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目前对其储层沥青发育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认识较为薄弱.基于储层沥青含量、反射率、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开展川西雷口坡组沥青的成因和来源研究,并基于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开展气源示踪,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气源对比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中沥青零星分...  相似文献   

2.
沥青质伤害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沥青质伤害是造成油井产能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油田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判断伤害的原因及程度在油田生产中极其重要.从渗流力学和多元相平衡理论出发,分析了沥青质沉积影响因素及伤害机理.在考虑沥青质和岩石吸附过程以及储层伤害导致绝对渗透率减小的条件下,建立了沥青质溶解模型和沥青质沉积堵塞模型,较全面地反映了沥青质对储层的伤害机理.在黑油模型基础上,增加了考虑沥青质伤害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模块,可实现沥青质的聚结、沉积对储层伤害的油藏模拟计算.应用实际油藏数据设计单井概念模型,对沥青质沉积造成的储层伤害程度进行了模拟计算,随着油井生产时间增加及油井产量提高,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增大.  相似文献   

3.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储层沥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沥青质拉曼D峰相对强度、G峰相对强度、两峰间距宽窄与沥青演化成熟度关系,推出Dh/Gh和G-D与沥青成熟度成正比关系图。塔北奥陶系储层中发育3期储层沥青,通过3期储层沥青拉曼Dh/Gh和G-D认为:第Ⅰ期为高热成熟炭质储层沥青,第Ⅱ期为成熟沥青质储层沥青,第Ⅲ期为过成熟油质储层沥青和沥青质储层沥青共存。前两期储层沥青是由于热变质而成,第Ⅲ期两种储层沥青共存主要是岩石选择性吸附导致。3期储层沥青的分布及性质决定塔北奥陶系成藏北部老、南部新,北部重质油、南部凝析油的特点。在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南边发现油质储层沥青为在这一区域找喜马拉雅期凝析油藏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沥青与原油成因不同,沥青成熟度低,且具有强烈生物降解特征。通过洗油实验,含沥青较多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增加,且后期油主要分布在沥青充填后的残余孔隙中,指出沥青对储层物性和后期油气的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81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早期成藏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遭强烈生物降解形成沥青,与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一起充填在储层孔隙中,使储层变得更为致密,源岩后期生成的成熟原油只能进入被沥青等充填后的残余孔中或进入沥青少的储层孔隙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原油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孔喉的堵塞和沥青质吸附引起的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是造成储层损害、导致油井产能下降的重要机理之一。首先,从热力学平衡和溶解度两个方面论述了原油沥青质发生絮凝和沉积的机理,并采用粘度法测定了沥青质絮凝初始点;然后利用岩心流动实验方法,定量评价了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岩石渗透率的影响;并采用经改进的自吸速率法,研究了原油沥青质吸附所引起的润湿性改变及其对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储层岩心油相渗透率下降的程度与沥青质沉积量、储层岩心的原始渗透率、沉积颗粒粒径以及原油流速等因素有关。原油沥青质在油藏岩石上的吸附所引起的润湿性改变是导致储层油相渗透率降低,从而造成储层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稠油热采储层伤害及物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河南油田稠油储层注蒸汽过程中的水岩反应、水液反应、原油组分变化和沥青沉积等因素引起的储层物性变化,总结分析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储层伤害机理及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岩石和黏土溶解量和转化量随温度及pH值的增加而增加,新生矿物、沉淀物、沥青沉积等在储层内的运移造成储层孔隙堵塞;同时,大量沥青沉积造成储层润湿反转,使渗流阻力增加,造成储层物性伤害。稠油油藏注蒸汽后,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有所增加,而剩余油仍集中于油藏大孔道地层内。
  相似文献   

7.
储层中的沥青沉淀带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很多油气田的储集层中,都发现了天然形成的沥青沉淀带,说明储层中沥青沉淀带的存在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地质现象。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沥青沉淀的机理与成因判识、沥青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等方面,很少涉及沥青沉淀带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即使涉及的少数研究成果也都是从单一油田来进行分析,还未曾对其共性进行总结,此外,勘探家对钻探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储层沥青重视不够,从而使得一些与沥青沉淀带有关的隐蔽型油气藏未能及时发现。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例,总结了3种不同成因储层沥青沉淀带的可能位置和储层沥青沉淀带的形成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指出沥青的沉淀对于油气藏不仅只有破坏作用,也有可能起到封堵作用而形成一种非常规类型的油气藏,关于这一点在勘探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沥青质及金属无机沉淀对致密储层的伤害是注CO2驱替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为探究沥青质及无机沉淀对储层的伤害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为例,在明确(非)混相压力下原油中CO2含量与沥青质沉淀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CO2驱替长岩心实验,研究了CO2非混相和混相驱过程中沥青质和无机沉淀对储层的伤害特征,评价了有机和无机...  相似文献   

