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萃取后气质联用色谱检测和顶空固相微萃取后气质联用检测分析桑果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全果发酵桑果酒和榨汁发酵桑果酒成分的区别。结果表明,对于挥发性风味成分而言,榨汁发酵桑果酒挥发性风味成分(63种)高于全果发酵(24种),而全果发酵酒体中的成分比榨汁发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利用冰与水溶液之间的固液相平衡的原理,运用冷冻浓缩法将水分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冰,使果汁溶液的浓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得到提高。将桑果榨汁后的桑果原汁经过多次冷冻浓缩获得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桑果浓缩汁。分别以桑果浓缩汁和桑果原汁为原料进行酒精发酵获得桑果酒,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桑果酒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营养成分等,结果表明:以桑果浓缩汁发酵的桑果酒在理化指标、矿物质含量、维生素含量、氨基酸含量等方面都优于以桑果原汁发酵的桑果酒;在甲醇、杂醇油的检测中,除了桑果原汁发酵酒中检测出少量异戊醇外,甲醇和正丁醇、异戊醇等杂醇油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3.
荔枝酒中杂醇油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法,以叔戊醇为内标物,对荔枝酒中杂醇油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法不仅可以检测出荔枝酒杂醇油总量,还能检测出杂醇油组分的含量;荔枝酒中,杂醇油含量较多的成分分别为异戊醇、异丁醇和正丙醇,荔枝干酒中三者含量之和占到杂醇油总量的99.0%;分光光度法是以异丁醇和异戊醇的含量作为杂醇油总量,该法无法检测到荔枝酒中正丙醇的含量,不能准确测定荔枝酒中杂醇油含量,气相色谱法具有简单、快速、精密度高等特点,较分光光度法更适合于荔枝酒中杂醇油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GC-FID法对红枣白兰地中高级醇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蒸煮处理对正丙醇含量影响不显著,能够显著增加异戊醇的含量,而异丁醇的含量显著降低;不同层对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含量影响均不显著;不同取样时间对正丙醇含量影响不显著,而对异丁醇和异戊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酒头中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与中间酒和酒尾中相比显著增加,而中间酒与酒尾中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为提高红枣白兰地的经济价值和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山区特产大枣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方法生产红枣白兰地,研究了不同发酵层和不同取样时间对红枣白兰地中甲醇和高级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取样时间对甲醇、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的影响显著,但对正丙醇含量影响不显著。其中,酒尾中甲醇含量与酒头、酒基中甲醇含量相比显著增加,而酒基与酒头中甲醇的含量差异不显著;酒头中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与酒基和酒尾中相比显著增加,而酒基与酒尾中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发酵层对甲醇、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桑果在猕猴桃酿酒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猕猴桃酒颜色为淡黄色,鲜桑果富含桑红色素,本实验采用猕猴桃汁和桑果汁混和液经发酵,制得猕猴桃桑果复合果酒。该酒具有类似经典红葡萄酒的品质,从而改善了单一猕猴桃酒的色泽。  相似文献   

