次梁楼盖中边梁与楼面梁之间弯扭分配的变化过程 ,并将试验实测结果与弹性理论分析值进行比较 ,给出此类结构中有关构件的参考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层间柱梁强度比方法,设计出一种允许具有部分柱屈服的整体型屈服机制——混合屈服机制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该结构通过设立强度较大的边柱来避免层间屈服破坏,而允许中柱柱端屈服,从而放松中柱的强柱弱梁条件.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比较了梁铰屈服机制和混合屈服机制的两种6层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讨论了允许出铰的中柱柱端塑性变形情况,并分析了混合屈服机制实现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层间柱梁强度比是控制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屈服模式的有效参数,不同的强度比下结构表现出极为不同的性能,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