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充分利用磷渣和粉煤灰两种工业废渣生产高性能胶凝材料,研究了不同磷渣/粉煤灰配合比的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压汞仪分析了硬化浆体的细观结构和孔结构。结果表明: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正常,在粉煤灰掺量为0~30%(质量分数)范围内,随粉煤灰的掺量的增加,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略有延长。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碱–磷渣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较高,其3d和28d抗压强度分别可达到30.9MPa和98.8MPa,但其抗折强度相对较低。掺加粉煤灰后碱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降低,而抗折强度提高。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的耐蚀性和抗冻性能均显著优于硅酸盐水泥,其干缩比硅酸盐水泥的大。用部分粉煤灰取代磷渣粉可一定程度减小干缩。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硬化浆体的结构非常致密,其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均小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硬化浆体。  相似文献   

2.
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的性能与硬化浆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充分利用磷渣和粉煤灰两种工业废渣生产高性能胶凝材料,研究了不同磷渣/粉煤灰配合比的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压汞仪分析了硬化浆体的细观结构和孔结构.结果表明: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正常,在粉煤灰掺量为0~30 %(质量分数)范围内,随粉煤灰的掺量的增加,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略有延长.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碱-磷渣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较高,其3d和28d抗压强度分别可达到30.9MPa和98.8MPa,但其抗折强度相对较低.掺加粉煤灰后碱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降低,而抗折强度提高.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的耐蚀性和抗冻性能均显著优于硅酸盐水泥,其干缩比硅酸盐水泥的大.用部分粉煤灰取代磷渣粉可一定程度减小干缩.碱-磷渣-粉煤灰胶凝材料硬化浆体的结构非常致密,其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均小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硬化浆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电石渣掺量,磷渣与电石渣的不同混合粉磨方式以及改性后磷渣掺量对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磷渣等量取代水泥后,凝结时间随磷渣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磷渣掺量下,凝结时间随电石 ,渣掺量增加而减小.对于改性磷渣不同的混合粉磨方式,分别粉磨后在水中浸泡12h后效果最好,当磷渣掺量为30%,电石渣掺量为磷渣的40%时,初凝时间为143min,终凝为232min,略低于纯水泥的凝结时间.  相似文献   

4.
结合XRD、SEM等微观测试手段,从磷渣粉磨特性出发,研究了磷渣细度、磷渣掺量等因素对中热硅酸盐水泥凝结硬化性能及水化产物的影响,测定了磷渣水泥胶砂的力学性能,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结合XRD、SEM等微观测试手段,从磷渣粉磨特性出发,实验研究了磷渣细度、磷渣掺量等因素对中热硅酸盐水泥凝结硬化性能及水化产物的影响,测定了磷渣水泥胶砂的力学性能,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以多种磷渣样品为研究对象,协同多家试验单位共同探讨了水泥强度检验方法采用ISO法后,磷渣水泥的物理性能及其改善途径。研究发现,磷渣掺量由20%增至60%时,水泥抗折和抗压强度均大幅下降,凝结时间随磷渣掺量增加而显著延长。磷渣与矿渣等混合材复掺,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泥性能;而通过提高水泥细度以及在磷渣中掺入少量钙质和硅铝质材料,可明显提高磷渣水泥强度(约10MPa),大大缩短凝结时间(约4h),改善磷渣水泥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粉磨细度、不同品质的电炉磷渣粉对水泥性能影响及其活性改良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磷渣粉比表面积由300 m~2/kg增至600 m~2/kg,水泥后期强度显著提高,磷渣粉中玻璃体含量高和P_2O_5含量较低时水泥28 d强度与同掺量矿渣水泥强度接近,90 d时甚至超过矿渣水泥;随着磷渣粉比表面积增大及其掺量的增加,水泥凝结时间显著延长;磷渣粉细度变化对水泥胶砂流变性没有较大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有所改善;磷渣粉中少量钙质和硅铝质改良材料的掺加,可显著缩短磷渣水泥凝结时间,有利于促进水泥早期及后期强度的发展,并可有效降低混凝土收缩率。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22,(8):1999-2003
将煤气化渣粉磨后以20%的掺量配制煤气化渣复合胶凝材料,研究粉磨时间对煤气化渣复合胶凝材料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复合胶凝材料砂浆力学特性以及干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胶凝材料的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复合胶凝材料砂浆力学特性及干缩特性随煤气化渣粉磨时间的延长有明显变化,当粉磨时间达到70 min时,其各项性能均达到最优。煤气化渣复合胶凝材料可达到PC32.5水泥的强度标准,干缩特性低于PC32.5水泥砂浆。  相似文献   

