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健民 《煤炭科学技术》2011,39(12):23-24,83
针对陶二矿南采区轨道上山底鼓严重的问题,基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结合该矿井地质条件及支护条件,分析得出了地应力大、岩层扩容变形、巷道两帮移近挤压是导致该巷道底鼓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注浆锚杆和注浆锚索所构成的反向悬吊组合拱对巷道底板进行加固,并在南采区轨道上山进行了支护试验。结果表明:整修后巷道底鼓量小于200 mm、变形速率降至1.7mm/d,满足生产使用要求,反悬拱锚注支护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巷道底鼓。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论证了软岩巷道底板采用锚网反底拱支护技术的可行性。实践证明,锚网反底拱与巷道顶帮支护相接,可形成封闭的组合加固体,该组合体既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可缩性能,能够有效的控制三软岩层底鼓,减少巷道变形与破坏,较好的满足了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生产运输要求。  相似文献   

3.
结合青东矿工程实例,分析了青东矿104回风大巷的围岩地质特性、变形状态和破坏原因,确立了棚锚注联合支护方案,采用该方案后围岩应力分布范围和塑性区都显著缩小;围岩变形量明显降低,巷道围岩两帮及顶底板塑性破坏范围显著减少,顶底板出现屈服后很快趋于稳定。该支护方案在解决软岩巷道变形和位移量大等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郑煤集团公司超化煤矿31采区31001工作面上流水巷由于埋藏深、地压大、围岩破碎,采用了反底拱支护,该支护方式提高了巷道的支护强度和稳定性,改善了原支架的支护面貌,基本能够抑制围岩变形引起的支架变形与失修破坏,延长了服务周期,保证了巷道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5.
工字钢圆形棚中深孔锚注支护技术在高应力软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锁锋 《煤》2008,17(11)
分析了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的原因,介绍了工字钢圆形棚中深孔锚注支护技术在高应力软岩巷道中支护对策、施工的具体方案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17,(3):110-112
软弱围岩巷道中常常出现底鼓变形,而其底鼓问题不能依靠常规单一支护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析了软弱围岩巷道底鼓诱发力学机理和表现特征,将"锚网索+锚杆+滞后注浆"联合支护技术应用于淮北某矿区底鼓治理。变形监测显示底鼓变形显著减小。结果表明锚注联合支护不仅效果理想,而且返修量低,为软岩巷道底鼓治理支护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安煤矿+535 m轨道石门在掘进期间底鼓明显,底鼓速度在900 mm/月以上。经多次卧底修护,仍不能满足矿井基本建设需要。通过分析新安煤矿井下巷道底鼓的基本形式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采用打设底板锚杆与浇灌钢筋混凝土反底拱联合加固技术防治破碎软岩巷道底鼓的方法,通过对试验段进行巷道位移观测,巷道平均底鼓量为97 mm,对底板浇灌反底拱前后巷道变形情况进行了对比,有效解决了矿井深部极软岩巷道底鼓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8.
卞立国 《河北煤炭》2012,(1):34-35,46
文章针对开滦吕家坨矿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地质特点,在应用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找出影响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的破坏影响因素;运用联合支护理论解释了提高巷道破碎围岩的自承能力和锚杆的锚固力,使锚杆能够起到锚固作用,从而起到了支护效果;通过现场监测分析,检验锚注支护应用效果。取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结论,其结果对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深井软岩巷道底鼓分层锚注支护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决桃园煤矿二水平轨道大巷底鼓变形严重的问题,在大量现场调研基础上,得出了巷道围岩应力高、底板岩性差以及底板未采取支护是导致巷道底鼓严重的因素。基于从提高底板强度和整个支护结构体稳定性角度出发,采用钢筋梯子梁配合长1.5、2.5和3.0 m的锚杆组合支护大巷底板,锚杆间距1.1 m,排距0.7 m。矿压观测结果表明:采用分层组合锚杆支护技术后,二水平轨道大巷最大底鼓量不超10 mm,锚杆平均锚固力不大于30 kN,有效解决了桃园煤矿二水平轨道大巷的底鼓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控制深井软岩巷道大变形的有效支护方法,以淮南朱集煤矿轨道大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并基于深部巷道支护原理,提出了考虑和不考虑帮底支护的2套支护方案。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的应力场、位移场和破损区进行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强帮底支护,能降低应力增高区的应力值,减小围岩扰动区、应力增高区和破坏区的范围,有效控制顶板围岩下沉和底板围岩隆起, 验证了巷道帮底锚注支护技术的有效性。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巷道帮底锚注支护技术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深部软岩底鼓巷道锚注联合支护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决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底鼓难以控制的难题,提出了有效控制深部软岩巷道底鼓的注浆锚杆、锚索锚注联合支护方案。根据金龙煤矿南采区轨道上山锚注联合支护实际支护效果,提出了反悬复合拱式底板注浆结构,并分析了结构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巷道锚注后,两帮平均移近量仅为35.5 mm;平均底鼓量仅为45.5 mm;顶板基本无下沉。锚注联合支护技术能提高深部软岩巷道岩体强度、改善围岩力学性能和结构、提高围岩的整体承载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底鼓。  相似文献   