9.
储层沥青和包裹体生物标志物研究是目前油气地质学家十分感兴趣的课题,但由于提取这些生物标志物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文中选取塔里木盆地轮西稠油区碳酸盐岩储集层样品进行研究,用特殊的分析方法分离出储层沥青和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并与原油生物标志物进行对比,建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储层沥青和包裹体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方法,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新的信息。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轮西地区的稠油饱和烃色谱基线漂移严重,含大量25-降霍烷,普遍具有生物降解现象;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却没有生物降解现象,说明包裹体和原油形成期次完全不同,包裹体形成在原油降解之前。  相似文献   

10.
对于某些非常规油气储层以及极地、冰川和冻土地层,油气钻采过程中发生伴随着相变现象的骨架组构演化.为研究油气相变-骨架演化过程中的储层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动态变化规律,以油砂储层为例,通过沥青熔化系数、流体排出系数和水的可注性系数,分沥青相变-孔隙塌陷和沥青相变-孔隙扩容两种情况建立可相变多孔介质物理模型,给出了不同定量系...  相似文献   

11.
碳酸盐岩是否为有效烃源岩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从有机岩石学方法入手,以沥青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成熟泥灰岩烃源岩生烃、饱和原油白云岩原油裂解的模拟实验,并对各模拟温度点的样品,以及四川盆地寒武系页岩、震旦系_寒武系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沥青鉴定、定量及反射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模拟阶段的泥灰岩中沥青含量呈现出由低至高再降低的趋势,高成熟早期为沥青形成高峰期;泥灰岩烃源岩、寒武系页岩烃源岩中沥青赋存方式受有机质发育程度及非均质性影响,主要呈分散状分布,但在烃源岩的微孔缝发育处,沥青则呈相对富集状或脉状,震旦系_寒武系泥质碳酸盐岩中检测到与烃源岩中赋存状态一致的沥青(原生沥青),是其生烃的有效证据之一;白云岩原油裂解实验中沥青含量由高至低变化,沥青充填在孔隙和粒间缝中,呈粒状、块状或脉状分布,是储层次生运移沥青;烃源岩中镜质体反射率与沥青反射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等效镜质体反射率来反映烃源岩成熟度;同一温度下,储层沥青反射率明显高于烃源岩沥青反射率,利用储层沥青反射率来反映烃源岩成熟度时会出现比实际偏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生物标志物在凝析气藏天然气运移和气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决凝析物与源岩直接对比中的难题——由于存在相态不同引起的成份分异,本文以川西北中坝须二段凝析气藏为例,重点研究了须二段气藏储层沥青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然后再与有关生油岩和须二段凝析油的生物标志物作了比较。特别用倍半萜、二萜进行储层沥青-源岩,储层沥青-凝析物的对比,结果证明须二段的凝析油是来自须一段上部和须三段。从低分子量生物标志物在储层沥青和一些泥质粉砂岩中的大量富集,进一步证实了该区成烃以气相运移为主的机制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定量色谱/质谱技术,精细解剖了宋家洼陷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在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调查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二个角度确认储层沥青的来源.储层沥青甾烷异构化成熟度参数小于0.55,CPI大于1.1,三环萜烷/五环萜烷比值小于0.12,说明储层沥青成熟度低.宋家洼陷储层沥青三环萜烷系列以C23三环萜为主峰,C24四环萜烷丰度较C26三环萜烷高,C27~C29规则甾烷呈现C29规则甾烷占优势,指示有机质生源构成偏腐殖型.依据伽马蜡烷丰度,宋家洼陷储层沥青分为2类,即低伽马蜡烷型和高伽马蜡烷型,其中低伽马蜡烷型储层沥青与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烃源岩有成因联系,而高伽马蜡烷型储层沥青来源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4.
由于高演化地区传统有机指标受到较大影响,在该类地区的油源对比研究中结合REE这一无机指标,将增加其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储层沥青Re-Os测年作为一种定量的年代学研究手段,测试结果代表意义一直存在争议。对南盘江盆地板街古油藏储层沥青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Re-Os测年,并将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区内主力烃源岩通过灰色关联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南盘江盆地板街古油藏储层沥青中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呈现为弱的Ce负异常和明显的Eu负异常,表明沥青形成时处于还原环境且未经历过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稀土配分模式属于轻稀土富集右倾模式;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与区内泥盆系烃源岩相似,二者具有成因关系。Re-Os测年结果显示,板街古油藏沥青Re-Os模式年龄主要分布于(203.6±1.1)~(238.5±4.2) Ma,平均(224.8±3.3) Ma(n=7);最后一次扰动该沥青Re-Os时间体系的因素是生成沥青的过程,该模式年龄代表了板街古油藏储层沥青形成即原油裂解成气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Solid bitumen was identified in the pore spaces of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Santai Area, Junggar Basin, NW China, which limits economic petroleum production, even influenc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rganic geochemical techniques were figured out the origin of bitumen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s. Carbo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ude oil and bitumen-reservoir extracts suggests the bitumen mainly derived from sapropelic-type source rock of Pingdiquan Formation, which was deposited in the semideep and deep lacustrine environment. Biomarker date indicates bitumen was formed from petroleum in low thermally mature stage and biodegrad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formation of the bitumen.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东南缘习水吼滩志留系古油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烃源岩、储层、盖层等基本地质条件,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层后期抬升的低温年代学等方面系统解剖了四川盆地东南缘习水吼滩志留系古油藏的成藏特征。习水吼滩古油藏的主要储层是下志留统石牛栏组亮晶生屑灰岩,储层沥青主要分布在生物碎屑颗粒之间和粒内溶孔中,该储层沥青来自志留系自身的烃源岩。志留系源岩生成于还原沉积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志留系储层中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97.2℃,结合研究区地层沉积埋藏史,可以确定油气充注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Ma。邻近志留系古油藏的下奥陶统湄潭组粉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表明,研究区在距今29Ma左右隆升到退火带之内,距今4.5Ma之后经受了加速隆升,约有2100~2450m厚的地层受到剥蚀,最终造成了古油藏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在对中扬子湘西地区新发现的王村古油藏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古油藏的油源。王村古油藏下奥陶统和上寒武统追屯组储层沥青反射率介于3.09%~4.08%之间,具有富氢、贫氧、富碳的特征,为高热演化的焦沥青。下奥陶统和上寒武统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相似,揭示具有共同的来源。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方法开展的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王村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下寒武统烃源岩。  相似文献   

