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侵蚀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环境和农业问题之一。为了摸清华南红壤区市级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选择广东省汕头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开展了对2018年汕头全市的土壤侵蚀模数计算研究,并分析了研究区水土流失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是潮南区(8 832 km2)、朝阳区(8 103 km2)和濠江区(2 691 km2),以自然侵蚀为主;土壤侵蚀面积较小的是龙湖区(1 259 km2)、澄海区(1 137 km2)、金平区(939 km2)和南澳县(766 km2)。生产建设侵蚀面积占比9 362%,主要集中在练江中下游、榕江下游和中心城区,坡地开发侵蚀面积占比491%,主要集中在潮阳区和潮南区。研究结果指出: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为水土流失提供外营力条件;植被覆盖度降低是引发土壤侵蚀上升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产建设开发项目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研究成果对研究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茂县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茂县是西南深切河谷地区地质灾害的重灾县之一,亦是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特征分析及易发性评价的良好试验基地。在茂县斜坡地质灾害详查及遥感数据解译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形、坡度、地层岩性、水系因子及地质构造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地面积约46.1 km2,占10.0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岷江干流沿岸及其部分支流沿岸等;中易发区面积约149.59 km2,占32.52%;低易发区面积约205.25 km2,占44.62%;非易发区面积约59.06 km2,占12.84%。评价结果与野外调查基本吻合,可为茂县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及土体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掌握江苏省水域面积,结合江苏省水利普查数据、1∶10 000水系数据等相关参考资料,利用2012年江苏全省0.3 m空间分辨率航片,提取了2012年度江苏全省8大类别水域面积。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江苏水域面积为22 433.2 km2,包含湖泊(不含省管湖泊圈圩)6 271.0 km2、省管湖泊圈圩637.5 km2、河流5 042.9 km2、水库480.4 km2、塘坝39.8 km2、洪泽湖滞涝圩1 590.0 km2、里下河滞涝圩595.4 km2、鱼塘5 322.5 km2和沟渠2 453.8 km2。该成果精度较高、客观真实,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今后省级和地方政府水域岸线动态监管、定期开展全省水面变化监测和水利基本现代化进程考核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研制全省水域面积管理行政执法协同监管系统提供了监测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4.
岱海流域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湖面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及生态功能退化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恢复流域生态系统,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采用"三生用地"(即生活用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分类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及生态环境评价法划定岱海流域各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结果表明:岱海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504.63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5.63%,其中水源涵养红线区和水土保持红线区主要分布在目花河周边地区,面积分别为31.39、20.56 km2,管理措施以扩大林草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生物多样性红线区分布在弓坝河、五号河两岸,面积为145.72 km2,以维护河岸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提供部分农产品为主;水土流失红线区位于流域南部和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面积为177.26 km2,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红线核心区,即自然保护区分布在现有湖泊及周边过渡区,面积为129.70 km2,以恢复自然植被、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主要管理措施,禁止各种形式的开发活动,在其东部...  相似文献   

5.
根据黄河三角洲2003—2020年卫星遥感影像,推算影像成像时潮位数据,筛选高潮和低潮两组影像,解译两组影像瞬时水边界;分析黄河三角洲整体和局部变化、新生沙洲以及入海口位置、方向的变化范围;提出海岸带变化表征指标,用以表征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一直处于淤积与侵蚀并存的状态,高潮时,淤积总面积66.39 km2,侵蚀总面积64.46 km2,8条断面中有5条断面呈淤积趋势,最大淤积距离10.30 km, 3条断面呈侵蚀趋势,最大侵蚀距离4.51 km;低潮时,淤积总面积90.36 km2,侵蚀总面积33.50 km2,5条断面呈淤积趋势,最大淤积距离9.62 km, 3条断面呈侵蚀趋势,最大侵蚀距离3.91 km; 2013年入海口处出现小规模沙洲,2020年沙洲最大面积达19.57 km2;2007年入海口改道北向,2020年入海方向最大方位角为336°,入海口最大向西北偏移12.3 km。  相似文献   

6.
针对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河道内江心洲的冲淤变形特点,基于Landsat影像和水沙与地形资料,分析了枝城至湖口河段内江心洲高滩和低滩出露面积的时空变化特点,总结了典型高低滩结构江心洲的冲淤变形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9年长江中游江心洲低滩整体呈萎缩趋势,枯期总出露面积由305 km2减小至288 km2,荆江、城汉和汉湖河段内面积的变化率分别为-24%、+6%和-4%;相同时段内江心洲高滩面积变化相对较小,2013年前总出露面积的年平均变化量为+0.57 km2/a, 2013年后为-0.74 km2/a,荆江和汉湖河段内高滩淤积,城汉河段内冲刷。江心洲低滩为沙土缓坡,变形模式以垂向冲淤为主;高滩为黏土陡坡,滩缘在自身重力和坡脚冲刷作用下失稳崩塌。  相似文献   