12.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高应力软岩巷道底板变形严重,影响了矿井的正常生产。为彻底解决底鼓难以控制的问题,以船景煤矿首采区轨道上山为例,结合现场底板变形特征,利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断面形状下的围岩变形,提出了带反底拱的直墙半圆拱形+注浆锚杆索联合支护方案,并且分析了反底拱底板注浆结构体的稳定性。采用该支护方案后,两帮平均移近量仅为82.5 mm;平均底鼓量仅为52.5 mm;顶板无明显下沉量。表明该方案能够提高高应力软岩巷道岩体强度、改善围岩力学性能和结构、提高围岩的整体承载能力,从而有效控制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  相似文献   

13.
新安煤矿+535轨道石门在掘进期间,底臌量达900 mm/月以上。经多次卧底修护,仍不能满足矿井基本建设需要。本文分析了新安煤矿井下巷道底臌的基本形式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采用底板锚杆与浇灌钢筋混凝土反底拱联合加固技术防治破碎软岩巷道底臌的方法,对巷道底板浇灌反底拱前后进行了分析对比,有效地解决了新安矿区深部极软岩巷道底臌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14.
王大鹏 《现代矿业》2013,29(12):123-124
某矿西主运输大巷围岩主要为泥岩,岩性较软,巷道在使用过程中变形严重,分析了巷道变形的原因,对锚注加固参数进行了探讨,详细介绍了该矿西主运输大巷锚注加固设计方案,并进行了锚注支护,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控制,取得良好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上海庙矿区富水、弱胶结、膨胀性复合型软岩巷道底鼓变形严重、修复工作量大等问题,通过变形观测与现场试验,提出采用慢速树脂锚固剂配合弱膨胀水泥灌浆全长锚固提高锚固力、初喷浆加锚网喷支护增加预紧力端抗剪切强度及受力面积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巷道底板稳定性,并在某回采工作面顺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巷道成型后18个月内的顶底板总移近量小于350 mm,两帮总移近量小于120 mm,巷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满足了回采工作面的推采要求。  相似文献   

16.
深部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深部软岩巷道具有非线性大变形特征,单一的支护方式难以控制。锚注支护可以改变围岩力学参数,提高围岩强度。结合鹤岗矿务局兴安矿四水平中央石门返修的工程实践,分析了锚注支护的工程特点,经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表明,锚注支护显著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有效地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变形问题,是一种有效控制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的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7.
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是目前巷道支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该类巷道结构破碎,节理发育,岩体强度较低,造成巷道底鼓量大、片帮严重及拱顶剪切剥落。依据具体工程实例,分析认为软岩巷道变形破坏主要影响因素是支护方式不当、高地应力和岩溶水等共同作用造成了围岩强流变性。针对原支护存在的问题,结合软岩巷道支护对策,提出了锚、喷、注、索一体化的锚注支护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根据祁南煤矿82回风上山破坏实际情况,将其分为破坏较轻段、破坏较重段、整体需返修段3种类型,针对这3种情况分别提出了锚注支护方案、施工工艺并对锚注支护的参数进行了选择.经过在82回风上山的实际应用表明,锚注支护不仅能保持巷道的稳定,而且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古汉山矿—水平井底车场标高-450m,垂深550m。施工中发现。井底车场的主要巷道、硐室均处在节理裂隙极为发育的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巷道支护异常困难。采用“锚网喷 现浇钢筋混凝土碹”仍不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巷道年均维护1.2次。为此,古汉山矿利用锚注支护技术成功修复软岩巷道的基础上,对新掘软岩巷道提出了拱形工钢棚  相似文献   

20.
动压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羊渠河矿受动压影响软岩巷道严重破坏的情况,提出了合理的锚注支护方案。42轨道暗斜井的实际应用表明,锚注支护不仅能保持巷道的稳定,而且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