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硫酸盐还原菌(SRB)对燃气管道的腐蚀问题,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对管道的腐蚀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现场实际案例,分析了硫酸盐还原菌(SRB)的腐蚀特征及采取的防护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定期清管、加注杀菌剂、保持合理流速、采用内涂层是有效防控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主要措施。研究结论可为城镇燃气管道的腐蚀防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硫酸盐还原菌(SRB)对碳钢管道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现场取回的四种环境介质中提纯SRB,最大可能计数法计数(MPN)结果表明,四种试样中均有SRB,特别是管内流动水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SRB,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灭菌。SRB对碳钢的腐蚀影响与其数量有关。试样表面生成的生物膜较为致密时,对腐蚀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气田集输管道的腐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RA-IFA-LSSVM组合模型的内腐蚀速率预测算法。对GRA(灰色关联分析)模型、IFA(改进萤火虫)模型以及LSSVM(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理论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组合模型的组合流程以及组合模型的评价指标;以我国某气田集输管道为例,对GRA-IFA-LSSVM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验证,同时,将其预测精度与其他常见预测模型的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温度、H2S含量、CO2含量、pH以及流速属于影响气田集输管道腐蚀的重要因素;使用GRA-IFA-LSSVM组合模型对气田集输管道内腐蚀速率进行预测时,其平均绝对误差为1.946%,均方根误差为1.496%,可决系数为97.53%,该组合模型的三项评价指标均小于其他常见预测模型。GRA-IFA-LSSVM组合模型对气田集输管道进行内腐蚀速率预测具有很强的准确性、鲁棒性及先进性,可以为气田集输管道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酸性天然气田,进行了气质、水质及腐蚀产物分析。结果表明,该气田集输管道的腐蚀主要为CO2腐蚀。通过分析其腐蚀机理,在Shell 95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温度、pH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建立了CO2腐蚀预测模型,并进行挂片法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对气田常用的两种缓蚀剂ZD1-1和HJF-B进行常压和高压试验,评价了二者的缓蚀效果,为类似酸性湿天然气集输管道防腐蚀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页岩气集输管道的内腐蚀,提出了一种基于KPCA-GA-BP组合模型的腐蚀速率预测算法。以某条页岩气集输管道的检测结果作为训练数据,运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运用遗传算法(GA)优化了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的初始值,运用核主成分分析法(KPCA)对数据进行了降维,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采用所建模型对另一条相邻管道进行预测并开挖验证。结果表明:选择TRAINGDM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节点为(8,1),遗传算法进化数为50,种群规模为100,交叉概率为0.3,变异概率为0.2,运用KPCA将数据从7维降为4维后,此模型的均方误差最低为0.12,当该模型用于相邻管道的预测时,均方误差为0.14。运用KPCA-GA-BP模型,对页岩气集输管道内腐蚀速率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此模型可用于辅助指导现场内腐蚀直接评价等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6.
由硫酸盐还原菌(SRB)引发的腐蚀是造成管道材料破坏和失效的重要原因,研究微生物腐蚀机制和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首先通过介绍国内外油气管道微生物腐蚀的失效案例,说明SRB对油气管道破坏的严重性.接着介绍了管道表面微生物膜的微观形成过程和结构特点,梳理了微生物膜作用下管材发生局部腐蚀的机理,主要对当前较为...  相似文献   