7.
针对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后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及植被的恢复状况等热点问题,基于遥感时空变化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地表水体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方面分析了近20年来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干流耕地面积增加显著,净增2 229 km2,草地面积整体下降,萎缩3 157 km2;(2)综合治理以来,下游河段2009—2018时段水体出现频率明显高于2000—2008时段,水体出现频率提高约15%;(3)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持续增加,特别是下游河段植被覆盖度增加明显,覆盖度增加18%。但中、上游流域的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趋势主要贡献来源于耕地,中上游地区耕地的增加仍会对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开展塔里木河流域天然林草保护与修复研究,对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有重要意义。基于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自然生态系统变化趋势与现状,从稳定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规模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天然林草面积和覆盖度变化数据对比分析,综合设定分区保护下的流域天然林草生态保护目标和保护修复面积,并确定其相应的生态保护需水量。结果表明:天然林草保护和修复面积为1.57万km2,其中,保护区面积1.40万km2,修复区面积0.17万km2;流域天然林草生态保护需水总量为60.36亿m3,其中,基本生态需水为51.32亿m3,生态修复水量为9.04亿m3,并提出了相应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干流洪水沿程水量损失及资源化利用一直受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通过采用实地勘察、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研究分析塔里木河干流洪水漫溢区现状、发生原因、存在问题以及漫溢水量。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到大西海子河段共有26处漫溢区,漫溢面积共225.45 km2,漫溢水量超3.69亿m3,提出了漫溢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可为塔里木河干流洪水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距离线性道路工程施工周期长、扰动面积大,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由于工程所穿越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需要分区讨论水土流失情况。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至杀虎口(蒙晋界)段公路为例,在实地调查与经验类比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工程平原区及丘陵区的风蚀模数分别为1000 t/(km2·a)和2000 t/(km2·a),水蚀模数分别为500 t/(km2·a)和3000 t/(km2·a)。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和监测结果 ,预测工程施工期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019.69 hm2,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面积为375.48 hm2,工程建设期内共产生水土流失总量547914 t,其中新增流失量378487 t。  相似文献   

