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龙门山系属于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构造活动形成的关系。川西断陷区属龙门山系的前阱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与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的复合型含油气区。超晚期(N-Q)断褶构造的发育程度控制了龙门山系山前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型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形成的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强烈的超晚期断褶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昭化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带;而天井山古隆起西南倾伏端的绵阳-江油-安县地区,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深断裂交叉复合区,是寻找中、浅层次生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应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的思维,通过构造格架与地层格架的关联分析,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样式与过程、控制要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沉降史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古近纪可划分为4个次级构造幕。凹陷内断裂发育,同沉积断裂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对凹陷内结构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控凹断裂直接控制了局部构造带的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沉积展布特征。高柳断层是南堡凹陷内最为重要的二级断裂,其活动始于Es1沉积时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活动最为强烈。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高柳断层将凹陷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尤其在Ed3沉积期其强烈的翘倾作用使高柳地区成为一个孤立的湖盆,直接影响到了高柳地区的沉积充填。根据东营组沉积时期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划分出4种断裂坡折带:断崖型、断坡型、同向断阶型和反向断阶型,为研究南堡凹陷东营组同沉积断裂对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构造解析、盆-山耦合、地震剖面解释等认为,柴北缘西段隆起带与凹陷带分别受控于早、中侏罗世断陷,其中鄂博梁、冷湖构造带发育于早侏罗世"南断北超"的次级箕状断陷上.早侏罗世地层在背斜核部厚度的增大及基底由"凹"转"隆"的原因,是缘于箕状断陷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旋转变缓,而在晚侏罗世-白垩纪发生构造反转的结果.鄂博梁构造带与冷湖构造带属于"凹"上"隆";而昆特依凹陷带与赛什腾凹陷带发育于中侏罗世"北断南超"的次级断陷上,其凹陷是缘于中侏罗世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在后期的构造挤压体制下不能发生构造反转,因此,昆特依、赛什腾凹陷带属于"凹"上"凹".在挤压构造体制下,叠合盆地内是发育隆起带抑或是凹陷带,关键在于早期断陷盆地陡坡带高角度正断层能否发生构造反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四川盆地南缘赤水地区断层相关褶皱特征,利用地震剖面结合钻井资料以及平衡剖面方法分析了赤水地区构造及其演化。赤水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主要受中上寒武统膏盐岩滑脱层控制,形成滑脱层上下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滑脱层之上构造形成晚且变形强,滑脱层之下的地层构造稳定变形弱,形成断滑和断展的复合构造。赤水地区的变形受东、南两个方向区域构造应力叠加作用,二者无明显的先后。滑脱层之上构造圈闭形成晚,为该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有利的圈闭条件;滑脱层之下构造具有持续性,为以下寒武统烃源的震旦系灯影组古气藏的持续保藏提供了条件;向斜区构造较缓,仅发育大断层,次级断层不发育,为页岩气的保藏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选择巴楚地区典型的地震剖面,对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中期Ⅲ幕以及海西早期形成的T18,T47,T07,T06不整合面进行研究.根据不整合面与之上、之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将不整合分为整一/整一型、整一/削截型、超覆/整一型以及超覆/削截型4类.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不整合面类型以及分布范围的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测井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早古生代古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巴楚地区在早古生代具有明显的差异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巴楚地区在寒武纪呈坳陷形态,地层均匀展布,无明显的差异隆升特征;中奥陶世,巴楚地区整体均匀隆升,造成巴楚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及恰尔巴克组的缺失;从晚奥陶世开始巴楚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隆升特征,呈现出西南高、北东低并向北东倾的斜坡形态;志留纪-早中泥盆世,巴楚地区东南部成为整个地区的构造高部位,进而表现为南东高北西低、北西倾的斜坡形态.  相似文献   

7.
变质核杂岩体是区域性伸展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安徽怀宁即是这种构造在大陆板块内部发育并得到保存的典型地区。通过区域大比例尺构造解析认为:怀宁古变质核杂岩体自下而上由变质核、基底剥离断层、褶叠层及盖层4个部分组成。其经历了2次伸展体制及2次收缩体制的构造叠加,形成了一个多期复合变形变质的古变质核杂岩体。  相似文献   

8.
