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讨论了用臭氧氧化法对聚丙烯表面进行涂装性改良时,丙烯均聚物、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及无规共聚物表面以接触角表示的亲水性和涂膜剥离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聚丙烯表面对水的接触角在84°附近时,可反应型涂料的涂膜剥离强度将出现最大值。在此也证明了涂膜的剥离破坏存在着接着破坏和凝集破坏两种机理,当接触角减小到84°及84°以上时,剥离发生在聚丙烯和涂层的界面上产生接着破坏;当接触角减小到84°以下时,剥离发生在聚丙烯的表面氧化层相中,产生凝集破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用臭氧氧化法对聚丙烯表面进行涂装性改良时,丙烯均聚物,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及无规共聚物表面上含氧官能团相对生成量和涂膜剥离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各种聚丙烯表面以FT-IR中1710cm^-1和973cm^-1峰的吸光度比(log(I0/I)1710/log(I0/I)973)所表示的COOH基的相对生成量在0.6附近时,可反应性涂装的涂膜剥离强度均出现最大值,这是因为在涂膜剥离过程中存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用臭氧氧化法对聚丙烯表面进行涂装性改良时,臭氧浓度和臭氧发生气组成对聚丙烯表面氧化过程的影响。我们发现,随臭氧浓度的增加,各种聚丙烯表面上COOH基的生成速率变大,而OH基的生成速率变小,且表面上COOH基和OH基的生成比变大。在相同的臭氧浓度下,COOH基的生成速率和聚丙烯种类无关,各种聚丙烯表面上COOH的生成速率大体相等。而OH基的生成速率及COOH基、OH基生成比和聚丙烯的种类有关,就COOH基和OH基生成比而言,其大小顺序为均聚物>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臭氧发生气组成对聚丙烯表面氧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和臭氧发生气为空气时的情况相比,当臭氧发生气为氧气时,即使其体系中臭氧浓度的变化很小,也会引起较大的表面氧吸收量或表面氧化分解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粘接》2016,(2)
以聚丙烯(PP)为基础树脂,通过与功能性树脂共混制备了与铝板具有优异剥离性能的热熔胶。讨论了接枝树脂(PP-G-MAH)、苯乙烯类弹性体(SEBS),以及尼龙6(PA6)对热熔胶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热熔胶在不同温度下,对不同表面状态铝板的剥离情况。结果表明,当热熔胶中含有20%PP-G-MAH时剥离强度达到最大值,苯乙烯弹性体对提高热熔胶的剥离强度有所帮助,PA6对保持热熔胶高温剥离强度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接触角和剥离强度的测试,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作为热熔胶热压粘接聚丙烯(PP)和茂金属催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的性能,并采用红外、扫描电镜分析了PP/EVA40-2/m-LLDPE复合材料剥离后的破坏区间。结果表明,EVA接触角较小,表面能较高,润湿性较好,采用EVA能有效改善PP/m-LLDPE的粘接性,EVA40-2与PP、m-LLDPE之间的剥离强度分别达到了14.7N/25mm和18.3N/25mm(PP和m-LLDPE剥离强度只有0.8N/25mm);另外,扫描电镜观察PP/EVA40-2/m-LLDPE的剥离表面以及剥离界面,发现在剥离界面处产生大量的无规则塑性形变并存在有少量破坏后的纤维丝,破坏区域发生在PP层和EVA层之间,剥离后,EVA表面凹凸不平,PP表面则较为平滑。  相似文献   

6.
以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DEAEM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聚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得P(PEGMA-co-DEAEMA-co-MMA)p H响应性三元无规共聚物,并采用表面截留法对聚丙烯微滤膜进行修饰。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用共聚物修饰前后聚丙烯微滤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修饰后的聚丙烯微滤膜具有pH响应性;改变共聚物溶液的浓度、温度和浸泡时间,可以调控微滤膜表面的浸润性及表面形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响应性聚丙烯微滤膜的油水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DEAEM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聚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得P(PEGMA-co-DEAEMA-co-MMA)p H响应性三元无规共聚物,并采用表面截留法对聚丙烯微滤膜进行修饰。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用共聚物修饰前后聚丙烯微滤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修饰后的聚丙烯微滤膜具有pH响应性;改变共聚物溶液的浓度、温度和浸泡时间,可以调控微滤膜表面的浸润性及表面形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响应性聚丙烯微滤膜的油水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8.
用一步法制备了含有表面粗化热复合树脂层的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热复合膜,研究BOPP膜的热复合层在不同熔体指数(MI)及配比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和均聚聚丙烯(EVA/PP)混合下的表面粗化行为,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表面粗糙花纹和粗糙形态,研究EVA与PP树脂的用量、MI对热复合层表面粗化的影响,确定聚烯烃薄膜最佳表面粗化参数。  相似文献   

