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根据广西岭脚隧道突泥突水事故,综合分析突泥突水造成地表漏斗、山体错台裂缝和国道207开裂的原因,并对地表漏斗、山体错台裂缝、国道207开裂以及洞内淤泥坍塌提出处理建议,最后指出隧道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的工作,以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突涌水灾害是海底隧道施工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能否成功处置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成败。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突水事故案例及发生条件的分析,建立3种模式的突水机制模型,分别揭示水力劈裂型、地层坍塌型和界面滑移型突水的演化机制及本质特点,提出以地层变形作为突水灾害过程特征参数;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揭示海底隧道上覆地层变形的传递规律,提出分层沉降的计算方法;建立海床安全性与隧道围岩变形的对应关系,其中包括地层开裂与变形、海床沉降与隧道拱顶沉降的关系,由此可对施工过程中的突水灾害进行实时预测和评估;提出以水致灾害作为核心安全风险,并基于变位分配原理提出分阶段过程控制方法。针对复杂水域条件,提出包括精细勘察和精准预报在内的地质保障技术,建立突涌水风险等级评价方法。最终形成了以地层变形控制为核心的海底隧道精细化过程控制技术体系,将其应用于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穿越F1风化槽段,实现了毫米量级的精细化控制,确保了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3.
突泥突水灾害是隧道工程施工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针对隧道施工中出现的突泥突水现象,分析施工中突泥突水的成因和机理,通过地质勘探和预报手段,提出较为准确的灾害预测和制定特殊地段施工控制技术,减少突泥突水灾害的发生,并提出相应灾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方东 《土工基础》2012,26(6):34-37
超长连续溶蚀断层破碎带是影响隧道正常施工的不良地质构造之一,极易引起大面积塌方、突水涌泥以及大变形等工程事故。通过介绍龙潭隧道左洞突水涌泥的基本情况,总结了溶蚀断层破碎带突水涌泥过程中采取的施工及治理方法,详细论述了相关施工工艺。结合数值仿真,依据隧道突水后的地下水在隧道中的运动形态的模拟,有效优化隧道预警过程中的逃生路线。实践证明,此施工方法能有效减小突水、涌泥等灾害事故的影响,达到溶蚀断层破碎带区安全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岩溶地区深埋长大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当隧道穿越断层、岩溶发育地段和富含水区域时,容易发生涌水、突泥等事故,给施工安全带来极大威胁。龙潭隧道属于深埋特长岩溶隧道,施工期ZK72+205~ZK71+940段断层溶蚀带发生了四次涌水突泥事故,针对这四次事故,基于该段地层的岩溶发育规律,从地质学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涌水突泥机理。分析得到:具有丰富补给来源的地下水、松散的岩溶洞穴堆积物给涌水突泥创造了必要条件,一经开挖扰动,事故一触即发。基于涌水突泥机理的分析结果,合理选择了超前小导管挤压劈裂注浆、负压排水、长管棚注浆、前进式分段高压注浆等治理措施,成功穿越了该段,完成了贯通,所得结论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底隧道不良地质体及结构界面的变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穿越不良地质体及地层结构界面是海底隧道修建的关键问题,对其准确地探测、预报并采取可靠的注浆加固方案及施工方法是海底隧道安全顺利施工的重要保证。然而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层沉降控制,尤其是不良地质段的地层沉降控制则是海底隧道施工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不仅对施工安全至关重要,而且对隧道运营阶段的结构受力及长期安全性也是极其重要的。针对海底隧道的特点,分别从结构界面沟通、地层过度变形以及地层坍塌等方面对隧道突水特点进行了阐述,揭示海底隧道施工中的突水机制;采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揭示隧道开挖引起的上覆地层整体变形规律和突水诱发机制,并提出不同地层的沉降控制标准及其确定方法;建立地层开裂与变形的对应关系,为突水事故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系统分析注浆加固圈厚度对地层沉降的影响关系,并据此提出海底隧道不良地质段的地层加固范围;结合大断面海底隧道的工程特点,制定了隧道施工工艺和监控方案;最后指出海底隧道穿越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要点和紧急预案。上述技术方案和措施在厦门翔安隧道穿越F1风化槽的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地质作用、施工工序、超前预报、灾害评估等方面,分析了隧道施工中突水突泥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阐述了预防隧道施工事故的措施,有助于保护隧道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岩溶区大断面速调管突泥突水情况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岩溶区大断面隧道突泥突水的预测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岩溶区大断面隧道突泥突水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金兵  陈四来 《山西建筑》2012,38(15):183-184
从隧道突水、突泥的危害性入手,对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成因、探测预报技术、处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明确当前的研究任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岩溶地区突水突泥的发生屡见不鲜,因此对于突水突泥的研究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特殊的突水突泥的发生方式,并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结论。分析发生突水突泥的作用机理,并且详细阐述了化学作用和水的潜蚀作用的危害;提出一套防治发生突水突泥灾害措施,对于工程安全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汇东 《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3):112-113
在隧道工程中,经常性遇到岩溶地质等不良地质,在施工时极易出现突水、突泥及坍塌等现象,具有较大的潜在隐患。基于此,首先分析了隧道突水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详细分析了防治技术,以期能为其他岩溶隧道工程突水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黄家岭引水隧洞工程K209+830处富水断层破碎带出露,并突发涌水、突泥事故,针对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对地质情况和涌水、突泥原因分析,制订"管棚超前、灌浆堵水、分部开挖、稳定地层"的施工技术方案,最终成功通过该涌水、突泥段,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关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3.
