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浓度乳化酸体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性,筛选出了适合于酸压作业的乳化酸外相介质、乳化剂,确定了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缓速效果的酸液配方,形成了相应的乳化酸酸压工艺技术,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改造中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深井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工艺技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影响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效果因素,并对塔河油田深井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种适合于塔河油田深井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改造的工作液体系即:胶凝酸、乳化酸、活性酸及其配套酸压工艺技术,并对四种深度酸压工艺及其特点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乳化酸酸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岩盐储层油井酸化中现出的酸岩反应速度快,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短等问题,开发研制乳化酸酸化工艺,该酸液具有缓蚀,缓速,抗水敏等特点;另外该酸遇水增粘,遇油降粘,具有一定选择性,适有于油井深部酸化。本文阐述了乳化酸特点和反应机理,并根据塔河油田的具体实际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温乳化酸体系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4.
乳化酸是一种适用于低渗透储层的酸化液,具有降低酸岩反应速率,深部酸化的优点。针对台兴油田敏感性油藏,分析其地层和岩芯特征,研制出了适合低渗、低能油井的乳化酸配方,并通过室内试验对该配方的配伍性、破乳性能、热稳定性、粘度、防膨性、腐蚀率和缓蚀速率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各种添加剂和土酸无分层或沉淀;破乳率在4 h基本达到85%以上;配制的乳化酸在80℃下2 h稳定性良好;乳化酸对粘土的膨胀率小于土酸对粘土的膨胀率;缓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酸化压裂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改造的有效手段,压后监测评价技术可准确了解储层参数、裂缝参数以及施工液体的摩阻、滤失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可以评价储层改造工艺的效果,指导设计进一步优化,提高改造工艺的针对性。本文通过压力拟合、井底压力与温度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测井资料处理,井筒监测等监测方法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塔河油田的监测评价技术,并指明了超深井碳酸盐岩储层改造人工裂缝评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酸压管柱是酸压作业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深井酸压过程中,管串长,摩阻大,泵压高,温差大,压力高,施工时间长,管柱受力情况恶劣,变形严重,如在管柱结构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因此因素,可能会造成封隔器密封失效,导致酸压失败。本文通过对两口酸压井管柱的力学分析及强度校核,对酸压管柱结构提出优化方案,对酸压管柱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低渗、水敏、高温油层常规酸化不见效果,即使见效,酸化处理半径较短。不能深部酸化油层,而且有效期短,增产倍数极低。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一些现场施工成功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乳化酸的优越性能,并建议在强水敏油层尤其是高温油层使用乳化酸进行酸化。  相似文献   

8.
固体酸性能评价及与碳酸盐岩反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温深井储层酸压改造如何造成足够长的动态裂缝,如何有效延缓高温条件下酸岩反应速度,使得活性酸尽可能深入地层深部,实现深度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的难点之一。固体酸是一种新型酸化材料,正常状态下呈非活性,激活后可分解出具有强氧化性的HNO3。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固体酸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尚存在的问题,对固体酸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对固体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定的置放技术,固体酸可有效延缓与碳酸盐岩的反应,具有与盐酸相同的溶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深井地层温度高、应力高、施工压力高等导致的压裂改造困难等问题,选用先进射孔弹复射孔,优化压裂管柱组合降低摩阻,优化液体配方适应储层及精选支撑剂组合匹配裂缝系统,前置酸降低破裂压力,多级粉陶段塞打磨降低近井裂缝弯曲摩阻,提高压裂设备等级等措施,加大了深井的改造强度,提高了泄油面积,取得了一定压裂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砂岩油藏酸化增产技术在全国油田开发的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多数油田增产幅度小。火烧山油田从开发初期就进行了酸化增产实验,酸化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油田,分析要有:火烧山油田储层以钙质胶结为主,泥质含量低有利于酸化作业;储层发育隐裂缝沟通了远井地带,只要近井地带渗透率增加便可以增加供液能力;被方解石充填的充填缝被溶解后可达到后期造缝目的,渗透率呈数量级提高;储层堵水污染后,近井地带用氧化酸处理后可增加供液能力又可以启动新层;乳化酸和缓速酸体系的应用增加了酸化处理半径,多方面原因使火烧山油田酸化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借助(I)文中所建立的碳酸盐岩基质酸化水平井表皮因子综合模型,考察了来自酸液,油藏以及酸化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因素对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基质酸化效果的相对影响,经实例分析发现,当酸蚀孔洞径向等效半径小于或等于储层伤害径向半径时,影响其酸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酸液浓度,酸液排量,酸液用量,酸蚀孔洞分形维数,地层孔隙度,地层渗透率非均质变量,最大椭圆污染带水平轴长以及未污染与污染带渗透率比值,而当酸蚀孔洞径向等  相似文献   