9.
以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含氟(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改变氟碳链长度、氟单体含量以及添加方式等因素,合成了一系列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利用表面接触角测试仪、红外光谱仪和多功能光电子能谱仪表征了共聚物涂膜的表面疏水、疏油性能以及表面化学成分,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共聚物涂膜表面疏水、疏油性能与其表面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使用长氟碳链的氟单体、增加氟单体用量以及采用在反应后期一次性加入氟单体的方法均有利于提高涂膜表面的疏水、疏油性能;当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质量分数为25%时,所得涂膜表面的氟元素质量分数达到44.284%,对水、对正十六烷的接触角分别达到127°和65°。  相似文献   

10.
采用拉伸取向和叠层热压成型技术制备叠层热压聚丙烯自增强板材,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方法研究了热压温度、热压压力和热压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聚丙烯自增强板材拉伸性能和熔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加工过程中取向聚丙烯的分子链发生了解取向,且解取向程度随热压温度和时间的升高而增加。聚丙烯自增强板材各层之间有良好的界面粘接性,且层间剥离强度随热压温度、时间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加。聚丙烯自增强板材力学性能受热压温度、热压压力和热压时间共同影响。当热压温度为155℃,压力为5 MPa,热压时间为10 min时,聚丙烯自增强板材的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值,其拉伸强度为(205.3±4.1)MPa。  相似文献   

11.
用微波等离子体改性氟树脂表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MY.  K 李绅福 《粘接》1993,14(4):1-6
我们发现了用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来很简单地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的新方法。用这种方法处理了聚四氟乙烯(PTFE)和四氯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为了评价等离子体处理了的高分子的润湿特性。用了苯二甲酸二烷酯(DAP)作接触角测定的标准液体。由DAP在聚丙烯上的接触角(θ)根据Fowkes方程求出了DAP的表面张力的色散力成分(γ_L~d)及极性成分(γ)。等离子体处理后,标准液体在 FEP和 PTFE上的cosθ增大,而且γ_L(1+cosθ)/(γ_L~d)~(1/2)与(γ_L~P)~(1/2)/(γ_L~d)~(1/2)之间成直线关系。等离子体处理后的FEP和PTFE的γ_3,γ_5~d,γ_s~P都有所增加。ESCA分析结果显示,经等离子体处理后,有相当量的氧导入了高分子表面。粘合到等离子体处理了的FEP和PTFF上的压敏胶带的剥离强度增加到未处理时的约2~3倍。  相似文献   

12.
采用黏合性聚烯烃AMDER与结晶改善型无规共聚聚丙烯(PP-RCT)熔融共混制备AMDER/PP-RCT增黏改性聚丙烯,增强PP-RCT与聚乙烯醇(PVA)的热熔黏合性。研究AMDER对PP-RCT的热性能、流动性、塑化性能、力学性能以及与聚乙烯醇热熔黏合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AMDER的引入有效降低了PP-RCT的塑化时间和平衡扭矩,促使PP-RCT的流动性增加,同时结晶温度与结晶度基本不变。将AMDER/PP-RCT增黏改性聚丙烯与甘油塑化PVA进行3层共挤,制备AMDER/PP-RCT与PVA的3层复合材料。通过剥离强度测试,在AMDER/PP-RCT增黏改性聚丙烯中AMDER质量分数增加至20%以及上时,AMDER/PP-RCT与PVA两相间的剥离强度显著增加,当AMDER质量分数量达到33%时,剥离强度达0.3 N/(15 mm)。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共聚改性型醋酸乙烯酯-叔碳酸乙烯酯(veova10)-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过程及其性能和应用情况,该乳液应用于聚丙烯(简称BOPP)或涤纶(PET)薄膜的背涂,该预涂膜与纸张印刷品复合粘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粘接性能优良,剥离强度(180°)达0.6N/mm,即油墨层剥离的效果,且印刷品无气泡、变色现象。  相似文献   