7.
发酵型蜂蜜桑果酒产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基于经济理论发展评判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当前发酵型蜂蜜桑果酒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组织CECD提出的产业效率概念,探讨蜂蜜桑果酒产业经济衍生社会服务量、生态负荷和产业效率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此为核心并利用倍数增长形式表述果酒产业资源负荷和环境负荷之间的影响性。根据评价数据,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当前果酒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宏观角度包括建立桑果酒产业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生态园、发展企业经济区以及社会层面的社会经济区等,微观角度包括多产业链经济市场和投资驱动,共同构建当前发酵型桑果酒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桑果原料、发酵菌种、放大中试发酵生产桑果酒,以期为桑果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以桑果汁为原料,进行小试及中试发酵试验,检测发酵后原酒酒精度、总酸、p H值、残糖等理化指标,验证中试放大发酵生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果大十桑果为原料,酵母Lalvin D254为发酵菌种,酵母添加量为0.1%,发酵温度20℃下的中试工艺稳定,生产桑果酒原酒酒精度13.0%vol±1%vol,p H值小于3.9,总酸9~10 g/L,残糖5 g/L±0.5 g/L,感官指标为酒体紫红色、果香纯正协调、酸甜适口而圆润、有较好的桑果酒典型风味,此中试工艺可作为生产线放大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9.
以"蜀椹1号"成熟果实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酵母、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含糖量、酵母添加量和初始pH对发酵后桑果酒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对发酵温度、酵母添加量和初始pH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桑果酒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主次顺序为初始pH发酵温度酵母添加量,最佳的发酵条件为酵母France-K_1、发酵时间6 d,含糖量200 g/L,发酵温度22℃、酵母添加量0.2 g/L、发酵初始pH 4,此条件下桑果酒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4.03 g/L。为开发功能性桑果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高浓酿造后稀释啤酒中氢键缔合体系的变化规律,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酒样中整体氢键化学位移以及部分主要风味物质化学位移进行分析。发现在稀释过程中,高浓酒样氢键体系的缔合程度,随着稀释率的增加而下降,酒样的口感柔和型和风味稳定性受到影响;水峰压制核磁检测技术可以对酒样中主要6种有机酸和5种高级醇、挥发酯的氢键缔合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成品酒中正丙醇、异戊醇、异丁醇和柠檬酸形成氢键能力较差,而丙酮酸、乙酸、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更易形成氢键;在高浓酿造后稀释过程中,随着稀释率的增加,琥珀酸和乙酸周围形成的氢键体系容易被破坏,而异丁醇、异戊醇和正丙醇周围形成的氢键体系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桑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桑果、糯米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法,酿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桑果醋。通过对桑果汁压榨、浸提、澄清和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工艺的研究,确定桑果汁酶解澄清的最佳方案是:果胶酶添加量为0.035%、淀粉酶0.014%、明胶0.018%、硅溶胶0.018%;确定主要工艺参数为:酒精发酵阶段桑果清汁:糯米糖化醪=2:1,接种量5%,25℃发酵72h,酒精浓度6.0%,醋酸发酵阶段温度为33℃-35℃,接种量6.0%,起始pH6.0,500mL三角瓶装液量100mL,在转速140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72h左右,得到的成品醋酸度适宜,口感、风味良好。  相似文献   

12.
树脂法提取桑椹红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论文研究了以桑椹原汁为原料,用大孔吸附树脂制备桑椹红色素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AB-8树脂吸附和分离桑椹红色素的交换容量为66.15mg/ml湿树脂。在50℃,pH=2时,吸附能力较强。被吸附的桑椹红色素用pH=1.50,50%乙醇洗脱,洗脱液湿度为室温,洗脱流速为0.5BV/h。AB-8树脂非常稳定,重复使用10次后,交换容量仅降低2.6%。用该工艺生产的色素产品为紫黑色粉末,色价比国家标准提高了近10倍。得率为0.88%。  相似文献   

13.
陈美红  徐玉娟  李春美 《食品科技》2007,32(10):178-182
研究了NKA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桑椹红色素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KA大孔树脂对桑椹红色素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性能,是分离纯化桑椹红色素的适宜大孔树脂;NKA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桑椹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吸光度0.866Abs、pH值2.0的色素样液上柱;用pH值1.5、70%的酸性乙醇作洗脱剂,以0.5BV/h的洗脱流速进行洗脱。树脂重复使用8次后,吸附率仅降低2.8%。经纯化后的色素为紫黑色粉末,其色价为452,是未纯化的48.7倍。HPLC分析表明,桑椹红色素主要含两种花色苷。  相似文献   

14.
孙敏  高鑫  李博  梅俊 《中国酿造》2018,37(4):196
以糯米和桑葚汁为原料,酿造桑葚糯米黄酒。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发酵过程中酒曲用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桑葚汁用 量对桑葚糯米黄酒发酵的影响;以发酵酒精度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桑葚糯米黄酒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 发酵条件为酒曲用量0.60 g/100 g、发酵温度25.0 ℃、发酵时间10 d、桑葚汁用量17.0 g/100 g。 在该优化条件下,酒精度最高为14.46%vol, 感官评分为9.05分,酒体呈紫黄色、清亮透明;口味醇和、爽口,具有少量的桑葚味;酒体协调。  相似文献   

