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隈研吾(KengoKuma)日本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85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都市设计学科客座研究员。1987年设立空间研究所。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2001年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教授。近年主要作品有:那须石头博物馆、River/Fil  相似文献   

2.
3.
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其建筑风格融合古典与现代为一体。他的著作《负建筑》,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他倡导的"负建筑"理念,给建筑史上吹来了一阵新鲜之风。"负建筑"其实就是指有用的建筑,要真正体现出建筑的功用,回归建筑的功能性,摒弃那些浮夸没有实质作用的建筑风格,真正回归建筑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4.
熊倬锐 《中外建筑》2014,(11):64-65
隈研吾作为日本战后第四代建筑师,他的设计在当代建筑中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力。本文试图从隈研吾的时代背景、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他对材料语言的理解着手去展开对隈研吾"消解建筑"的研究,通过对隈研吾的几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的解读中去探寻隈研吾的"消解建筑"思想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5.
负建筑     
朱锷 《中州建设》2009,(14):80-80
这位日本设计师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的旁边建起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也实践了他的“负建筑”理念。那么,什么是“负建筑”呢?翻开这本书,隈研吾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他的答案,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建筑师对自身使命的叩问和思索。  相似文献   

6.
周媛 《中华民居》2013,(12):94-97
隈研吾分享的,是自己的当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隙间”是最常见的一个词语。外行如我,虽不敢妄自解析隈研吾的符号,但从“热闹”中,也能感知到其中的力量。不妨,放下这篇拙文,抬头看下四周的建筑。若你正处在写字楼聚集区,想必那紧促感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7.
李思颖  温雷刚 《世界建筑》2020,(7):96-100+124
文章跨学科地参照语言学系统分析隈研吾建筑形式生成方法,引入"转译"的理论和方法,梳理隈研吾所处语境,从解码与编码两个阶段,原型提取、形态模拟、逻辑同构、意境重构4个方面阐释隈研吾建筑形式转译方法,结合一系列案例解析,指出转译是丰富建筑形式语言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师,隈研吾的设计实践体现了其对于环境与建筑相互融合的新思考.他运用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采用创造建筑"间隙"、将建筑素材粒子化等设计手法,达到了将建筑消隐于环境的设计目的,形成了灵透、质朴的建筑风格.探讨了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与工作方法,并以他近期的作品为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郭华艳 《现代装饰》2010,(2):104-109
“Cha Cha moon”是位于伦敦皇后大道Whiteleys购物中心内的一家面馆。这是隈研吾2009年在伦敦新完成的项目。设计师旨在用竹子的造型在面馆内营造一个空旷无边的“洞穴感”。  相似文献   

10.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对建筑消隐有着独特的理解,对具有消隐特质的开放型空间的创造以及对材料的粒子化建构等有着独特的阐释。该文旨在通过结合隈研吾的相关作品,从建筑消隐的缘由、媒介以及手法等三个角度来分析解读其著名的建筑观——“材料让建筑消隐”。提出隈研吾建筑作品的主题是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建筑的视觉表现,建筑通过消隐弱化自身以彰显自然。  相似文献   

11.
“弱建筑”是对抗现代主义建筑一家独大的产物,它强调现象本身而非现象之间的先验关系,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充斥其中。本文以信息时代与瓦蒂莫的“弱思想”为背景,从功能与关系两方面分析“强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在信息时代中的违和感及“弱建筑”产生的原因,继而以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隈研吾为例来阐述“弱建筑”的诞生及其典型的特征,并分析“弱建筑”在当代的必要性以及对未来建筑发展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25日.由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主办.方兴地产(中国)有限公司承办,意大利建筑杂志《area》中文版《域)杂志协办的“国际建筑大师对话梅溪湖”活动在湖南长沙喜来登大洒店举行.  相似文献   

13.
张慧 《城市建筑》2022,(14):128-130+151
隈研吾都市建筑事务所对1958年建成的大阪剧院进行保护改造,并在剧院上方设计了全新的皇家经典酒店。剧院是由著名日本建筑师村野藤吾设计的。隈研吾利用预制混凝土和铝板将村野藤吾著名的唐破风山墙造型进行了重现,由此开启两代日本建筑师的设计对话。本文试图通过对“新”边缘派的定义,以及与“老”边缘派的对比,初步解读项目中所蕴含的创作理念与内涵,希望能理解二者的文化背景并窥探其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4.
建筑品牌是西方现代建筑崛起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意识到它带来的弊端,但是似乎也正身陷其中.当人们对建筑进行评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建筑品牌的影响,这就需要理性看待建筑设计与建筑理论这种既有联系又相互割裂的矛盾关系.文章认为隈研吾本人的理论与其建筑材料的使用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建筑作品上海虹桥展汇(Portmix Shanghai)上有所体现.而产生矛盾的原因是资本力量对建筑品牌的狂热追求,这种追求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以及建筑形式的复制与单一,并使人逐渐忽略建筑理论中的精妙内涵.  相似文献   

15.
据悉,2006年3月24日,SOM、HOK,NBBJ等国际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的总建筑师以及多年从事可持续性建筑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将齐聚北京,在“可持续性设计国际论坛”上为全国开发商和建筑师就高端和低端可持续性建筑技术的运用,可持续性建筑的设计、成本控制及维护等问题作专题演讲。  相似文献   

16.
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坐落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的一家购物休闲中心7日率先向媒体开放,并将于8日正式开门迎接顾客.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婴儿潮,90年代开始,中国渐涌建筑大潮,2008年4月中旬的采访中,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谈到寿司潮,来描述寿司在中国和欧美的受欢迎程度。而在建筑设计方面,他觉得平静和谐的建筑趋势是当今人心所向,建筑应该像寿司一样。关注身体与自然的平衡,关注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UED:您的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是透明感和失重感,这种理念是从谁那里继承的?您是桢文彦的学生,但是桢老师的建筑一直以来并未以透明感和失重感为设计理念,直到现在才呈现出某些类似于伊东丰雄和妹岛和世的建筑特征,似乎是在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隈研吾:伊东丰雄是我的同辈,但不是桢文彦的学生。他是菊竹清训的学生。我的理念是从自然环境当中找到与建筑融合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建筑设计管理》2014,(8):11-11
7月1日,“2014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在厦门举行。 论坛邀请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以及美国Arquitectionica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本纳道·霍(Bernardo Fort)作为论坛嘉宾,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绍森教授作为论坛主持人。论坛中,两位国际大师首先就自己的创作历程与代表作品阐述了各自的设计思想,随后双方以“东西方文化与建筑设计”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基于各自背景与文化认知的关于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巅峰对话。  相似文献   

20.
吕诣遐 《居业》2021,(7):29-30
隈研吾(Kengo Kuma)是日本当代建筑界的代表人物,其住宅建筑的思想不局限于建筑本身,更多地关注了建筑与人类、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许多建筑作品在当代建筑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是现代建筑界中的住宅设计大师.在人们对住宅环境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研究隈研吾的建筑形式对于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