9.
将煤气化渣粉磨后以20%的掺量配制煤气化渣复合胶凝材料,研究粉磨时间对煤气化渣复合胶凝材料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复合胶凝材料砂浆力学特性以及干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胶凝材料的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复合胶凝材料砂浆力学特性及干缩特性随煤气化渣粉磨时间的延长有明显变化,当粉磨时间达到70 min时,其各项性能均达到最优。煤气化渣复合胶凝材料可达到PC32.5水泥的强度标准,干缩特性低于PC32.5水泥砂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磷渣水泥凝结时间、力学性能、化学结合水和磷渣反应率的测定,以及XRD和SEM分析,研究了不同掺量的CaO对磷渣水泥的水化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aO掺量的增加,磷渣水泥的强度增加,当CaO的掺量超过2%时,磷渣水泥3d和28d抗压强度下降。CaO对磷渣活性的激发主要发生在磷渣水泥水化早期,掺2%CaO的磷渣水泥28d的磷渣反应率只比1d时增加了4.1%。  相似文献   

11.
用矿渣微粉配制高掺量早强矿渣水泥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细度、掺量的矿渣微粉和熟料对渣水泥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影响矿渣水泥3d、28d强度的主次因素不同,3d强度主要受矿渣细度的影响,28d强度则主要受矿渣掺量影响。采用分别粉磨后混合的生产工艺,用一定细度的矿渣微粉可以生产出掺量较高、早强性能好的矿渣水泥。  相似文献   

12.
对矿渣掺加比例达到75%的阿利特高炉矿渣水泥耐久性进行了研究,其强度在28d至6个月期间继续增长;胶砂试体湿涨和干缩率略低于硅酸盐水泥样品数值;这种水泥有很高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13.
消石灰、无水石膏与石灰石粉对矿渣水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掺加消石灰、无水石膏和石灰石粉提高矿渣水泥的早期强度、干缩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消石灰、无水石膏及石灰石粉可加速矿渣水化进程,并使水泥浆体密实度提高,最终体现为矿渣水泥早期抗压强度大幅度提高。复合掺加消石灰、无水石膏和石灰石粉的矿渣水泥水化早期的干缩率小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后期矿渣水泥的干缩率稍大于普通硅酸盐水泥,但大大小于未掺激发剂的矿渣水泥。  相似文献   

14.
潘如意 《水泥》2012,(4):10-12
通过不同的粉磨时间制备出不同细度的钢渣粉,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试验中进行了钢渣活性指数测定、水化热分析、非蒸发水量的测定和氢氧化钙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细度范围内,钢渣的细度对其3d的活性几乎无影响,对其28d活性略有影响,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三乙醇胺、丙三醇和木钙做矿渣助磨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乙醇胺、丙三醇和木钙三种物质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掺量下对矿渣的助磨作用,并做了50%矿渣粉+50%硅酸盐水泥配制的矿渣水泥的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三类物质都有良好的助磨效果,能够显著降低筛余,增大比表面积,并增加3~30μm颗粒含量。考虑粉磨效果和经济成本,确定三乙醇胺、丙三醇和木钙的最佳掺量分别为0.06%、0.04%和0.1%。  相似文献   

16.
少熟料磷渣水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良喜  王越 《水泥》1999,(3):8-11
试验研究了少熟料磷渣水泥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复合外加剂四组分N、G,S,F的配比为3:4:5:4时,对少熟料磷渣水泥的抗压强度最有利,生产该水泥的适宜工艺参数为:外加剂掺量12% ̄14%,水泥细度400m^2/kg。混合粉磨有利于外加剂的均匀分散,从而有利于水泥强度的提高。测试了少熟料磷渣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孔结构性能,干缩性能和抗侵蚀性能,并与硅酸盐水泥进行了相应的对比。  相似文献   

17.
高英力  马保国  岳成军 《水泥》2006,(12):16-18
通过大量试验在水泥熟料中复合掺入超细粉煤灰及磨细钢渣粉,配制了用于公路路面水泥混凝土工程的复合硅酸盐水泥,重点改善道路水泥的抗折强度、耐磨性能以及收缩抗裂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超细粉煤灰及磨细钢渣粉的掺入,所配制的水泥胶砂强度及耐磨性均满足425号道路硅酸盐水泥要求,与基准水泥相比,规定龄期的收缩变形均显著降低,圆环法抗裂试验结果也表明水泥抗裂性能得到大幅度增强。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压汞法对磷渣水泥石的孔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又用灰色关联分析不同磷渣颗粒分布对水泥石孔结构的影响,并用Origin作图分析磷渣水泥石孔径分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磷渣,其颗粒级配对水泥石的孔结构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并不是细颗粒含量越高水泥石总的孔隙率越低,而要根据具体的磷渣选择适当的粉磨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