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基地制导雷达反隐身性能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防空系统抗击隐身目标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计算双基地制导雷达RCS和导弹发射距离的方法.基于单双基地雷达的RCS特性,建立了双基地制导雷达探测距离随站间距离变化的数学模型.最后以正面抗击F-117A为例进行单双基地对比仿真,证明了双基地制导雷达反隐身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高度下单/双基地雷达探测范围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单/双基地雷达探测范围的分析,对不同高度下雷达探测范围进行了讨论,通过绘制雷达对某一典型目标的探测范围图形,指出它在雷达组网、隐身/反隐身、干扰/抗干扰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双(多)基地雷达体制在“四抗”性能上具有单基地雷达无法比拟的优点,其定位精度与探测范围等主要战术技术参数与常规雷达有很大不同,影响它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在探测范围分析中,文中推导出了它的计算公式;在定位精度分析中,考虑了目标从不同方向进入系统探测区时,其定位精度曲线,并提出改善定位精度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当目标进入基线附近时,其定位精度变差,此时正是雷达系统呈现较大的双基角β,发现目标的概率变大。因此,对隐身目标就有发现目标与测量精度的矛盾存在,这是双(多)基地雷达的一个突出的、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的基本几何关系,讨论了非合作双基地雷达中4个重要参数(基线距离、双基地距离差、发射站目标方位角、接收站目标方位角)的测量方法,利用这4个参数可构成4种测距算法。在考虑基线距离误差的情况下,推导了这4种算法的测距误差公式。仿真结果表明,各算法测距精度与双基地雷达的几何结构有关,通过优化可得空间测距精度最高区域。实际系统的测距方案应根据所能测出的参数进行选择,同时应注意各算法的适用区域。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客观分析飞翼布局无人机在实战中的隐身效果,对飞翼布局无人机的单双站RCS,以及侧向、径向和跨站飞行三种飞行模式,从静态、动态RCS特性和单双站的最大探测距离等方面进行综合隐身能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飞翼布局无人机侧向飞行时,双站雷达探测并不一定比单站雷达优;径向飞行时,双站雷达对飞翼布局无人机的探测能力较单站雷达更优,隐身材料能显著降低被探测概率;在跨站飞行模式下,单站雷达对其尾部探测效果较好,双站雷达对双站之间的区域探测性能较好,隐身材料对雷达探测率降低效果不明显.这为改进隐身结构设计、综合隐身和优化雷达预警探测系统布局提供可靠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相控阵雷达参数优化模型只考虑检测概率,而忽略隐身安全性能的问题,建立了将驻留时间、脉冲峰值功率等作为优化设计参数的相控阵雷达探测约束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改进的双种群约束多目标优化算法对雷达探测模型参数进行优化,进而提高用于评价探测目标能力的检测概率,以及降低用于评价雷达射频隐身能力的截获概率。将提出的设计方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仿真实验,并与其他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有效改善了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能力和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空基双基地雷达杂波仿真中,地面杂波分辨单元面积的计算问题,通过建立空基双基地雷达几何关系,分析了其距离特性,提出了一种宽波束发射、窄波束接收,空间同步方式的空基双基地雷达系统杂波仿真中双基地雷达杂波分辨单元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双基地雷达距离特性和面积分的方法,推导出了由接收机带宽和波束宽度决定的杂波分辨单元面积的精确解析式。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通信卫星信号的非合作式星地双(多)基地雷达进行空中目标(隐身)探测的配置方案;分析了其基本原理及基本测量参量;探讨了实现基于通信卫星信号的非合作式星地双(多)基地雷达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独立双基地雷达接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双基地雷达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和潜在能力。独立的双基地雷达接收系统协同非配合的发射站工作的时间同步信息和发射波束指向信息可以从接收信号中提取。本文论述作者所研制的非相参独立双基地雷达接收系统的结构、原理、同步精度和试验运行概况,详细介绍获取上述同步信息的方法和关键技术的解决办法。本文最后提出一种将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与独立双基地同步系统相结合的新型独立双基地雷达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分布式MIMO雷达的低截获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距离因子不适用于分析组网雷达低截获特性的问题,提出了能够定量衡量双基地雷达低截获特性的参数,并将其推广到组网雷达的情况.通过绘制参数的等值线图对分布式MIMO雷达的低截获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在不同空间分布下的MIMO雷达系统的“静寂”探测范围.