余群舟  姚军  林涛  王斌 《施工技术》2012,41(7):85-87
某浅埋暗挖隧道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中发生突泥事故。分析了突泥产生的原因,针对突泥问题,基于淤泥范围和周边环境情况提出处理方案,并针对处理方案实施中出现地表隆起过大问题,进行地面注浆和洞内加强相结合处理方案的优化。施工中有效控制了地表隆沉,保护了地下管线和周边建筑物,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岩溶发育区因溶土洞众多、地下水丰富,基坑开挖作业极易引发坑底突水涌泥风险。如何有效应对突涌风险,保证线路施工安全一直是业界难题。以广州某岩溶发育区车站基坑突水涌泥的事故应急治理为例,分析了基坑开挖施工作业引发突水涌泥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混凝土反压控制涌水量,基坑外四阶段填充式注浆封堵溶土洞及基坑内垂直分层注浆填充裂隙隔断水源的综合治理方法,并总结得出了岩溶发育区基坑突水涌泥应急处理的整体思路。钻孔取芯及变形监测数据表明,基坑内外涌水通道得到有效治理,可为岩溶发育区突水涌泥的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各种突水突泥事故案例,总结了岩溶隧道发生突水突泥的几大因素,利用事故树理论编制了岩溶隧道突水突泥事故树,并进行了相应的定性分析。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该隧道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各基本事件的临界重要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山岭隧道在开挖穿越岩溶地区过程中,由于受到复杂的地质条件的影响,往往隧道会遭受突水涌泥等强烈的地质灾害。突水灾害常常引发隧道被淹、开挖设备进水损毁等事故,严重的还会引起当地水土流失,地下水平衡破坏,甚至危及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是隧道开挖过程最具威胁的灾害之一。本文将隧道突水模式按破坏类型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渗透型破坏、贯穿劈裂型破坏以及综合型破坏(综合型破坏又可分为拉剪型破坏、剪切型破坏和失稳型破坏)。据本文中划分的突水模式,对不同的破坏形式的地质前兆信息以及超前预报前兆信息进行分类总结,建立了突涌水灾害综合前兆信息判识体系,有效地预防隧道突水灾害的发生,降低施工损失。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9,(19)
本文针对岩溶隧道突泥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水介质软化溶蚀、岩体内孔隙扩张、结构弹塑性变形、冲刷扩径作用等,通过研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合理选择开挖工法、优化辅助施工方法和突泥处理工作的应用等防治技术措施,目的在于加快岩溶隧道施工速度,降低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宝兴2号电站突泥突水发生的原因,对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等措施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采用大管棚及超前小导管注浆预加固支护围岩的施工工艺,保证了施工安全,提高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杨晓君  程波  禹富偲 《市政技术》2012,(Z1):128-129,140
通过分析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中梁山隧道施工涌水突泥形成原因,并针对高压岩溶涌水突泥段采取某种技术手段进行治理,实现了在高压富水复杂岩溶涌水突泥情况下安全开挖作业的目的,为地铁施工中的涌水突泥病害处理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洪选华 《山西建筑》2010,36(11):334-335
简要介绍了事故树法原理,在此基础上,以胶州湾隧道工程为例,使用事故树法对该工程突水涌泥事故进行风险分析,并根据胶州湾海底隧道现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