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李琳  陈泳 《住宅科技》2021,(2):21-26
文章从"空间正义"视角出发,首先,对西方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正义与民主理论进行梳理,剖析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追求"空间正义"这一目标的实质内涵,认为对合理的公众参与运作模式和正义性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方法的探求是目前城市更新实践应关注的重点;其次,通过对德日两国实际案例项目的介绍,剖析其公众参与模式的异同,并对空间重构的方法进行探...  相似文献   

2.
以"空间正义"为视角,对当前河流治理中的不正义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其原因,并从治水理念、治理途径、管控机制以及水景观四个方面对河流治理中如何实现空间正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念与组成部分。而参与群体的界定模糊和权限的分配不当则是引起当前规划公众参与失序的重要原因。文章尝试从公众参与制度构建的角度,引入话语权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基于话语权的公众参与制度;划定包含三大类五种要素不同等级的话语权空间,建立基于GIS空间定量分析的区划方法,确定不同公众参与人群所处的空间范围和类别;制定话语权分配落实机制,明确处于不同话语权空间内相应人群的话语权。构建这一基于话语权的公众参与制度,以实现有序的公众参与,从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参与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城市绿地空间正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学引文索引(SCI)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为依据,借助Cite Space等科学计量工具,重点分析了2007—2017年10年中空间正义研究领域对"城市绿地"关注程度的变化,以及城市绿地空间正义研究兴起的脉络与研究进展。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国际学术界开始出现与城市绿地有关的空间正义研究且热度逐年上升,其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的空间分配正义研究、城市绿地供给过程中的程序正义研究、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绿地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以及缓解城市绿地非正义现象的相关策略研究等。中国对城市绿地空间正义的研究刚刚兴起,未来有可能与生态绅士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多目标利用、公众参与、大数据分析和社区规划等研究相关联。  相似文献   

5.
私有公共空间作为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存量、提升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的策略已日渐普遍。然而,私有公共空间被质疑是迎合了当下绅士化审美趋势的产物,是商业资本用以实现社会控制的排他性空间,引发了业界对空间不公的讨论。本研究通过梳理空间正义的相关理论,以香港商业公共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私有公共空间中空间正义的表达。从活动多样性、安全性与管理、邻近与可步行性、公共性和公众参与五个方面剖析其中公私权力的界限,理解私人所有权与空间正义间的冲突性生产关系和微妙的阈限性。挖掘私有公共空间在空间正义语境下作为缓解城市不公的中介效益,有助于实现公共空间的优化配置,缓解社会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深度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推进,城中村治理成为城市空间治理面临的关键难题。根据巴西贝洛奥里藏特城市发展办公室的相关贫民窟数据和文献资料,可将其贫民窟治理历程大致分为联邦政府强硬治理、公众重夺民主权、公众深度参与城市更新和规划实施效用减退四个阶段。贝洛奥里藏特市在多年探索过程中发展出协作式规划的治理模式,力图将社会正义和环境公平纳入协作规划目标。虽然巴西贫民窟由于历史久远和社会结构负载等原因一时无法得到有效治理,但贝洛奥里藏特市案例体现了地方政府对规划政策与公众参与结合的贫民窟治理路径的积极探索,其处理各利益主体复杂关系的协作式规划模式可为我国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空间正义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街头卖艺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探讨了街头艺人的内涵及研究意义,从"作为城市问题"和"作为城市景观"两条线索的逻辑困境展开,并以空间正义的视角进行思辨。通过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市街头艺人的类型构成、行为活动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认为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应当重视街头艺人的生存发展和卖艺行为的规范化问题,并从空间规划、城市管理以及艺人自身角度等方面分别提出了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8.
边界空间分隔与联系的辨证矛盾性决定着其在空间层次构成、主体利益需求及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复杂与多元。在城市更新语境下,对街区边界空间内涵的理解应在空间本体的基底上实现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公共性元素的耦合,避免资本介入对城市公共空间生产过程的绝对控制与非正义侵害。因此,文章基于空间正义理论,结合当下代表性空间更新案例,试图对空间正义予以多义性解读,从功能并置、空间协同与运维共享三个层面建构相应的分级设计策略图谱,在物化内容—图化语言—转化动力的空间正义表达谱系下实现边界空间的正义化建构。  相似文献   

