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单向导湿机理设计并试织了以涤纶纤维为原料的单向导湿机织物,根据纤维材料、经纬纱线分布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涤纶机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对织物经、纬原料毛细效应高度以及不同种类纤维在织物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测量计算,得到可以反映单层机织物单向导湿能力的单向导湿系数U值。U值越小,织物单向导湿能力越强。经线性回归分析与相关系数计算,U值大小与试样单向导湿性能强弱匹配良好。  相似文献   

2.
刘杰  王府梅 《纺织学报》2018,39(3):50-55
为从机织物结构参数设计的角度开发具有良好单向导湿性能的机织物,构建了性能优异的导湿梯度结构模型,根据结构模型,设计试织了表里层不同松紧组织,表里层不同接结方式、不同原料的9 种织物,通过对9 种织物吸湿、导湿性能的测试和多项综合值计算分析发现:在其他规格相同情况下,表里层采用松、紧组织孔隙呈梯度 结构的织物导湿性能好;液态水的传递效果与接结点的分布和接结形式有关,接结点数目的增加有利于表里层之间的水传递。表里层经纱为木棉/ 棉混纺纱,纬纱为吸湿透气涤纶(Coolmax)纱线,且Coolmax 纬纱采用上下联合接结法,表紧里松的组织配置织物单向导湿性能最好,验证了单向导湿结构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导湿快干与单向导湿织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导湿快干和单向导湿织物具有控制人体湿热平衡的功能,它作为附加值较高、穿着舒适性好以及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织物,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从织物导湿快干的原理、导湿快干纤维、单向导湿织物的纤维选择、织物组织结构对导湿性能的影响、导湿快干织物的染整加工以及导湿快干与单向导湿织物的性能评价标准几个方面,综述了导湿快干与单向导湿纺织品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纬纱中大豆蛋白纤维含量和织物组织对织物的负离子、抗紫外线和远红外性能的影响,文章以涤纶丝作为经纱原料,大豆蛋白纤维与黏胶纤维作为纬纱原料,试织了两个系列共14种不同规格的织物试样.其中,9组为大豆蛋白纤维含量不同而组织相同的试样,5组为大豆蛋白纤维含量相同而组织不同的试样,并测试了14组试样的负离子、抗紫外线和远...  相似文献   

5.
采用泡沫整理技术对织物表面进行亲水或疏水整理,开发适于日常服用的单向导湿织物面料,探讨了整理剂种类、组织结构对聚酯及纯棉织物单向导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泡沫整理对聚酯和纯棉织物外表面进行亲水和疏水整理后,实现了单向导湿功能。不同种类整理剂的作用有较大差异,亲水整理剂HSD、疏水整理剂HK-PFCO的效果较好。组织结构对织物单向导湿效果也有重要影响,5种聚酯织物中,变化方平组织单向导湿性能最好,而绉组织最差;两种纯棉织物中,变化方平组织的单向导湿性能优于斜纹组织。  相似文献   

6.
以镀银导电纤维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组织和不同导电纤维含量对织物防辐射性能的影响。试织了5块包含不等量镀银导电纤维的试样,3种为针织物、2种为机织物;测试了试样的导电性能和屏蔽效能,分析了镀银导电纤维含量和织物结构对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屏蔽效能随着镀银导电纤维比例的增加而增大,针织物试样的屏蔽效能好于机织试样。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吸湿发热保暖机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开发了6种不同结构的改性聚丙烯酸类纤维吸湿发热机织物。通过热湿舒适相关性能测试与分析,得出不同机织物结构参数对透气性、热阻、芯吸高度、液态水分管理以及吸湿发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设计出兼具吸湿发热和导湿排汗性能的热湿舒适机织物提供参考。经测试发现:蜂巢组织能明显改善织物的保暖性和透气性,且织物由内层向外层形成回潮率递增的梯度结构,对水分管理和提高单向导湿性能有积极作用,三层蜂巢组织在提升织物吸湿发热性能上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吸湿发热保暖机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开发了6种不同结构的改性聚丙烯酸类纤维吸湿发热机织物。通过热湿舒适相关性能测试与分析,得出不同机织物结构参数对透气性、热阻、芯吸高度、液态水分管理以及吸湿发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设计出兼具吸湿发热和导湿排汗性能的热湿舒适机织物提供参考。经测试发现:蜂巢组织能明显改善织物的保暖性和透气性,且织物由内层向外层形成回潮率递增的梯度结构,对水分管理和提高单向导湿性能有积极作用,三层蜂巢组织在提升织物吸湿发热性能上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9.
探讨舒弹丝棉混纺织物的透气、透湿和紫外透过性能。以60/40舒弹丝棉混纺纱线、竹浆纤维纱线及防紫外锦纶长丝为原料,试织了不同原料组合的4个系列织物。通过对4个系列斜纹类不同组织系数的试样进行透气、透湿和紫外线透过性能测试分析,研究了不同原料及结构的变化对上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系列织物中,舒弹丝棉混纺织物的透气率、透湿量和紫外透过率均较低;对于斜纹类织物,组织系数在2.5左右时织物可能获得较好的透气性和透湿性。认为:舒弹丝棉混纺织物的优势主要在于紫外线透射比低,即防紫外性能较理想;采用斜纹类组织时,组织系数设计为2.5左右有利于改善织物的透气和透湿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织物结构参数对聚乙烯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选取3种规格的聚乙烯长丝织成双罗纹针织物,并选用涤纶、凉感涤纶长丝制备相同结构双罗纹织物作为对比试样,研究构成织物的原料种类、未充满系数、捻度对织物孔隙率、透气性、导热及导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织物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构成织物的原料、未充满系数与织物透气、导湿、导热等热湿舒适性能显著相关;纱线捻度与织物的导热及导湿性能显著相关;与涤纶、凉感涤纶织物相比,聚乙烯长丝表面存在沟壑,结晶度、取向度较高,其织物具有优良的透气、导湿和导热性能,是制备凉爽舒适功能纺织品良好原材料。  相似文献   

