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塔盆地机械钻速低和钻井周期长是加快勘探进程的一项瓶颈.海塔盆地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倾角大,是延长钻井周期的主要原因.通过在海塔地区优化井身结构、优选钻头和钻井参数,以及开展防斜打快和微泡沫钻井技术研究,机械钻速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一套海塔地区优快钻井技术。为海塔盆地快速增储上产,和大庆4000万吨稳产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克百断裂带地质构造复杂,裂缝发育,该区探井BY1井钻遇石炭系、风城组钻进时存在井漏严重,机械钻速低,可钻性差和钻井风险大等问题,给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作业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减少钻遇复杂频繁,通过井身结构优化、高效钻头、氮气钻井高性能钻井液和垂直防斜打直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该区块地质复杂引起的钻井效率低的问题,并在BY1井进行了现场应用。BY1井采用以上优快钻井技术后,钻井周期较邻井缩短了近40 d,机械钻速,破岩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井漏问题、井下事故的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并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克百断裂带风险探井钻井提速关键技术,为该区块下一步的勘探钻井作业提供了借鉴依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国外公司已经研制成功高转速孕镶金刚石钻头,高速涡轮配合孕镶金刚石钻头钻井技术已经成熟。针对哈萨克斯坦扎纳诺尔油田三开井段地层研磨性极强,可钻性差的情况,在T-1井和DZH-1井进行了高速涡轮配合孕镶金刚石钻头钻井试验,旨在提高机械钻速。试验证实,高速涡轮配合孕镶金刚石钻头钻井技术在扎纳诺尔油田三开井段中可以极大提高机械钻速,有效缩短钻井周期,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介绍了非常规Y178-X1VF五段制油藏评价井的工程概况,钻井施工难点,钻具组合、钻井参数、钻头型号优选,钻井液优选技术,施工重点,通过一系列配套钻井技术,该井创造了同区块同类型井多项记录,该井对其它区块同类型井提高机械钻速、防止井下复杂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川东断褶带老君山构造地质情况复杂、岩石硬度高、可钻性差、地层倾角大,上部大井眼井段长,采用常规泥浆钻井技术机械钻速极低,不仅钻井周期长而且极易发生井下复杂事故,严重影响勘探开发进程。气体钻井技术在该构造老君2井的成功运用大大提高了机械钻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JZ9-3油田馆陶组纯砾段在100m左右,砾径不大,但研磨性极强,对PDC钻头磨损较大,砾段的平均机械钻速普遍偏低。如何优化钻头设计,提升钻头机械钻速和寿命,提高作业效率成为目前需要攻关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JZ9-3-D5井的钻井表现和钻头磨损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布齿、保径等方面对钻头设计的优化措施,并通过在JZ9-3-D5井再次使用,前后对比后发现,验证了优化设计后的提升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B37区块复杂结构井概况,复杂结构井钻井施工技术存在的六大难点,施工中使用了十项优快钻井技术,通过不断完善,B37区块平均机械钻速提高,钻井周期、建井周期明显缩短,其中所使用的优快钻井技术,对其它复杂结构井钻井施工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九龙1井在钻井施工过程中使用到了一系列的钻井新技术,包括空气钻井、泡沫钻井、氮气钻井、孕镶涡轮钻井技术等,通过对这些钻井新技术内容分析和实际应用研究,得出这些新技术在九龙1井钻井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了井身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机械钻速。  相似文献   

9.
随着钻井中井斜角的增大,如水平井和大位移井钻井作业,钻井中产生的岩屑由于井斜大原因导致运移困难,由此产生的系列问题会影响钻井或完井的正常作业。通过对井下影响岩屑携带因素的分析,阐述了常用井眼净化技术,并指出了一种有效的井眼净化技术,为提高大斜度井机械钻速、降低钻井风险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煤系地层开发井地层古老、岩石可钻行差、井漏、坍塌掉块、溢流、井涌等复杂井下情况导致的机械钻速慢、钻井周期长的特点,通过整理盆地东南部宜川、延川地区近几年完成井的钻井资料,从地质上分析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点,提出优化钻具组合、钻头选型、钻井水力参数、钻井液和防漏堵漏方案技术对策与措施,为提高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天然气井钻井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奠定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天然气井钻井现场生产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空气钻井是一种利用空气作为循环介质的新型钻井技术,其循环系统的压力分布、钻井机械的选择、钻井参数的配置都和传统的钻井技术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空气钻井中,岩屑的受力分析及作用机理,然后利用CFD软件模拟在不用入口压力下,能实现环空钻井的最小注气量.  相似文献   

