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研究颗粒粒度分布的堆积效率在难制浆煤种制备水煤浆过程中的作用,试验选用内蒙古宝日希勒褐煤和气流干燥管工艺提质过的褐煤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欧美克激光粒度测试仪进行煤样的粒度分析,应用相关的软件,计算出两种煤样在不同配比下的堆积效率,研究了粒度分布对两种水煤浆浓度、粘度、流变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质褐煤煤样达到了较好的粒度分布,堆积效率提高6.74个百分点,水煤浆的浓度相应提高6.6个百分点,达到60.83%,满足了工业要求。因此,合理的粒度分布能明显改变提质褐煤水煤浆的流变性,有效提高提质褐煤水煤浆的浓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云南、呼伦贝尔2种褐煤多因素条件下的改性实验,得出了褐煤改性的最佳条件:原煤粒度小于1mm、加热温度250℃、加热停留时间1.5h。改性后的褐煤水分降低50%以上,其成浆性浓度比改性前提高4个百分点,流动性、稳定性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针对提质后褐煤由于松散、易碎,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大量的能源损耗问题,对影响提质后褐煤成型的主要条件,即成型水分和煤料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自行研制的液压单缸褐煤成型装置分别进行了成型时的水分含量及颗粒级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成型水分和煤料颗粒级配更有助于提质后褐煤成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提质后褐煤的低成本成型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褐煤提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供应的格局难以改变,褐煤储量大,但褐煤存在水分高、热值低、长距离输送经济性差等缺点,在利用之前有必要进行提质处理,介绍了几种褐煤提质工艺,并分析了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5.
褐煤是我国东北地区未来可利用的主要能源,但褐煤水分高,易风化自燃,发热量低,直接利用效率低,不利于长途运输,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必须对其加工提质。本文介绍了我国蒙东地区褐煤资源状况,分析了国内外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我国褐煤提质加工的总体发展方向与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用一个3 L的高压反应釜,在不同压力下对来自内蒙古的白音华褐煤进行了一系列水热解实验,温度为320℃和350℃,压力在11~17 MPa。并对水热解前后煤样性质进行了分析,分别利用压汞仪和BET分析了原煤和处理后褐煤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分析了不同水热解过程条件对处理后煤样(提质煤)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水热解处理后,产物固体的比表面积、内水和氧含量较原煤有明显降低,孔隙率无明显变化。但是,随着压力的升高,产物固体的上述性质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褐煤提质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煤提质改性是褐煤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前提。对3个褐煤煤样进行提质改性的基础性研究表明,褐煤煤样着火温度较低,干燥脱水时应注意干燥温度和干燥介质;褐煤样的焦油产率较低,可以考虑不回收焦油的轻度热解干馏工艺。随着干馏温度的提高,半焦产率下降的幅度较为明显;在实际工艺参数确定时,要注意严格控制温度。  相似文献   

8.
浅析褐煤提质技术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煤脱水提质可有效提高褐煤的质量及扩大褐煤用途.针对国内外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褐煤提质工艺,并对国内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白音华提质褐煤煤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有粘结剂冷压成型方法研究了成型工艺因素与褐煤型煤强度的关系,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粘结剂成型机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1#提质褐煤煤粉与2#提质褐煤煤粉的配比为3∶2,水分为20%,成型压力为25 MPa时,所得型煤抗压强度可达10.45 k N/个,落下强度为91.34%。在成型过程中,提质褐煤煤粉与添加剂中的—OH和—COOH缔合的羟键和化学键,使煤粒与粘结剂的作用力更大;同时,在成型压力作用下,煤粒之间的机械啮合力增大,型煤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0.
褐煤的脱水提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内蒙额吉褐煤,采用热压脱水方法,考察了温度、压力、保压时间对褐煤脱水提质的影响,以及工艺过程对硫分的脱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160℃、7MPa和保压时间30s的条件下,褐煤水分可降至12.5%以下,水分脱除率达60%以上;在实验条件下,全硫脱除率达45%以上。  相似文献   

11.
焦化厂工业废水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蒸馏水、去离子水、自来水和淮化集团焦化厂4种工业废水制取水煤浆的性能进行了探讨,得出水质是影响水煤浆性能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所选的工业废水可以制出性能较好的水煤浆,特别是在稳定性方面比去离子水和自来水还好  相似文献   