18.
塔中北斜坡塔中45井奥陶系油藏成藏史浅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与塔与10井石炭系,塔中11井,塔中35井志留系原油的甾烷、萜烷分布及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有差异,表明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与其它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层系,油、烃源岩对比结果表明,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寒武系,根据萤石的赋存,构造形态,结合油源对比结果,可以推断萤石的形成与Ⅰ号断裂加里东期构造活动有关,塔中45井中,上奥陶统油藏可能存在3期油气充注;加里东期末-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燕山期。满加尔凹陷中西部及塔中低凸低北斜坡台地相的寒武系烃源岩在海西晚期所形成的油气构成现今油藏的主体。图3参6(林青摘)。  相似文献   

19.
储层有机地球化学及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根据储层岩石热解色谱、储层沥青中的正烷烃、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资料,探讨了塔里木盆地油Ⅱ区块储层特征和油气运移特征。实验表明,应用热解烃和储层沥青含量可以判别源岩层、储层以及储层相对优劣。研究结果认为,垂向上从石炭系到三叠系储层,油气由石炭系运移到二叠系,但三叠系储层油气并非源于二叠系;横向上二叠系储层油气运移范围小,石炭系储层油气从凹陷向隆起发生了侧向运移,志留系储层油气有侧向运移迹象,方向和石炭系相反,奥陶系储层油气以自生自储为主。  相似文献   

20.
微量元素组成在固体沥青-源岩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分布着许多被破坏了的古油藏,原来可溶沥青或原油经过成千上亿年的风化作用,已变成脉状或斑点状的不可溶固体沥青。由于固体沥青的不可溶性,许多常规有效的方法难以进行油源对比和进一步深入研究。作者发现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矿床形成过程中的矿藏与矿源(或矿液)之间的关系,矿源对比时常用微量元素来进行。那么原油或沥青从烃源岩中运移出来时,会不会将烃源岩有机质中的微量元素带来呢?为此,作者尝试测量固体沥青和可能烃源岩的微量元素并结合碳同位素等分析,找到了固体沥青真正的源岩,成功地进行了研究区的古油藏成因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