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元代官窑 (1) 浮梁瓷局元朝政府在统一中国的前夕——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这是元朝政府在地方上唯一设置“掌烧造”官府用瓷的机构。元朝政府选择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乃是因为盛极一时的汝、定、官、钧、吉州和龙泉等宋代名窑,在蒙古统治者征服金和南宋的战争中遭受致命性摧残。景德镇窑场由于地处偏僻,它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中不仅没有受到战祸的侵扰,而且它倒成为收纳各地名工巧匠和廉价劳动力的天然场所,从而推动了瓷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丁蘖 《景德镇陶瓷》2001,11(4):47-49
元代在统一中国前夕已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其时在1278年.元代统治者对制瓷业的高度重视由此可知.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园先生发表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1年2期上的<元代窑事小考>一文说到:"景德镇元代官窑烧造瓷器是,有命则供,否,则止."这一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在景德镇设官监造,宋时已有,元代还成立了专门的官办监陶机构"浮梁磁局"。但是宋元时期监陶官的主要职责是收取地方瓷器生产税,设置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与明清时期御窑厂督陶官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并委派官员督陶。督陶官作为御窑厂的直接负责人,在御器生产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景德镇瓷业乃至中国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文献史料,对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及其督陶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入的理解,填补了陶瓷史中这部分研究的缺漏。  相似文献   

4.
高岭问瓷     
浮梁东部的高岭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山不高但很有名,让世界为之惊叹。它的磅礴名气,与景德镇陶瓷有关。南宋之后,景德镇瓷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制瓷原料困境,寻找上乘瓷土的替代是所有陶瓷人的梦想。元代,一个开启景德镇陶瓷新纪元的朝代。一次偶然,瓷业工人用他们简陋而原始的铁锄掘出了一个世纪的惊天童话——高岭土。相传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高岭村一户何姓夫妇得到了神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年间浮梁知县沈嘉徵作((窑民行>记有"景德产佳器,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1]是描述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盛况及从业人员构成的真实写照.明代后期,随着景德镇制瓷业的空前发展,除本县民外,大量的相邻各县的佣工涌入景德镇以制瓷谋生,他们主要包括:鄱阳籍人.余干籍人,德兴籍人,乐平籍人,安仁籍人,万年籍人及南昌、都昌籍人,各县籍人经历了随着人员比重及制瓷技术掌控的变化而导致各自在景德镇制瓷业中地位的变化.明清两代景德镇隶属浮梁县管辖,那么作为本地人的浮梁县人在景德镇制瓷业中的地位如何呢?本论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结合相关历史事实和文献记载,简述明清时期浮梁本籍人在景德镇制瓷业中地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隆年间浮梁知县沈嘉徵作《窑民行》记有“景德产佳器,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是描述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盛况及从业人员构成的真实写照。明代后期,随着景德镇制瓷业的空前发展,除本县民外,大量的相邻各县的佣工涌入景德镇以制瓷谋生,他们主要包括:鄱阳籍人、余干籍人、德兴籍人、乐平籍人、安仁籍人、万年籍人及南昌、都昌籍人,各县籍人经历了随着人员比重及制瓷技术掌控的变化而导致各自在景德镇制瓷业中地位的变化。明清两代景德镇隶属浮梁县管辖,那么作为本地人的浮梁县人在景德镇制瓷业中的地位如何呢?本论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结合相关历史事实和文献记载,简述明清时期浮梁本籍人在景德镇制瓷业中地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两宋时期,景德镇城乡各窑厂均生产青白瓷。至元代,随着官府高位推动、陶瓷材料的创新、海外市场的拓展与北方陶工的南迁,景德镇制瓷业工艺精细化、品种多元化、色彩丰富化日益显现出来,由此催生出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红绿彩、立粉堆花及霁蓝等无数的艺术瑰宝,对世界陶瓷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一、景德镇彩瓷兴起的时代背景元代统治者对景德镇制瓷业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8.
陈敏 《陶瓷研究》2004,19(2):11-12
青花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亦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一对于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的前夕——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选择景德镇设置“瓷局”一事,陶瓷史学界出现了这样一种解说:“浮梁瓷局”之所以设在景德镇,主要是由于元朝“国俗尚白”,皇帝对景德镇烧造的“洁白不疵”的瓷器,有着某种特殊嗜好。  相似文献   

10.
瓷业在景德镇历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景德镇瓷工在对瓷业的依赖中产生了瓷业神信仰,主要为瓷土神、师主、风火神,在景德镇瓷业祭祀礼俗中具有极尊崇的地位,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既具有积极意义亦具有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雨前 《陶瓷学报》2006,27(3):296-303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对宋代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在元代的流变情况以及对宋、元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在胎釉、装烧、装饰、造型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元代景德镇瓷器对外输出的形式、途径、地区、吕种,并就有关《岛夷志略》中的“青白花瓷”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浅谈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祥翠 《陶瓷学报》2006,27(2):201-204
青花瓷首先在元代的景德镇获得划时代发展。元代,在商品经济、市民社会的发展下,雅文化开始向俗文化过渡,雅俗文化呈现合流的趋势。加之民族融合的现实,必然使景德镇的青花瓷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时代审美特性。它既不同于唐代陶瓷的雍容华贵,也有别于宋代的精巧秀丽。本文从造型、装饰、色彩等方面论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所具有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烧造而成的一种具备特殊风格的瓷器,它以其典雅素净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别样的奇葩。元代后,青白瓷的身形便从我国瓷器制造中慢慢退出,终至绝响。可以说宋代的青白瓷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但是奇怪的是,包括佐藤雅彦在内的很多古瓷专家认为:纵观整个宋代,南宋景德镇青白瓷质量却不如北宋。笔者不竟为之费神,是南宋时烧窑技术不高?但在北宋景德镇早已出现了大量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的陶工。为什么该地区青白瓷在南宋中后期会走下坡路?其背后的推手究竟是什么?该问题令笔者逐新趣异,产生研究兴趣,本文试图从原料、工艺、窑址、历史、税收等主客观两方面着手,剖析其存在的外在和内在原因,以求能够尝试解答于包括笔者在内有心于此问题的青白瓷爱好者和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对应分析在景德镇历代瓷胎配方演变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对应因子分析技术分析了景德镇历代瓷胎化学成分数据,结果表明,景德镇古瓷胎配方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五代十国和宋代为第一阶段;元代和明代为第二阶段;清代为第三阶段。瓷石掺和高岭土的制胎技艺始于元代,成熟于明未清初。在第一阶段内,瓷胎基本是由单一瓷石配制而成;第二阶段内,单一瓷石制胎与瓷石掺和高岭土的制胎工艺同时并存;第三阶段内,瓷胎配方几乎完全属于瓷石掺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料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青料、造型、纹饰、以及对款识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它在整个陶瓷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中国风物热影响下,景德镇在明清时期创造了外销瓷奇迹,但在当代景德镇却呈现出本土缺位现象,亟待恢复与构建。纹章瓷是明清外销瓷至精品之一,本文以纹章瓷为例阐释景德镇明清外销瓷发展史、现状和重构。  相似文献   

18.
熊煜 《中国陶瓷》2007,43(2):73-75
17世纪之后,荷兰取代葡萄牙控制了东西方贸易渠道。荷兰人大量进口景德镇瓷器,使瓷器在欧洲不再是稀少罕见的奢侈品,而成为欧洲人日常的实用品。  相似文献   

19.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以其独具魅力的釉色、造型和纹饰之美而享誉天下,具有鲜明而突出的美学特征。其美学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在宋代儒道释思想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同时亦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