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单基地雷达,分布式MIMO雷达系统的低截获特性不仅与雷达参数有关,还与系统中发射机与接收机的空间分布有关.分析表明,提高空间分集增益是实现低截获MIMO雷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雷达信号模拟器输出信号难以体现多功能雷达信号变化规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任务驱动的信号模拟方法.首先给出了模拟器结构组成,然后详细介绍了跟踪管理算法的原理与实现,最后对数据率参数进行了分析.该方法不仅可以产生多种样式的雷达信号,而且重点考虑了不同样式信号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符合多功能雷达的发射信号特征,可为多功能雷达信号的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节约雷达目标识别系统的存储资源,提出了基于小波包的雷达模板数据压缩及目标相关识别方法。给出了各种信噪比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实验证明了小波包压缩数据识别目标的能力以及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最佳小波包基的方法比用固定小彼基的方法获得了更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脉冲雷达中频回放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读取并处理雷达回波数据,来回放雷达的和支路、俯仰差路和方位差路3个通道的回波信号,以及同步脉冲和导前波门脉冲等雷达信号。该系统的实现为分析评估雷达系统的工作状态、发现故障及故障定位提供重要工具。此外,利用该系统可对雷达数据进行高精度事后处理和为曰常训练任务的开展提供数据源。  相似文献   

14.
雷达技术在现代公路交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交通阻塞日益严重,交通事故日益增多。为了发挥公路运输方便、快捷的特点,保证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各种高新技术在汽车制造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雷达技术在现代公路交通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汽车测速雷达、汽车防撞雷达和汽车侧视雷达的分类、简要工作原理,并对每一种雷达的特点和不足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相控阵雷达存在的高硬件复杂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的相控阵雷达系统(MIMO-LPC).首先建立了MIMO-LPC雷达的信号模型,对MIMO-LPC系统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MIMO-LPC回波相位补偿以及目标检测方法.利用仿真数据对所提出系统和目标检测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恒虚警目标检测方法,MIMO-LPC的检测概率与相控阵雷达的检测概率基本相同,从而证实了所提出系统和检测方法的有效性.该系统为减少大型远程相控阵雷达的经济成本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装备质量,有必要在对空情报雷达研制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技术状态管理。针对雷达各个研制阶段的特性和管理要点,确定了各阶段工作重点,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结合某型雷达研制过程中落实技术状态管理要求,给出了一系列的技术状态标识、更改等活动,确保装备状态可控,为同类装备研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交频分调制(0FDM)波形的MIM0相控阵雷达是一种新的MIMO雷达,其可同时实现波形分集和频率分集.与正交相位编码波形不同,OFDM波形中心频率不同,存在特定的差频,使得基于该波形的MIMO雷达信号处理更为复杂.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建立了该雷达系统信号模型,推导了子阵间空域相干合成结果,然后,分析了该系统的信噪比、作用距离和抗截获能力,并与传统相控阵雷达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证实了该系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测速雷达调制域弹道信息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测速雷达调制域弹道信息处理方法的工作原理,详细论述了从测速雷达信号中处理弹丸曳光时间、底排燃烧工作时间、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弹丸旋转速度、飞行姿态角和擂 周期等弹道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非匀速平台SAR成像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波数域非匀速平台SAR成像方法.从波数和瞬时斜距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回波信号沿非匀速平台方位采样位置进行曲线积分得到理想的回波波数域表达式,再利用常规成像算法进行聚焦成像.该算法适用于任何已知平台方位采样位置的情况,不用进行插值操作,成像精度高.易于和已有成像算法结合.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该文研究了参差周期序列下,量化谱图MTI滤波的基本原理:权系数计算法、杂波谱中心估计算法以及在平稳和非平稳杂波中的自适应学习特性;说明了它与参差周期技术是兼容的。得到的计算机模拟表现出良好学习特性和硬件实现时能接受的运算量以及存储空间,说明量化谱图MTI滤波宜在现代MTI雷达中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