11.
单一遥感数据源存在空间与时间分辨率相互制约的问题,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生成高时空分辨率影像,可提高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监测时效和精度。研究分析了多种遥感融合方法,并将最优融合结果应用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土壤侵蚀监测,结果表明:1)先进行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融合,再进行时空自适应融合的方法(STARFM_NND)在目视评价、定量评估等方面表现最优;2)基于STARFM_NND融合得到的土壤侵蚀面积监测结果与真实高分影像反演结果相比,精度优于97%;3)贾汪区2021年水土流失总面积71.65 km2,轻度、中度和强烈侵蚀面积分别为64.25 km2、6.35 km2和1.05 km2。研究提出的STARFM_NND融合策略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地物类型变化预测和土壤侵蚀监测,推动了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弄清经过20年的生态输水,塔里木河与车尔臣河尾闾湖——台特玛湖水面积、地下水位和植被面积的变化特征,利用20年的遥感影像、历史资料以及实地监测数据得出结果:台特玛湖水面积已由2000年的58.79km2增长至2020年的340km2;生态输水以来湖周边平均地下水埋深从2000年生态输水初期的9.3m逐渐抬升至2017年的0.5m,且地下水位与湖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湖周边植被覆盖面积变化呈增加的趋势。该分析结果可为其他干旱区开展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疆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是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之一。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的体系,并实现了对新疆洪水风险的定量评估。研究表明,新疆洪水灾害极高、高、中风险区域面积分别为5414.99、3463.81、8753.72km2,主要江河防洪区一级、二级重点防治区面积分别为2194.07、5203.82km2,山地洪水重点防治区面积13650.93km2。基于新疆洪水风险区划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该领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洪水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暴雨洪涝灾情快速评估在洪灾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快速监测和评估洪涝灾情,建立一套集成天空地网多源信息与多种技术的暴雨洪涝灾情快速监测评估技术框架体系,【方法】以2022年6月北江暴雨洪灾为例,综合利用雨量、河道水位、网络淹没图片和视频、卫星遥感影像、地面调研测绘和无人机低空航测等多源数据、水文模型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实地调研测绘和无人机航测,结合遥感影像、水力学模型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快速识别本次洪水淹没深度范围、分析淹没区内的受灾人口、房屋、农田等基本灾情,在洪水灾情分析的实战中检验集成天空地网多源信息的暴雨洪涝灾情快速监测评估技术。【结果】结果显示:清远市新增的淹没面积为478 km2,其中淹没农田307 km2(64%),淹没区内有74 119栋房屋和167 306人;韶关市新增的淹没面积为90 km2,其中淹没农田46 km2(51%),淹没区内有15 629栋房屋和78 037人。【结论】结果表明:无人机航测结合地面RTK高程和洪痕测绘,将...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黄河流域陆表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开展陆表水域的动态变化监测,有助于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与变化状况,对于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Landsat数据提取2000—2019年黄河流域陆表水域分布,分析了黄河流域陆表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流域陆表水域空间分布不均衡,上游陆表水域面积占流域陆表水域总面积的60.3%、中下游占39.7%,其中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陆表水域面积占比最高,分别占40.3%和17.0%;(2)近20年间,流域陆表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幅约为49.0%,其中上游地区对流域陆表水域总面积增加的贡献度最大,达到47.7%,中游地区贡献度次之,为42.7%,下游地区贡献度较小,只有9.6%;(3)从流域来看,渭河和汾河流域的陆表水域面积增加较为明显,2000—2019年期间,分别扩大了113.17 km2和55.75 km2,增幅约为139.9%和152.4%。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面积约5 400 km2,其中96%的面积在东营市境内。目前区内拥有盐碱化等未利用土地近53万hm2,仅东营市22万hm2耕地中盐碱耕地面积就达到13万hm2,盐碱地的农业开发潜力巨大。研究黄河三角洲如何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科学利用黄河水资源,推进引黄灌区发展改良盐碱地,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和农产品产能,而且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类型能够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深入了解南沙区土地利用构成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选择2016、2017、2022年高分一号PMS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监督分类的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遥感影像解译。根据实地查勘进行结果修正,修正后的土地利用产品总体精度高于90%且Kappa系数高于0.85,构建了2017—2021年南沙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结合2025年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对比分析。2017年南沙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水域,占比为40%。至2021年,不透水面增加10%(14.39 km2),主要来源于耕地(8.06 km2)和水域(7.48 km2)的转移;水域减少3%(10.63 km2),其中转为不透水面占总减少面积的70%;耕地和林草地则有小规模的减少。黄阁镇和南沙街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最快、不透水面积明显增大,东涌镇和大岗镇的耕地存在小规模的减少,万顷沙镇和龙穴街大量水域受到不透水面的侵占。对比2025年南沙区城市总体规划,除珠江街和万顷沙镇外,南沙区其他镇街规划的下垫面建设内容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8.
明确水鸟生境分布和变化,对于维持湿地水鸟物种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白洋淀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水鸟觅食栖息提供了良好条件。2017年以来,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质由劣V类提升到全面Ⅲ类,水位稳定保持在7 m左右,淀区面积由171 km2恢复至275 km2左右,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水鸟多样性和数量持续增加。但白洋淀地形复杂,生境影响因素众多,不同补水条件下水鸟生境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还缺乏定量研究。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生境适宜性指数(HSI)评价模型,量化分析了不同补水条件下白洋淀4—8月鹭类生境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位和鹭类适宜生境面积密切相关。4月份,鹭类中、高适宜生境面积随水位呈单峰型变化,在水位为7.21 m时达到最大,约为79.76 km2;5—8月份,鹭类中、高适宜生境面积随水位降低而增大,当水位低于6.33 m时随水位降低而逐渐减少。补水入淀位置是影响鹭类适宜生境时空格局的主要原因。单一入淀口补水,如由小白河、白沟引河分别补水,对淀区北部烧车淀生境适宜性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适宜的城市水面率对改善城市地区生态质量和提高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RS与GIS技术,以免费开放的光学遥感数据Landsat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水体指数NDWI和植被指数NDVI构建自动水体判别模型,以此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近20年来水面率演变分析。结果分析表明,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水域面积共减少了136 km2,水面率从4.48%减少到4.22%;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中,水域面积减少最多的城市为江门市,水域面积减少44.20 km2,水面率从6.10%减少到5.62%,其次是佛山市,水域面积减少32.34 km2,水面率从13.17%减少到12.32%;澳门、香港、惠州、肇庆水域面积减少不超过10 km2;广州、深圳水域面积减少不超过20 km2。对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类型做转移矩阵分析,得出水域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用地的增加侵占了原有的水域范围。研究成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生态建设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同时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  相似文献   

20.
<正>1.基本情况2019年4月,经承德市政府批准,双峰寺水库替代主城区武烈河水源地,并作为市主城区主要饮用水水源。2019年5月,双峰寺水库正式下闸蓄水。2020年6月,河北省政府批复的《承德市双峰寺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冀政字[2020]34号),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总面积74.87km2。根据承德市总体水资源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