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有一位从国外归来的亲戚,他因为出生在美国,从小吃的就是洋食品,但也常到华侨开的中国餐饮店去就餐。他对中国的面点情有独钟,觉得中国的面点点心品种繁多,味道鲜美,比起西方国家SnackBar(小吃店)中的二三明治、热狗、汉堡包等强多了。到上海后,我请他到上海人认为不大起眼的高安大酒店和避风塘等小吃店吃了几次中国点心,每次都是赞不绝口。中国面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4千多年前夏商王朝时,中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学会了种植谷麦等农作物,随着谷麦食品的问世,也翻开了我国面点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人好感官享乐,注重生活艺术,尤其体现在饮食方面。他说:“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又说,“中国人领受食物像领受性、女人和生活一样。”的确,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头上的天。不过此话印证到四川美食大家、谈吃杂文家车辐身上,似乎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3.
《餐饮世界》2013,(12):38-47
“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人历来把烹饪看得和政治一样精妙。林语堂说:“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所以中国市并百姓家的餐桌上,从来也不乏鲜美的小菜,那是人们对严苛生活的悉心经营。  相似文献   

4.
潘晓东 《印刷杂志》2012,(11):19-19
<正>[解读与思考]与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一样,王石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闯荡出来的企业家。他领导的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佼佼者、领头羊。王石身上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其中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这样一位尚在任的年长企业家居然义无反顾地去攀登珠穆朗玛峰,而且成功了。不留后路,置之死地而后生,堪称他的座右铭。"给自己留了后路,相当于是劝自己不要全力以赴。"这句话掷地有声。为了抑制前段时间疯涨的价格,当下房  相似文献   

5.
69年前,吾国的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对他的美国读者说:“中国人领受食物,就像领受性、女人和生活一样。”(《吾国吾民》)  相似文献   

6.
传说毕竟不是事实,不能全信。读一位作家的《中国人的吃》,说到林则徐与英国大臣斗法:英国人报复林则徐禁烟,便请他吃雪糕,让他出丑。林的回报是请他吃“老母鸡汤炖南豆腐”,让英国人烫晕了,知道中国饮食的“厉害”。据说,此菜传至“欧洲”,就叫“厉害”。据我所看到的传说,不是汤而是芋泥,用福建槟榔芋做的甜菜,色淡灰,略带暗红,表面不冒热气,里边烫得厉害。河南杞县也有芋泥,传说当地做好了,乘车至开封,它还是热的!  相似文献   

7.
贺庆升 《美食》2004,(6):57-58
“民以食为天”人们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饮食。饮食是化的基石。具有五千年明历史的中国,饮食化历史悠久兴旺发达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饮食特色,如美国的肯德基炸鸡和牛排、韩国的烧烤以及日本的料理,然而种类繁多的食品中,中国的烹调技艺首屈一指。早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过:“中国近代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  相似文献   

8.
吃在旅途     
奕秦 《食品与生活》2004,(11):16-17
我的一位在美国生活了一辈子的中国教授告诉过我有两样东西作为中国人永远不会改变:一用中文数钱;二吃中国菜。 雪儿说:"用什么语言来数钱那要看我数的是美金还是人民币。" "至于吃嘛,他说的说法不太精确。应该说喜欢吃中国菜是因为中国人熟悉它的口味,并非世上只有这么一种美食。其实很多西餐也很不错的。"雪儿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初见李安新,身为深圳珠宝首饰设计师协会秘书长的他正忙于协会的事务。协会正在准备一个有关"珠宝未来,深圳原创"的大讲堂,邀请知名设计师分享设计心得。作为一位在业界立足20年的珠宝资深人士,李安新一直在转变:开过工厂,在公司做过设计总监,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到如今成为独立设计师,专注于做情感珠宝定制。说起转变的原因,他谦虚的说不是因为自己在不断提升,而是时代在推着自己在不断转变。人需要信仰,行业也需要自己的信仰。对于抄袭和模仿的现象,他说珠宝行业要找到自己的信仰。"我认为这个信仰应该到原创上来。"  相似文献   