14.
配制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聚丙烯(PP)及环烷油不同质量比的热塑性弹性体(TPE)材料,通过性能测试选择最优包覆层材料,并通过二次注塑与PP骨架包覆,通过剥离实验分析了TPE材料与PP骨架的包覆性能。结果表明:对拉伸强度的影响程度为PP环烷油SEBS,对表面邵氏硬度的影响程度为SEBSPP环烷油,对材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的影响程度为PP环烷油SEBS。随着TPE熔体温度和TPE包覆层厚度的增加,两种材料间的剥离强度也相应增加,且熔体温度对材料包覆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断裂纤维丝线法和变形液滴回缩法两种方法相结合,在线观察聚酰胺6(PA6)液滴在聚丙烯(PP)中的回缩过程,研究不同相容剂对该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A6液滴在剪切场下发生变形,然后在界面张力的作用下逐渐回缩成球形,并测得该体系的界面张力为7.16 mN/m。添加相容剂可以显著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不同相容剂[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聚丙烯接枝丙烯酸(PP-g-AA)、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对体系界面张力影响不同,满足以下关系:γ_(PP/PA6)>γ_(PP/SEBS/PA6)>γ_(PP/PP-g-AA/PA6)>γ_(PP/PP-g-MAH/PA6)。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硅灰石改性聚丙烯(PP)过程中表面处理、工艺条件对PP/硅灰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硅灰石与乙烯辛烯共聚物(POE)、部分氢化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EBS)等材料复合改性PP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PP/硅灰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接枝方法,研究了以二甲苯为界面剂,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接枝共聚单体对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表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甲苯用量的增加,PP- g-MAH的表面能和极性力分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w(二甲苯)=15%时,表面能(37.52 mN/m)和极性力分量(2.47 mN/m)均达到最大值;共聚单体St、BA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PP-g-MAH的表面能和极性力分量,共聚单体St的作用更为有效,其接枝物的极性力分量分别是PP-g-(MAH-co-BA)的2倍,PP- g-MAH的4.8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工作研究了乙烯共聚物与铝的剥离强度.所用聚合物为普通的低密度聚乙烯与丙烯酸丁酯形成的共聚构(EBA),与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形成的共聚物(EVS),及与两种单体形成的共聚物(EVSBA)。将铝在沸水中煮120秒钟水合改性.用T-型剥离试验测试了熔压层压制品的强度,用傅利叶交换红外光谱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讨论了破坏机制,水合作用过程中随着Al-ON基团含量的增加形成一种多孔性假勃姆石;致使各聚合物-尤其使EVS和EVSBA的剥离强度增大.粘合破坏和内聚破坏的不同方式依赖于表面状况.多孔洞可产生机械结合力,同时Al-OH基团与EBA间有极性相互作用,与EVS和EVSBA在界面上形成共价键.  相似文献   

19.
以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AA)和丙烯酸-2-羟乙酯(HEA)为交联单体、V-20S为反应性阴离子型乳化剂和A-6830为非离子型乳化剂,采用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表面保护膜用丙烯酸酯PSA(压敏胶)。研究结果表明:以耐水性、剥离强度和持粘力为考核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出制备该PS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w(总乳化剂)=2%(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w(V-20S)=60%(相对于总乳化剂质量而言)、w(复合交联单体)=5.5%(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和m(AA):m(HEA)=1:2.62;此时V-20S参与了单体的无规共聚反应,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大于理论设计值(-40℃);V-20S能明显提高乳胶膜的耐水性,优化交联单体含量能明显提高PSA的持粘力,同时PSA剥离后无残胶痕迹。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羟甲基丙烯酰胺(NHA)、苯乙烯(St)为接枝单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丙烯(PP)的接枝共聚物PP-g-NHA和PP-g-NHA/St。红外分析表明,NHA和St接枝到PP链上形成接枝共聚物。探讨了NHA用量、St用量、DCP用量及加工温度、螺杆转速对接枝率及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NHA的最佳用量是3 %,此时接枝率达到最大值为1.6 %,接触角最小为83 °;随着DCP用量的增加,接枝率先增大后下降;加工温度不能太高,螺杆转速一定要大于40 r/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