11.
棉织物的组织对其防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相同原料,相同密度,相同织造条件下,棉织物的组织对其防热性能的影响,论述了12种不同组织的棉织物与防热时间和防辐射热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探讨接结双层组织织物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接结点均匀与不均匀分布两种设计思路进行织物设计,并对样品进行了试织,总结出两种接结双层组织织物的织造要求、表里组织及接结组织的选择、纱线的排列、上机图的设计方法等.认为:利用双层组织表层和里层相对独立的特性,可设计出色彩更为丰富并具有独特结构及特殊效果的提花织物.  相似文献   

13.
田琳 《棉纺织技术》2001,29(5):32-34
双层毛巾的表层是毛巾组织织物 ,里层为平布 ,在织机上同时织出两层。上下两层可以分离 ,也可以连接在一起。产品既保持了毛巾织物的特点 ,又减少了抽毛几率 ,提高了舒适性。提出在设计双层毛巾织物时应考虑的问题以及在织造过程中的工艺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4.
总结篷盖用立体机织物的设计及开发过程。以55.6 tex涤纶长丝为原料,以透孔组织和平纹组织进行组合,成功设计开发了三层组织结构的新型篷盖用立体织物。通过对织物的试织及实物效果分析,认为:生产该织物时应选用合理的结构参数和工艺技术措施。指出:开发的新型篷盖用立体结构织物中空层中形成辐射散热,减少了垂直辐射,在红外保暖与红外隐身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意大利FIMTEXTILE公司剑杆织机配置的ME1 2系列踏盘开口机构的传动原理 ,以及常用的三种传动比踏盘的种类。通过不规则条牛仔布和方格牛仔布两种变化、联合组织 ,对同一传动比、不同传动比踏盘之间的组合方法作了介绍与分析 ,为踏盘织机产品开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分析涤粘混纺牙签条织物生产难点及解决措施.以在JAT-610型喷气织机上生产T/R 70/3011.8×2/19.7 480/381.5 175.3涤粘混纺牙签条织物为例,介绍了织物规格、原纱条件及上机工艺.分析了生产中经纱错位、边纱断裂、纬缩扭结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如采取反织法,调整后梁、织机开口和经纱张力.通过优化织造工艺,最终使织机效率达到90%以上,织疵率也降低较多.  相似文献   

17.
飞锤螺旋密封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锤螺旋密封是一种螺旋动力密封与飞锤停车密封相结合的新型组合密封。本文深入讨论了它的工作原理、特点和设计方法,在盐化工生产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织造高密3/1纱卡织物过程中产生的织疵作了分析,并介绍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典型绣花面料,探讨了直针绣电脑绣花织物外观效果的技术特征。对一种能够应用于仿绣提花织物设计的通用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了绣花效果与组织配合之间的关系。从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出发,配合上机工艺,提出了一种能在常规单经轴、常规经纬密等条件下即可实施,且能够应用于仿直针绣提花织物设计的通用组织结构安排设计方法,采用表里经比例为3∶1的特殊双层空心组织结构,使平地与高花形成强对比效果,通过提花工艺实现了绣花工艺的效果,为绣花产品与提花产品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20.
塑料仿藤家具,是以塑料藤为主要原料,金属框架为骨架,经人工编织而成的家具产品,大多为户外家具。本文通过塑料仿藤家具与植物藤家具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塑料仿藤家具使用特征,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仿藤家具的材料、造型、结构与工艺,对仿藤家具的设计各要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