根据最新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建立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断裂带断裂发育模式,并对断裂活动时代和构造演化过程展开分析。玛扎塔格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层构造特征,同时又具有分段差异性:深层铲式逆冲断裂主要发育在断裂带中、西段,走滑-逆冲断裂沿断裂走向自西向东转换为走滑-逆冲断裂;浅层铲式逆冲断裂各构造段均有发育。断裂带主要经历了4个构造变形阶段:晚奥陶世—泥盆纪铲式逆冲断裂、二叠纪末—三叠纪继承活动性铲式逆冲断裂、古近纪末逆冲-走滑断裂(或走滑-逆冲断裂)、上新世末—全新世浅层铲式逆冲断裂。玛扎塔格断裂带在晚奥陶世—泥盆纪和二叠纪末—三叠纪向下滑脱于中寒武统,对烃源岩和储层的沟通作用有限,且对古油气藏具有破坏作用;古近纪末期演化为巴楚隆起的南侧边界断裂,成为天然气运移的有利通道,断裂带中、西段形成较好的断垒构造圈闭,与喜马拉雅期主成藏期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木里煤田构造特征、沉积充填序列来探讨研究区侏罗纪以来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两组断裂——北西西向—北西向逆冲断断裂和北东—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北西西向—北西向断裂相对发育,定型于晚燕山期;北东—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定型较晚,属喜马拉雅期的产物。褶皱形态以线状褶皱和等厚褶皱为主,属喜马拉雅期的产物。断裂-褶皱构成了单向冲断型复式向斜、单向冲断型复式背斜、对冲型复式向斜;(2)木里煤田侏罗系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曲流河相、湖泊相;(3)木里煤田经历了断陷沉积期(侏罗纪)、隆升剥蚀期(白垩纪-渐新世)、广盆沉积期(中新世)、褶皱冲断期。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瑶山地区金矿的成矿构造类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流体型成矿构造,另一类为构造型成矿构造。其中:流体型成矿构造有流体脉型、流体角砾岩型及流体细脉型;构造型成矿构造有构造蚀变岩型、构造脉型。构造解析后认为:桃花金矿床的控矿构造(指控制成矿构造的构造)为伸展型脆-韧性剪切带,早期成矿构造类型主要为流体脉型,晚期为构造蚀变岩型;古袍志隆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逆-平型脆-韧性剪切带,早期成矿构造类型为流体细脉型、流体脉型,晚期为构造蚀变岩型;古袍湾岛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发育于顺层侵位花岗斑岩中的脆性破裂带,早期成矿构造类型为流体细脉型,属雏形成矿构造(控制特富金矿包),晚期为构造蚀变岩型;龙水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走滑型脆-韧性剪切带,其成矿构造类型为流体脉型;六岑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与隐伏酸性岩体侵位有关的节理-断裂型脆性破裂构造,其成矿构造类型为构造脉型及构造蚀变岩型。基于对该区金矿床成矿构造类型的划分及控矿构造类型的研究,本文对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金矿床(点)的成矿前景作出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大地电磁在北天山冲断带阿什里地区的地质勘探成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天山前缘推覆断褶带构造非常复杂,目前还是地震勘探的空白区,但油气勘探前景非常有利,应用大地电磁测深(MT)法进行勘探,采用多种手段建立测区的电性层层序关系,根据采集的MT资料结合工区已有的重力、磁法、地震及钻井资料,对工区进行了综合地质解释,基本搞清楚了区内基底埋深、地层起伏、断裂展布规律及构造格架,为选区、评价、布署地震勘探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北段矿山梁-天井山地区栖霞组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龙门山北段矿山梁-天井山地区钻井资料以及实验室数据.研究柄霞组储层特征.认为栖霞组储层主要发育存栖二段,岩性以中-粗品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晶间孔、晶间溶孔、溶洞为主。这些储层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最有利于储层形成的沉积相带为台地边缘的浅水高能型生物滩:最有利于储层形成的成岩作用是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埋藏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综合地球化学、野外剖面和钻测井等资料,运用岩石学和地层对比、盆地模拟等方法,剖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了这种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勘探建议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沉积和构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盆山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沉降与隆升的对应、物源与沉积的对应以及构造多幕性和沉积旋回性的对应等特征上;沉积耦合关系控制着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及热演化程度,并影响着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而构造耦合关系则对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断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所需圈闭具有决定性作用;盆山耦合呈多期性,具有沉积、沉降中心以及沉积相展布不断迁移和多期叠加的特征;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深、中、浅层的三维立体幕式演化成藏模式。有利区带预测表明:梓潼坳陷南端是深盆气的有利聚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发育的盆地中、南段;深层气则多分布于盆地北部及中部地层尖灭带。  相似文献   

14.