15.
陈娟  阚建全  杨蓉生 《食品科学》2010,31(18):239-243
采用溶剂萃取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对农用桑椹、大十桑椹、红果2 号桑椹和红果1 号桑椹4 个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别从4 种桑椹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2、51、44、46种,主要包括高级脂肪酸、脂肪酸酯、脂肪醇、芳香醇、脂肪醛、以及脂肪酮等。桑椹中高级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很高,它们是重要的香气前体物质。己醛、壬醛、己醇、3- 甲基- 丁醇、2,3- 丁二醇、苯乙醇和3- 羟基-2- 丁酮则是桑椹的主体香气成分。此外,每种桑椹还含有一些独特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6.
桑椹果饮解酒作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桑椹果饮的解酒作用.小鼠分别于给酒前和给酒后,灌胃给予桑椹果饮,观察其对急性乙醇中毒小鼠的行为、生存情况及小鼠肝乙醇脱氢酶的影响.桑椹果饮预防给药可以降低小鼠的醉倒率、死亡率,并显著延长翻正反射消失潜伏时间(P<0.05).醉酒小鼠给予桑椹果饮后,10 h内苏醒动物数量明显增多,死亡率明显下降.40 mL/kg的桑椹果饮还可显著增强肝组织乙醇脱氢酶活性(P<0.05).因此,桑椹果饮具有一定的防醉解酒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增强肝组织中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发酵期间多粮浓香型白酒窖内黄水成分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点连续提取窖内底层、中层、上层及窖边不同位置的黄水,对其常规指标及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通过研究黄水成分变化来反馈窖内发酵状态。结果表明,黄水中残余淀粉含量及残糖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急降,20 d后趋于平缓;酒精度及酸度先升高后趋于平缓,发酵35~45 d时,酒精度及酸度最高,分别达6%vol~8%vol、4.8~5.6度,总体呈先产酒后生酸状态;黄水有机酸中乙酸含量最高,达2.0~2.8 g/L,丁酸、己酸、戊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且生成量与窖泥呈正相关,辛酸含量最低;黄水中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大量产生于主发酵期阶段,发酵10 d时,异丁醇与异戊醇均达最高,然后异戊醇缓慢下降而异丁醇相对恒定;无论含量高低,糠醛、乙醛、3-羟基-2-丁酮等均在第5~8天达到最高,随后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8.
该试验以桑葚白兰地发酵酒为原料,采用二次蒸馏的方法对桑葚白兰地发酵酒进行蒸馏,并分别测定两次馏出液的酒精度、甲醇和高级醇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感官品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技术重点研究第二次蒸馏的不同摘酒组合方式对桑葚白兰地原酒品质的影响,确定桑葚白兰地的最适蒸馏工艺。结果表明,在两次蒸馏过程中,酒精度和甲醇、高级醇含量都随蒸馏的进行呈下降趋势。以挥发性风味物质、甲醇和高级醇含量和感官品评为评价指标,在四个不同摘酒组合中,C3组合(馏出液的3~7段)的综合评价最高,其酒精度为59.5%vol、甲醇质量浓度为170.94 mg/L、高级醇质量浓度为745.26 mg/L,酒体澄清透明、香味协调、风格明显。最终确定桑葚白兰地原酒的最佳工艺为C3组合:进行两次蒸馏,第二次馏出液为第一次馏出液的68.75%,摘取二次馏出液的3~7段,该研究以期为高品质桑葚白兰地的酿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桑椹果酒酵母筛选及发酵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桑椹成熟果实、桑叶以及桑果园的土壤采样,进行桑椹果酒专用酵母的筛选,得到一株在性能上优于对照菌葡萄酒干酵母的酵母菌Y11。该菌起酵快,从第2天开始糖度大幅度下降,酒精度快速上升,发酵第4天酒精体积分数即可达到10%以上。发酵过程pH值变化趋势比较平缓,发酵结束后高级醇量符合要求。综合发酵性能及感官评定,表明该菌能代替葡萄酒干酵母用于桑椹果酒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合桑葚酒发酵的非酿酒酵母,改善桑葚酒的口感及香味,以桑葚及桑园土壤样品中筛选得到的72株酵母菌为出发菌株,经杜氏管发酵、酒精发酵与感官品评进行初筛。将初筛得到的酵母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BO213按1∶1的比例接种到桑葚汁中发酵,通过感官品评与理化分析优选出一株非酿酒酵母JM-7,经鉴定该酵母为异常威克汉逊酵母(Wickerhamomyces anmalus)。其与菌株BO213混酿的桑葚酒感官评分为90.2分,总酯含量为3.21 g/L,还原糖含量为3.9 g/L,酒精度、总酸、挥发酸含量分别为11.7%vol、7.97 g/L、0.51 g/L。研究菌株JM-7生长曲线及耐受性发现,该酵母生长速率快,5 h即进入对数期,36 h达到稳定期,最高菌体浓度为4.5×108 CFU/mL,对温度、pH、SO2都有较好的耐受性,在16~36 ℃、pH 2~10、SO2质量浓度0~100 mg/L均能正常生长,但对酒精的耐受性较差,在酒精度为8%vol时生长受到抑制,在12%vol时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