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煤泥深度浮选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煤泥深度浮选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首先采用常规的浮选分选出灰分较低的精煤和灰分尽可能高的尾煤,分选出的中间产物采用超细磨的方法磨至其中的煤和无机矿物充分解离,再采用絮团浮选的方法分选出其中的低灰精煤.分步释放浮选试验和中间产物的显微照片表明,中间产物以煤矸连生体为主.比较深度浮选和常规浮选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精煤灰分接近的情况下,深度浮选的精煤产率要高出46.06 %,在精煤产率接近时,深度分选的精煤灰分要低1.78 %.深度分选的结果甚至优于分步释放浮选的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超细粉碎对煤表面性质及絮团和超净煤分选的影响,选取淮南气煤(HN)和太西无烟煤(TX)2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ζ电位仪、比表面分析仪、微量热仪分析了不同超细粉碎时间后煤颗粒表面官能团、电位以及润湿性的变化,分别研究了粒度、表面电位和润湿性对絮团形成的影响,结合超净煤的分选结果,综合探讨了超细粉碎、表面性质变化、絮团形成以及超净煤分选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细粉碎改变了煤粒表面的亲水基和疏水基的比例;随着粒度的减小,太西煤的电动电位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在粒度8.30 μm时电负性最弱,润湿热出现小的峰值,搅拌过程中形成的大尺度絮团较多,在乳化柴油用量67.62 kg/t时,分选出的超净煤灰分0.68%,产率高达97.26%;而淮南煤随着粒度的减小,电负性逐渐增强,润湿热单调递减,润湿性逐渐减弱,在相同搅拌强度下,细颗粒形成的大尺度絮团减少,分选出的超净煤产率降低;分散剂的加入有效地降低了淮南气煤分选出超净煤的灰分,粒度越小,灰分减小愈明显。 相似文献
3.
使用矿粉来治理混凝土碱集料反应(AAR)危害和超细改性水泥在灌浆护壁中的应用以及超细工业废渣水泥,是中国建材最新三大热门课题,也是超细粉碎技术在建材业中获得应用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5.
使用矿粉来治理混凝土碱集料反应(AAR)危害和超细改性水泥在灌浆护壁中的应用,是中国建筑,建材业最新二大热门课题,也是超细粉碎在建筑,建材业中获得应用的最重要二个方面,由于超细粉碎技术得到应用,已将我国建筑,建材工业技术水平提高到国际水平。 相似文献
6.
现代超细粉碎及超细分级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成林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学报》1993,2(4):51-58
全面论述了目前国内外超细粉碎及分级技术概况,旨在为开发本技术的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8.
超细粉碎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超细粉碎技术及设备的现状、进展 ,指出了发展趋势。超细粉碎是物料深加工中的难题 ,也是粉体技术中的关键 ,它对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 4 0年代以来 ,超细粉碎技术已取得了显著进步。目前 ,国内外用于实际生产中的超细粉碎设备主要有高速机械冲击式磨机、气流磨、介质搅拌磨、振动磨等设备 ,并从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其典型设备。同时又指出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此领域中的新进展。最后 ,基于现存问题指出了今后超细粉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利用油团聚分选方法降低我国炼焦精煤灰分和硫分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利用焦化过程的煤焦油经乳化后作为油团聚的团聚剂来分选经过超细磨后的重选中煤,再结合调整常规重选的分选密度,可大幅度地降低精炼的灰分和硫分,精煤团粒中的焦油在焦化过程中可以回收,降低了油耗。 相似文献
10.
11.
12.
文章分析了太西洗煤厂精末煤的煤质及可选性,介绍了超低灰末煤生产的工艺流程及特点,通过采取控制入料质量、减少分选密度波动、稳定旋流器的入口压力、保持悬浮液稳定性、保证产品脱介及脱水效果等措施,取得了生产调试的成功,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15.
针对李雅庄矿洗煤厂粗煤泥回收系统产品灰分居高不下的问题,经生产检查分析,发现大量<0.125mm细煤泥污染是导致产品灰分偏高的根本原因,并通过更换浓缩分级筛网旋流器组,增大脱泥弧形筛面积,取消细煤泥循环环节等一系列强化脱泥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使粗煤泥回收系统产品灰分由原来的13%以上降至10%以下。 相似文献
16.
分析灵山洗煤厂原有煤泥水工艺流程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解决。在充分总结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使原有煤泥水系统改造为最为精巧、完善和经济的工艺流程系统,并总结出改造煤泥水系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斜沟煤矿选煤厂实际生产中出现的精煤灰分稳定率低的问题,通过生产状况分析及原煤结构分析,得出该厂入洗原煤煤质变化大,原煤质量的随机变化,是影响选煤厂精煤灰分稳定最主要的扰动源.另外入洗原煤有时夹带过多丝状物质,脱介筛筛板筛缝被堵塞造成介质循环系统不稳定,产品质量极难控制.该厂针对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方法的改进及现场改造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