7.
硫酸盐还原菌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本文简单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SRB)引起的微生物腐蚀(MIC)的各种机理、环境因素引起的SRB的生长与变异及SRB腐蚀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开路电位、电化学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紫铜在海洋厌氧菌影响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在紫铜上附着的SRB海洋微生物呈微弯杆状,材料表面形成较致密的半透明的生物细菌膜。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紫铜在SRB细菌培养基海水中的腐蚀过程主要受活化极化控制,SRB微生物的存在导致紫铜的开路电位和活化极化率变小,从而加速了紫铜的腐蚀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条件下,腐蚀介质中含油对集输管道CO2腐蚀行为有一定的缓蚀作用,是否考虑油品的润湿性和腐蚀产物膜,已成为各个不同CO2腐蚀预测模型的最大的差别.介绍了已有的CO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及其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机理模型及神经网络模型四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考虑含油影响的CO2腐蚀速率预测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现存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防治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野  刘贵昌 《腐蚀与防护》2004,25(3):102-104,108
综述了硫酸盐还原菌腐蚀领域的多种防治措施,对各种方法的选择、应用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内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导致在运输过程中导致油气集输管道出现腐蚀情况.本文对油气集输管道腐蚀防治及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1 前言微生物在金属腐蚀中的作用是由于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关的新陈代谢作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细菌可以在 1 0~ 6 0分钟内增加一倍。这种微生物腐蚀 ,再加上化学腐蚀 ,就使金属腐蚀的速度变成指数级的 ,最后变成毁灭性和灾难性的破坏。甚至从表面上看来 ,通过机械或化学的清除以后 ,细菌已被扑灭 ,但是当适宜的生活条件一旦恢复 ,残存着的少量活着的细菌就迅速生长 ,很快又卷土重来。所有含有天然原料的产品 ,如棉花、木头、橡胶、以及人造材料 ,如混凝土、复合的有机化学制品和金属等 ,都可以被侵蚀。有些例外 ,如合成的聚合物则…  相似文献   

14.
胜利油田孤六联合站污水腐蚀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溶解氧含量测试、细菌分析、离子分析、腐蚀速率检测、腐蚀产物与垢物X射线衍射分析(XRD)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X)等分析测试手段,并结合实际生产工艺,确定了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孤六联合站污水腐蚀主要为:溶解氧腐蚀、氧加速下的Ca2+/HCO3-体系腐蚀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腐蚀,相应提出了气浮工艺改进、重新筛选缓蚀剂等腐蚀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动电位极化技术、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SSRT)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大港土壤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对X80钢应力腐蚀开裂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无菌条件下相比,大港土壤模拟溶液中SRB的存在促进了X80管线钢的阳极溶解过程,诱发了金属的点蚀行为,增大了应力腐蚀开裂的机率。大港溶液中SRB数量越多,试样的点蚀电位越低,X80钢的应力腐蚀敏感性越大。当SRB生长4 d时,其菌量最大,此时试样断口形貌仍表现为韧性断裂特征;在SRB不同生长阶段下大港土壤模拟溶液中X80管线钢的应力腐蚀开裂机理为阳极溶解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温微生物腐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磨溪气田M60,M70两油井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SRB)的研究,发现在磨溪气田存在高温细菌腐蚀。实验结果表明,液体中的M60,M70SRB均只能在60℃以下的温度中存活生长,而附着在试片上的M60和M70SRB则可以在70℃以下的温度下生存,说明粘附于试 的人有更强的耐高温性能,M70 SRB生物 活性和耐高温性比M60的SRB高,且M70的SRB对N80钢的腐蚀影响也大于M60。  相似文献   

17.
海洋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光洲  吴建华 《腐蚀与防护》2001,22(10):430-433
介绍了国内外海洋微生物腐蚀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海洋中影响金属腐蚀的几类微生物,评述了微生物腐蚀研究中涉及的微生物的培养,测量方法以及表面分析手段;简介了不锈钢,铜和铜合金,镍合金的微生物腐蚀的特征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生物腐蚀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将灰色系统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合,建立灰色组合模型。引入Box-Jenkins模型,对随机性成分建模。应用灰色组合模型预测管道腐蚀速率的变化趋势,通过实例分析,检验了该模型的预测效果,并与其它几种方法比较,得出其精度非常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油田集输管道安全运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油田集输管道运行期间出现内腐蚀或者其他危险问题,容易引发一系列跑油、冒油以及漏油等问题。近些年来,为加强对油田集输管道内腐蚀问题的控制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主动采取科学合理的防腐技术,切实增强油田集输管道防腐性能。对此,本文主要对油田集输管道内腐蚀问题以及内防腐技术应用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0.
石油运输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我们一般都是采用集输管道进行运输,但管道大部分都埋于地下,地下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很容易造成管道腐蚀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技术防止管道内腐蚀,这样才能有效缓解集输管道的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