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以煤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分别考察了活化温度、浸渍比和活化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测试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在-196℃对N2的吸附等温线、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当活化工艺参数为活化温度900℃,浸渍比4,活化时间1.5 h的条件下可以制得较好的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产品,其比表面积为3135 m2·g-1,孔容为1.72 cm3·g-1,碘吸附值为2657 mg·g-1;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微观结构,采用气体分析仪检测了活化过程中的尾气成分,提出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活化机理。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种制备活性炭的新方法,在不添加任何活化气体或化学试剂的情况下,依靠原料自身热解产生的气体作为活化剂,原料吸附的空气以及反应器内部自带的空气作为活化助剂,自活化造孔.意在研究一种绿色环保,工艺简单,清洁节能的制备活性炭的快速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7.
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综述了以KOH、ZnCl2等为活化剂的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的情况,总结了各种因素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简单介绍了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一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制备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各种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介绍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在燃料存储、超级电容和催化载体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对植物性活性炭的基本结构、性能、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国内外活性炭生产的主要技术路线、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农用废弃物应成为制备植物性活性炭的重要来源,微波辐射技术在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结构改造方面的应用具有发展前景。着重综述了提高活性炭吸附性能的有效途径及其在净水处理、废水处理、气相吸附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活性炭应用领域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13.
水蒸气活化法制备椰壳活性炭的孔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林废弃物椰壳在600℃炭化2h后的炭化料为原料,以水蒸气为活化剂,研究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水蒸气用量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容积和收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椰壳炭化料的比表面积仅为185m^2/g,且以中孔为主。在活化过程中,通过提高活化温度和水蒸气用量缩短了活化时间,扩宽了孔径;当水蒸气用量和活化温度较为适宜时,延长活化时间,有利于微孔的形成。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微孔容积可达:1465m^2/g,0.9703cm^3/g,0.7519cm^2/g。并通过非定域密度函数理论(NLDFT)对活性炭的孔径分布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物质废料——棕榈壳,采用不同的浸渍方法制备高效活性炭。详细探讨了活化温度和浸渍剂(氢氧化钠)浓度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采用固定床吸附二氧化硫气体,评价了制备样品的吸附能力。还开展了解吸过程的研究,证明了二氧化硫与活性炭表面之间发生的化学吸附或化学反应。研究表明,采用前期浸渍方法制备活性炭时,原料表面的氢基团被钠置换,形成交联体,从而可获得较高的活性炭收率。而且,这些钠离子在二氧化碳活化阶段还起到催化作用。采用中期浸渍方法,氢氧化钠脱水后生成单质钠,夹杂在碳层中有利于微孔的形成,活化时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可防止试样的过度烧失。采用后期浸渍方法时,由于氢氧化钠颗粒阻挡了活性炭的微孔通道,改变了活性炭的结构特性。但附着的氢氧化钠可通过生成亚硫酸钠,提高对二氧化硫的除去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Scrap tires, almond shells, and high sulfur coal are examples of materials that are currently an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but which have potential as raw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value-added solid products. In this study, activated carbons were prepared by first pyrolyzing these materials, and then partially gasifying the pyrolysis chars with steam. The pyrolysis cha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olid-state l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chars before and after steam activation. Activation increased the surface areas of chars from all three raw materials. Surface areas greater than 400m2/g were obtained when burnoff was above 40%. A 670 m2/g carbon was prepared from Illinois No. 5 coal at 52% burnoff.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conversion of these environmentally problematic materials to activated carbon is a viable strategy for resource recovery and improving pyrolysis economics.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