9.
当前"差异加剧"的城市化语境下,空间正义日益成为城市规划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但理论世界与规划实践对这一概念的诠释存在分歧。本文认为,分歧的本质在于现有空间正义理论研究中的"集体潜意识"对现实世界中空间正义复杂性的判断较为片面,亟须探求实践性空间正义理论,以更好地引导面向空间正义的规划实践。在回顾正义及空间正义理论哲学演进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空间正义理论的三个共性要素,即情境、福利层次和系统,并从中剥离出"基本福利"概念作为实践性空间正义的核心。本文提出实现空间正义的规划应当是基本福利的空间再分配,包括对基本福利的确认、再分配和对机制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交通行业与民生息息相关,长期处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下.该文通过梳理"上海交通"政务微信两年来阅读量排名前200位的文章,找出公众对上海交通的热点取向.针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利用政务新媒体的首发话语权和亲历者话语权,在把握政府自身有舆论阵地的基础上,建立良性的社会沟通机制,对公众诉求进行舆论引导,将政策法规以精准的方式送达,有效规避负面舆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空间正义是城乡规划的价值观,在规划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坚持空间正义这一目标,避免出现空间不正义现象。空间正义在城乡规划领域的3种表现形式为过程正义、规划正义、结果正义,本文以上海市老旧住区更新为例,阐述这3种表现形式,并阐述坚持空间正义对于城乡规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王勇  李广斌 《规划师》2010,26(2):50-55
程序正义立足于工具理性,又超越工具理性,其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城乡规划公共利益本质是一个程序问题,程序正义是城乡规划公共利益"突围"的主要方向,公众参与是城乡规划程序正义的本质要求,不断完善规划公众参与的程序是推动我国城乡规划转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趋近正义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社会正义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观.在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城市绿色空间的潜在复合价值日益凸显,引发相关利益各方的激烈争夺,在不同人群、地域之间出现了诸多分配不公平问题.基于绿色空间正义原则和分配标准分析,认为应在各方之间公平分配享有的权益和维护的责任,并通过对规划过程中的技术、识别、程序、补偿与执行环节的"非正义"部分进行完善修正,期待推动绿色空间规划建设趋近正义.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强烈的外部扰动,正在加剧突显社会内部的"不平衡"与"不正义",因此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实现美化城市环境、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等目标,还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与多元利益等社会诉求。从空间正义维度出发,借助多尺度、多途径分析方法研究北京老城街巷的热适应性景观设计策略。首先,在城市尺度上通过定量分析识别出北京中心城区的高温脆弱性空间,结果表明脆弱性最高的片区是老城的大栅栏和椿树地区;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寻找大栅栏地区开放空间的类型组成及景观设计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北京老城胡同空间的景观设计正义需求及其对策,为面向"空间正义"与"气候适宜性"的胡同空间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和途径参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界关于流动摊商正负效益的激烈争论,提出流动摊商是不同人群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争夺与博弈,只有紧密围绕其空间属性展开研究,才能为相关城市治理提供切实依据.文章选取南京市主城区早间流动摊商进行全样本调查研究,总结出流动摊商"边缘和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正规商业和街道空间共栖"的空间组织特征,建议通过"公众需求导...  相似文献   

16.
肖雨  连华 《建筑与文化》2024,(4):192-19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进入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适当减量的规划新时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老旧居住区,它们面临着设施老化、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文章基于空间正义理论视角,分析空间正义理论的内涵,以及在城市规划的新时期实现空间正义对于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重要意义,提出更新过程中存在权力参与更新方式不正义、市民权利表达不正义、更新结果不正义的现象,并从政策正义、过程正义、结果正义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老旧住区更新机制的若干策略,以期为老旧住区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与人们日常活动息息相关,本应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地方,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水平很低,难以应对减量提质的新时期城市发展诉求。本文试图引入城市治理理念,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协作的治理模式来充分表达和协调人们的多元诉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以"掌舵人"的身份,依托精细化、智能化的手段,注入多元文化要素,调和市场和社会力量,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内涵,为城市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从公共空间的理论定义与现实作用出发,对美国纽约“私人拥有的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回顾;着重分析了区划制度与城市管理政策对公共空间形态及其公共性的影响,批判性地探讨了政府规划理念与私人资本在城市公共空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对城市公共空间实施严格精密的规划控制、加强空间建后监管、保证公众在此过程中的知情权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崔翀  古海波  严丽平 《城市规划》2015,39(6):105-112
空间精细治理将空间作为客体、将精细作为目标、将治理作为手段,是城市规划转化为公共政策的重要方向。空间精细化治理背景下,需要改变传统详细规划事无巨细和绝对刚性的思维,明确"规划事权"和"可为空间"的边界,坚守既有法定规划的公共利益底线,并通过开放型的规划过程和协同型的实施组织,寻求多方主体的广泛认同,增加规划实施组织的可操作性。以深圳安托山地区环境提升规划实践为例,探讨规划组织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遭遇的困境,以期为空间精细化治理背景下微观层面的规划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娜 《城乡规划》2021,(1):82-89
乡村空间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终端,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本文从空间治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乡村空间的治理转型,同时结合乡村空间的"三重模型",构建物质空间规划与社会治理"互嵌"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提出蓝图导向式的物质空间治理、干预式的空间生产过程治理、反馈式的社会再生产治理三层实践机制;此外,在县域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