10.
聂琳 《饮食科学》2008,(6):40-40
“减肥者,人生大事.生命质量,竞争资本.不可不察也”。这是一年前我给表弟发电子邮件介绍减肥经验时的开篇语。现如今表弟也成功减肥了.他和那些目睹我成功减肥又不反弹的人一样,认为我有义务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我的工作是与酒打交道。十多年来,先与中国绍兴酒有缘,后则与清酒相关,所以对酒。尤其对绍兴酒和清酒这两种最能反映出两国民族性的“国酒”有着特殊的情结。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绍兴酒就像茅台酒一样是中国酒的“代表”。随着中国餐馆在日本不断发展,绍兴酒销售也不断扩大。如今在日本到任何一家中国餐馆都可以喝到绍兴酒,绍兴酒在日本的年销量已达到7000至8000吨之多。日本人已是十分熟悉和喜欢中国的绍兴酒。 1998年。我所在的公司在北京投资生产日本著名品牌岁寒三友“松竹梅”清酒,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广州及香港等主要城市销售“松竹梅”——这个北京出生日中合作的结晶,已在中国获得广泛的好评。不过若将清酒在中国的销量与绍兴酒在日的销量相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绍兴酒在日本发展到今天的成就已有整整30  相似文献   

12.
张华 《烹调知识》2003,(4):24-25
烤鸭是中国美食苑中一朵香味四溢、绚丽多姿的奇葩,它展示了中国人食鸭的艺术,也反映了中国烹调技艺的多样化和久远的历史以及独特饮食文化魅力。中国人食鸭,历史悠久,据《左传》载:“饔人窃更之以仔鹜”。《战国策》说:“而君鹅鸳有余食”,鹜就是家鸭。《本草纲目》说:雄性鸭头是绿色,翅膀上有纹理;雌性为黄斑色。  相似文献   

13.
馋人老杨     
《中外食品工业》2008,(9):52-54,56,58
从杨智刚的身材上大致可以判断出他是一个热爱口腹之欲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据他自己讲,爱吃是他家的一种传统,且从小他就具有了爱吃的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无论去到什么地方.他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当地的名吃名馔。记得有一年去武汉,为了吃一餐几元钱的早点(武汉称之为过早).他打车跨越武汉三镇.花了几十元的车费。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得多了.且乐此不疲.用他自己的话说:只因为心头、嘴上的那份“馋劲儿”。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和事,几乎都可印证此言之不虚。比方说,近千年前北宋仁宗时期的龙图阁直学士包拯,是位古今妇孺皆知的“黑头”,相貌丑陋。但他清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品行,至今还受人尊敬。于是,颂扬他的京剧《秦香莲》、《怒铡包勉》、《狸猫换太子》;赞美他的评话《包公》等等,都成为千年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人们不嫌他长得难看,却感激他恩泽民间,并褒以“包青天”这个美名。 说到包青天,使我很自然地想起调味品中的酱,它长得黑不溜湫,貌不惊人,虽无包青天那种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政绩,却有那传播美味、赋人康健的恩典,且数千年如一日默默寡言,毫  相似文献   

15.
秦茂林 《烹调知识》2007,(12):32-34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作为尧、舜、禹的故乡和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在孕育了历史悠久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08来袭     
07去,08来,这样的冬天并不寒冷。 曾经的中国人只过自己的春节,但是现在的我们也已经习惯了庆祝圣诞、元旦与情人节。当人们已经非常乐于去酒吧与KTV消遣娱乐的时候,没有人还会记得这些活动曾经是多么令人指责的行为。姚明摔毛巾是为了证明自己也可以像美国本土球员一样敢怒敢言,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主动的变相的与环境、与周围的人们相融合的举动,只不过这是带有中国色彩的表达而不是像某些球员一样掐人脖子的表演。  相似文献   

17.
高原 《餐饮世界》2008,(1):70-70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除了在绘画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生平还有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综合中外饮食文化,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  相似文献   

18.
李晓毅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悦庭中餐厅行政总厨李晓毅,出生于香港。14岁开始在香港的酒店做学徒,一做就是40年啊。年少不懂事的时候还只是把它当做糊口的工具,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慢慢地开始投入心血去做菜的时候,自己的热情也就慢慢投入进去了,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真正爱上了厨师这个行业,并且坚信永不放弃,到现在,我依然跟当初一样。为了职业,他辗转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地区,研习不同饮食文化的同时也将他推崇的中华饮食文化推广到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北京纺织》2010,(9):72-73
知道今天,仍然有一种不友善的言论环绕着这个男人。尽管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自己,并且用自己的坚持、睿智和机敏征服了大多数中国人——毫无疑问,他是当下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商人,尽管他从未成为首富,他创立的公司距离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仍有距离,而且也没有环绕过多非理性的光环,比如环保、太阳能、民族主义或者高科技。  相似文献   

20.
豆腐的困惑     
海岸 《美食》2008,(3):42-42
瞿秋白《多余的话》最后两句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当时他被囚禁在福建长汀监狱。《多余的话》是他最后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