12.
新型高温酸化缓蚀剂HS-6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温胶凝酸、高浓度乳化酸及表面活性酸中采用常规缓蚀剂与胶凝剂、乳化剂、活性剂的配伍性不好,严重影响酸液的稳定性,而且缓蚀效果明显降低。开发研制出的新型酸化缓蚀剂HS-6为醛、酮、胺缩合物,配以高效增效剂,在28%HCL中具有很好的缓蚀率达98%,与其它添加剂配伍性好。已在塔河油田应用52井次。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深井曝气的气液两相流动工艺,讨论了深井流体中气体含量的变化规律,导出深井园形管、环形管中气液两相流的摩阻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Maillard反应制备大豆蛋白-葡聚糖共价复合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大豆酸沉蛋白和葡聚糖共价键合制备反应及其产物乳化性能的变化.在干热条件下,两种大分子通过Maillard反应进行共价键合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了大分子复合物的存在.结果表明:产物具有比大豆酸沉蛋白更高的对油/水乳状液的乳化能力,复合物在pH3.0和pH10.0时均能保持较好的乳化活性,并且在高温、高盐条件下乳化活性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5.
西南石油学院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技术以碳酸盐岩、低阻油层、复杂岩性测井综合解释技术为特色,在裂缝性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低孔低渗油藏测井评价技术、油气藏储层物性参数精细解释技术、油藏整体描述技术、油气井工程测井整体评价技术、油气井生产动态测井评价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测井评价技术,自国家“八五”以来在测井方法理论研究、油田测井技术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酸压井气举阀气举排液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部分油井酸压后不能通过自身能量排液、投产,前期主要采取抽汲排液的方式返排残酸,但作业时间长,效率低,还会对储层造成二次污染,影响了油井的酸压效果评价。为此,引进了吐哈钻采院的气举阀气举排液技术,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酸压返排效率,缩短了返排周期,达到了快速返排的目的。本文对气举排液技术的技术原理、工艺设计、动态检测和技术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对气举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针对不同油井特点、气举技术及技术应用效果等相互关系,开展了连续气举技术、稠油井气举技术和地层供液不足井气举技术的实施效果研究,对气举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超深、低渗、高温、高压、含硫、储层厚度薄的井受目前测试管柱、封隔器、套管强度等制约,储层改造排量受限、施工摩阻高、闭合应力高、储层非均质性强、大规模充分改造难度大.直井即使压开后,由于上覆岩层压力作用,地层裂缝闭合,残酸无法排除,易导致酸堵.采取大斜度井、水平井开发模式能够有效增加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剪切试验和拉拔试验对不同黏层材料配方、不同洒布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环氧乳化沥青黏层的抗剪性能和抗拔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配方、洒布量和温度对黏层的粘结力、内摩阻角和抗拔强度的影响,通过与SBS改性沥青、海川高黏沥青和环氧树脂沥青的性能对比试验对环氧乳化沥青黏层的粘结性能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抗剪强度随正应力的增大近似呈线性增大,符合库伦-莫尔理论;粘结力、内摩阻角和抗拔强度均随洒布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粘结力和抗拔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大幅度降低;20℃、40℃及60℃条件下抗剪强度、粘结力最大值对应的洒布量分别为0.6、0.8、0.8kg/m~2;环氧乳化沥青的最佳配方及最佳洒布量分别为环氧树脂∶固化剂∶乳化沥青=16∶4∶80及0.8kg/m~2;与其他3种黏层材料相比,环氧乳化沥青的粘结性能较优异.  相似文献   

19.
氢卤酸的酸性强弱规律既不满足同族非金属最高价含氧酸酸性递变规律,又不满足同族非金属活泼性变化规律。用宏观的热力学方法和微观的结构分析法全面分析氢卤酸酸性的客观递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用大量循回磷酸分解低品位磷矿,分离不溶物质后再加硫酸沉淀出石膏以制取磷酸的流程,研究了金河磷矿在过量磷酸中的溶解动力学。根据所得动力学曲线的自阻化特征,选用了包含自阻化因素的德罗兹多夫方程来描述酸解动力学。结果表明此模型与实验结果能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