12.
空气钻井地层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飞 《辽宁化工》2010,39(12):1292-1294
空气钻井是一种特殊的欠平衡钻井技术,采用具有极大压缩性的空气作为循环介质,具有钻速高、成本低、环保性好等优势,应用越来越广泛。空气钻井地层适应性受地层出水、井壁失稳的制约。重点对空气钻井地层适应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苏伟  付鸿雨 《广州化工》2014,(10):191-194
高石梯构造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以震旦系灯影组及上覆寒武系储层为目的层,地层极为复杂,易塌、易漏、石膏层多、地层压力梯度变化大、可钻性差等,钻井速度慢。为了攻克提速问题,分析了本构造的地层特性和难点,优化井身结构设计和钻具组合,优选钻头,采用了螺杆+PDC复合钻井、液动冲击钻井、顶部驱动等工艺技术。本文研究了近几年在高石梯构造上相应工艺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实用性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一套高石梯构造的钻井提速技术,通过在高石17井、高石7井等的应用,在防喷防塌防卡和安全提速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深层致密砂岩钻井参数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钻井参数是提高钻井速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文章在综合考虑井眼、地层及行业规范的基础上,简析强化钻井参数理论,结合实钻资料统计分析各层段钻速与钻压、转速、泵压、排量的关系,并按层位优选出有利于提高钻井速度的钻井参数及水力参数区间,为研究区今后钻井工艺方案设计、工艺改进及提高钻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分支井是21世纪钻井领域的新兴技术,多分支井的技术难度很大,尤其是多分支井完井,完井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多分支井的应用效果。本文围绕多分支井完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简要介绍了多分支井的主要类型和适用储层条件,重点论述多分支井完井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先进的工艺和井下装备,指出优化空间构型、保证多分支井的连接性、隔离性、可进性是完井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渤海湾上钻井过程中出现的井漏等复杂问题,通过采用乙烯基阴、阳、非离子单体与乙烯基有机硅交联稳定剂等的水溶液或聚合物溶液并加入一定量的引发剂,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粘弹性聚合物堵漏剂DLJ,在地层温度下,可反应形成一种高强度的聚合物粘弹体,对地层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封堵能力,室内对其配方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和堵漏效果做了全面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DLJ堵漏剂对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均具有很好的堵漏效果,其封堵率大于99.99%,突破压力梯度大于18.0 MPa。  相似文献   

17.
水中上升气泡对周围水体的携带能力,是化工、环境及军事等诸多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主要存在测量手段缺乏等问题。文中以互不相溶的水和柴油为介质,利用专门研制的实验设备,采用双液分离测量法,初步研究了在气量一定的情况下注气速度对气泡水体携带能力的影响情况。分别按3 mL/s和32 mL/s进行注气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注气速度会明显影响气泡对水体的携带能力,慢速注气时形成的气泡对水体具有更强的携带能力,约为快速注气时的1.4倍。这一结论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气体钻井技术不但具有避免井漏、泥页岩水化膨胀和储层污染等问题的优点,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钻井速度,提高钻井速度4~8倍,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有效保护储层及提高油气采收率和单井产量,特别对坚硬地层、致密储层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气体携屑困难、井眼堵塞等问题一直是阻碍该钻井方式推广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最小注气量的确定。目前多数文献是用地层温度代替环空温度来进行最小注气量计算,但由于气体的PVT效应,温度受压力流速影响较大,若用地层温度代替环空温度存在较大误差。同时,以往最小注气量计算方法均将关键点设置为钻铤顶部,然而本研究中发现井筒内气体的携岩动能并非一定在钻铤顶部最小,井身结构和钻具组合对关键点位置的影响较大。应用温度-压力耦合计算方式,确定的气体钻井最小注气量与现场施工更加接近,在给定工况下,最小注气量误差在0.4%左右。  相似文献   

19.
潘凡  潘元双 《当代化工》2016,(11):2567-2569
钻井过程中出现井漏是十分普遍的,这是衡量钻井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废旧轮胎这类惰性材料与聚合物相结合,组成一种化学性质稳定、耐温性能强、抗盐性能较高的堵漏剂,不仅可以降低堵漏成本,而且可以有效封堵漏层。通过室内实验研究惰性材料与聚合物组成的堵漏剂的封堵效果有重大意义,并分析了钻井液堵漏材料及防漏堵漏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应用CFD软件对空气钻井环空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入口速度条件下,压强分布的趋势基本一致,气体入口速度越大,压强速率变化越快;在斜井中,空气和岩屑的速度分布并不均匀,环空区域明显大于近壁面区域,最大流速发生在井筒环空区域上部,当气体流速与岩屑速度接近时,携岩效果并不理想;井筒内岩屑浓度的分布并不相同,环空区域岩屑的平均浓度明显大于近壁面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