12.
 在回转干燥器中,以气体热载体内热式干燥工艺对褐煤进行干燥,分别利用化学分析法、FTIR法、BET法,分析了煤样中含氧官能团含量随干燥温度的变化;不同干燥煤样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变化;明确了气体热载体内热式干燥工艺对褐煤表面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样中含氧官能团含量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280℃之前主要脱除羧基,280℃之后主要脱除酚羟基;在温度低于330℃时,孔容积和比表面积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380℃时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注水对煤体的力学特性的改变规律,采用MZS-300型煤岩注水试验台进行了煤体的注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煤体的单轴抗压强度随着注水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煤体的弹性模量随着注水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均可以用线性通式进行描述。此外,还得出了注水对煤体抗剪强度有降低的影响,且从机理上得出注水煤块较干煤块抗剪强度降低的综合表达式。运用预注水方法处理硬或中硬煤层,可以达到弱化煤体的目的,为综放开采顶煤进行预注水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α-甲基丙烯酸、丙烯磺酸钠和苯乙烯磺酸钠等不同单体,制备出多种含有不同活性基团的阴离子或两性聚羧酸系水煤浆分散剂,将其应用于神府煤的制浆,考察其浆体的表观黏度、流变性及静态稳定性.结果表明:芳香族磺酸钠盐和带有聚氧乙烯侧链的大分子单体对水煤浆有很好的降黏效果,加入少量的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可使浆体的黏度有显著降低.当苯乙烯磺酸钠和聚乙二醇丙烯酸单酯物质的量比为1:1,DMC加入量为前2种单体总质量的5%时,所制备出的分散剂制浆效果最佳,当其分散剂用量为干基煤样的0.5%(质量分数)时,可使质量分数65%的浆体黏度仅为920 mPa·s.  相似文献   

15.
采用腐植酸为原料,丙烯酸为接枝共聚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腐植酸-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并检测其对水煤浆黏度、流动性、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腐植酸-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优化条件:丙烯酸与腐植酸质量比为0.35∶1.00,引发剂用量5%,反应温度75℃,保温时间2 h,腐植酸-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对陕西彬长煤水煤浆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当分散剂用量为0.12%时,水煤浆的表观黏度为956 mPa.s。  相似文献   

16.
褐煤水煤浆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煤水煤浆气化是一种高效褐煤加工技术,用途广泛,尤其在制氢、制甲醇、合成氨领域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而水煤浆浓度对气化效率及系统总成本有着显著影响,水煤浆浓度越高,气化效率越高,系统总成本大大降低,如何制得高浓度水煤浆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对蒙东白音华褐煤进行不同温度热空气干燥后,考察了不同温度脱水褐煤的复吸情况,利用低温氮吸附法测定脱水褐煤的孔结构性质变化对脱水褐煤复吸的影响,并对复吸曲线进行NFLS拟合。结果表明:随着脱水温度的升高,相同复吸条件下脱水褐煤平衡复吸水分增量增加;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脱水褐煤复吸能力增强;复吸曲线拟合符合ExpAssoc模型。  相似文献   

18.
水对煤的力学性质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煤浸水后的力学性质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原煤样的力学性质进行了对比,试验表明,煤浸水后,其强度降低,变形量增加。最后建议,在选取留设的防隔水煤柱参数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使设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为给制备煤基纳米复合材料提供参考,对利用酸脱灰、碱脱腐植酸、空气氧化3种化学预处理方法制备的神府脱灰煤样、脱灰脱腐植酸煤样和脱灰氧化煤样,采用低温液氮吸附试验对各煤样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酸脱灰、碱脱腐植酸、空气氧化处理对煤粉的孔径分布有明显影响,化学预处理后煤粉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均减小,平均孔径增大,各孔径段孔隙数量减少,其中微孔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化学预处理过程对煤样的孔隙类型影响较小,原煤样和预处理煤样均以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为主.神府煤粉经过以上3种化学方法处理后,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形维数均减小,孔隙结构特征得以改善,煤粉孔隙系统复杂程度降低,更适合作为制备煤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基体.  相似文献   

20.
《煤炭技术》2017,(2):316-318
为对扎赉诺尔褐煤进行热解提质,利用沉降炉进行实验,主要考察了热解温度、载气流量和进料速率对产物组成及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扎赉诺尔褐煤热解产物主要为半焦和气体,焦油含量较少。随热解温度升高,半焦产率逐渐降低,焦油产率先增加后减少,气体产率单调增加;经过热解,煤阶提高,但半焦的燃烧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