志留系砂岩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之一。也是阿北-顺北区块有望获得油气突破的重要勘探目的层。通过对阿北-顺北地区构造演化、烃源岩、志留系储盖组合、油气运移聚集及保存等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该区是一个在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构造斜坡,长期处于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是该区主力烃源岩;志留系红色泥岩与下砂岩段构成的储盖组合,是本区油气勘探有希望获得突破的重要组合;认为本区志留系油气勘探廊以寻找古油藏为主.古构造稳定发育区、非构造圈闭发育带、盖层发育带是油气勘探的优选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博格达山山前断褶带的地下地质构造,进一步分析二叠系芦草沟组的分布形态,开展了二维地震勘探的试验。针对山前断褶带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条件起伏大,通过大排列小道距的观测系统,获得了较好的原始资料,为山前断褶带的地震采集提供了实践经验,为山前断褶带的地下构造认识提供了可靠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6.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藏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和断层遮挡5种类型,分布在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且具有油气同层,气在上油在下的特征.油源对比表明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一段源岩;油气成藏主要有2个时期,第1期为嫩江组沉积末期,第2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老第三纪沉积初期.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认为该区存在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3种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表明: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是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位于油气运移方向上的各种类型的圈闭应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贺西地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贺西地区板块发展演化入手,剖析了该区侏罗系的油气地质背景,指出印支末期该区形成的3个规模较大的沉降带具有形成油气田的地质条件。该区侏罗系烃源岩厚度较大,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与封盖条件,侏罗系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最后预测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价盖层封盖油气能力,在研究盖层封盖油气作用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盖层空间分布连续性和封闭能力有效性概念及加权平均法,建立考虑盖层空间分布连续性和盖层封闭能力有效性的盖层封盖油气能力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14个火山岩气藏盖层封盖天然气能力的综合定量评价中.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14个火山岩气藏中除4个气藏盖层封盖天然气能力为中等外,其余10个气藏盖层封盖天然气能力皆为较强和强,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  相似文献   

19.
中条铜矿与秦岭造山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条裂谷位于华北陆(板)块南缘的北部,中条群处在活动大陆边缘海域的沉积环境,应包括在秦岭-大别活动带内.从中条裂谷的地质特征分析,如NNE-EW向构造格架、火成岩省、古地热状态及成矿作用等,均与秦岭造山带碰撞作用息息相关.对华北陆(板)块南缘,南、北秦岭造山带,扬子陆(板)块北缘4个构造单元的地壳和上地幔元素丰度比较,可知扬子陆(板)块以富含Cu为特征.由于古元古代以前,扬子陆(板)块已俯冲到华北陆(板)块之下,同时古热幔柱脉动式活动频繁,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矿质来源,在中条裂谷的深部形成含铜(金)的成矿物质场,又有基性和酸性岩浆的喷发和侵入,以及具中低温、压的古地热构造环境,为创建释放热流场和成矿动力场奠定了控矿基础.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北段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序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造山带和米仓山造山带是中国大陆颇有影响力的造山带。阳平关地区位于前两者之间,阳平关断层的形成以及后期的构造变形均受这二者的明显控制和影响。通过对阳平关断层上盘、断层面以及下盘的实测研究,对阳平关地区的构造变形期次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作了探讨。认为主要区域构造应力场有六期,第一期为NE-SW向挤压,第二期为NW-SE向挤压,第三期为S-N向挤压,第四期为NE-SW向挤压,第五期为NW-SE向挤压,第六期NE-SW向拉伸。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从印支晚期一直持续到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