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村镇居民点空间优化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镇规划的现实需要。本文以国家建制镇示范点源潭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视角,构建村镇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将源潭镇村镇居民点划分为4种分区优化模式,即镇村空间一体式、中心村改造提升式、迁村并点整理式、生态保护搬迁式,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研究长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化村镇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基于县域单元,采用综合指标法、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密度、变化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县域尺度上,皖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变化率和结构变化率低于皖南地区,存在市区周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情况.?②在空间特征上,安徽省形成"皖北密集区"和"皖南稀疏区",其中密度最大地区分布在以阜阳市和亳州市为代表的安徽西北部地区.③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高程、农村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农林牧渔总产值、城市化率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议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监测,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粗放的用地模式下,土地浪费和土地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黄土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实整理潜力展开研究.利用GIS技术及数理统计等方法构建地理数据库,分析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的特征与不足,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现实环境,构建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理论潜力修正,用以测算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以延安市志丹县为案例研究得到:县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理论潜力值仅为现实潜力值的37.63%,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差距较大.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现实潜力评价模型,并进行潜力分级和分区评价,对指导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其它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辉  王全祥  朱彦鹏 《宁夏工程技术》2002,1(4):325-328,335
通过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灌区红崖乡九村居民点规划设计的阐述,阐明地陈述了以扬黄灌溉为主的移民庭院带有庭院经济带,且整个居民点内部规划有灌溉明渠的居民点的规划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新农村规划编制体系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省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分析了现状农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在规划建设中赋于村庄、居民点术语新的内涵,建立城乡规划编制六个层次的总框架,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和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并对新农村规划建设标准和实施路径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SPSS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及区位条件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红寺堡区、海原县和同心县4个县(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牧草地及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丰缺度是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程度是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生态环境要素。在南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区,农村居民点主要依旱地布局,密度相对较高,分布较集中;在北部干旱风沙区,分布则较均匀稀疏;在灌区平原,分布最集中密集。(3)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规模相对较大,密度相对分散;相反,居民点分布规模则较小,密度相对较高。(4)交通道路密集性越高,交通通达性越好,表明区位水平相对较高,通行便利,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有沿主要交通干线呈带状密集分布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合理地引导永康市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通过对永康市715个农村居民点的现状调查和利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详图,从地形地貌因素、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着手,分析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现状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为农居点的布局调整提供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白鹤岭下村为案例,以2016年宁溪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对研究区空间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有98.5%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平缓地带,分布模式主要呈带状和团状;99.5%的居民点分布于水平地区或缓坡地区,较适宜进行农业生产;98.5%的农村居民点分布于阳坡,适宜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由道路缓冲区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部分居民点距主要公路较远,内部道路不完善,对研究区内住房建设与生产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小浪底库区内新安县矿区 2 75m高程淹没线以上部分居民点的环境地质分析 ,认为水库蓄水后 ,对采空区影响方式主要有水的软化作用、水压破坏、潜蚀式破坏和气爆及真空吸蚀式破坏 4种 ;并采用概率积分法、经验估算法和临界深度法预测水库蓄水后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趋势 ,重点评价蓄水后场地的稳定程度 ,并提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探讨——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新的事业,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根据江苏省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金筹集的方式将江苏省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归纳总结为村内整理模式、中心村整理模式、郊区城镇化模式、新村建设模式等四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整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土地资源紧缺与村镇土地低效粗放利用并存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节约 和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对缓解建设用地需求,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分 析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的本质问题,试图从体制、机制上找准问题的主要症结, 从技术和管理,由宏观到微观等不同层面探求解决途径,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村庄与中心城镇的关系来看,城镇周边的村庄可以分为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村庄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村民经济收入结构、村民对基础设施配套满意度四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各类型的村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在村庄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3.
某土地整理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新街镇。项目的主要实施内容是配套田间农业基础设施,并与水利工程、农电网、乡村道路、居民点等建设相衔接。  相似文献   

14.
余杭区镇、村河道保洁工作有政府主导型、镇村配套型、市场主导型模式,形成了平原河网地区河道保洁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特点.调查表明,通过建立河道保洁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机制,余杭区在农村河道保洁上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和先进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河道保洁工作目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值得各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能源与环保     
俄罗斯莫斯科钢铁与合金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款混合发电装置,能够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电能,广泛适用于各种气候条件,对于交通不便、电力供应困难的边远地区居民点的供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际快速路客运站点设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方便城际快速路沿线居民出行,提出城际快速路客运站点设置方法.针对城际快速路客运线路的运营特点,提出一种寻求最少数量的居民点集对沿线居民点进行全覆盖的算法;以居民步行总距离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确定每个居民点集所对应客运站点的最佳位置;为了提高客运线路的运行效率,引入灰色聚类方法,建立量化的聚类指标体系及标准,通过评估每个站点的重要度对站点的数量进行优化;最后以一条城际快速路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站点设置方法,实现了站点位置和数量的双优化,能够满足城际快速路沿线主要居民出行需求和线路快速运行的需要,从而使得城际快速路上客运站点的布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7.
藤县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模式的特点是以林地利用为主,耕地次之,居民点,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较少,建立在基础模式上的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有3种:农业型模式,生态型模式,建设型模式。分别以耕地,园地,林地,重点项目为用地为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物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利用最小累积阻力表面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黑熊为例,研究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保护区珍稀动物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均有分布,而且受到道路和居民点的干扰。为保证保护区珍稀动物物种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历史影像、遥感地图等数据,运用CA-Markov耦合模型模拟近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提炼对比天津市三期城市扩展方式、各类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一、二期转移矩阵以及适宜性图集,进行2025年天津市土地利用预测并得出结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上升,其他建设用地变化集中于滨海新区,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耕地面...  相似文献   

20.
有效微生物菌群修复污染河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由于生产单位和居民点向河流排放大量的污废水、油污和粪渣,造成河流严重污染,导致河水黑臭、厌氧底泥淤积过厚.通过利用向污染河流中投加有效微生物菌群EM的方法,达到有效降解河水中COD、N、磷;消除黑臭,恢复生态,恢复河水中溶解氧DO,提高透明度;大大减少淤积底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