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州在我国具有"人间天堂"之称,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文化景观,还拥有大量的人造园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苏州建立了数量与规模不一的园林,这些园林有着独特的造景艺术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春秋时期到明清时期,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园林设计者都会根据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进行园林设计与造景,使苏州的各大园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苏州园林造景不仅具有一定的建筑美学特征,还具有中国历史文化意义,是我国历史时代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以《白居易诗集校注》中的 2800 余首诗歌为对象,根据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心境,探析其初期咏叹园林、中期隐逸园居到后期中隐园林的园林思想演变。以全唐诗分析系统为辅助,统计分析白居易诗歌中偏好的园林景观要素和园林活动类型,总结其园林思想演变和园林活动对其园林造景中造园要素、造园择址、园林功能规划的影响,以及造园活动中兼有文人情怀、兼济之愿和隐逸之志的园林意趣。通过诗歌探析白居易的园林思想演变与园林造景,以期能够对文人园林的研究具有启发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笑  张剑文 《华中建筑》2023,(3):154-157
翠湖是昆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其园林发展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经历了由封闭私家园林到开放公共园林的极大转变。该文主要通过历史文献的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诗词的记载对翠湖区域明代柳营别业、沐蜀王府时期、清代平西王府、洪化王府时期等历史时期园林布局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对该时期的园林变迁进行研究,并通过图表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出各时期翠湖园林的不同特征并对其变迁原因进行探究,以期为完善翠湖园林历史作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4.
陈意微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17,24(10):110-116
蔷薇是中国传统园林应用中历史悠久的重要造景植物。通过考察历代诗词、园记、园图、园论等史料,探析中国传统园林蔷薇类群发展及其配置手法演进、审美趣味变迁,并指出蔷薇从早期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野蔷薇,发展到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类群;配置手法从简单走向丰富多样,并且日益同其他景观要素有机融合;审美趣味从早期对蔷薇色、香、姿的笼统描述及艳情意趣,发展到对蔷薇格韵的高下品评,以及对不同配置手法的雅俗鉴赏。蔷薇造景历史反映了传统园林植物栽培从实用到观赏,并逐渐提炼出形式多样的艺术化配置手法的基本演进历程及植物品评标准的复杂变迁。  相似文献   

5.
张文正  曹磊  刘静蓉  王焱 《风景园林》2022,29(12):113-119
徐氏东园是明中后期南京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其从农作园到山水园的转变过程体现了江南地区园林发展的趋势。因史料不足,既有研究深度与其历史地位不匹配。对既有史料深入发掘,对园记、园林绘画、地方图志等诸多史料信息加以识别、关联梳理,尝试划定东园边界,结合东园主人交游者的园林诗,从中提取造景要素与意向,对全盛时的东园平面展开考证和复原。研究表明,东园边界由长桥、苑家桥、小运河、马家桥、茉莉园限定,园中一鉴堂有二层、朝向东南;东园造景要素丰富,有华堂丽亭、奇花异木、峰洞石林、溪池瀑泉;园林营建采用自然化的理水方式、堂台组合的构景手法;载诗载画的文人雅集使东园成为明中后期南京重要的文化空间。通过考证,为徐氏家族园林集群的研究进行了史料补充,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白居易诗集校注》中的2800余首诗歌为对象,根据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心境,探析其初期咏叹园林、中期隐逸园居到后期中隐园林的园林思想演变.以全唐诗分析系统为辅助,统计分析白居易诗歌中偏好的园林景观要素和园林活动类型,总结其园林思想演变和园林活动对其园林造景中造园要素、造园择址、园林功能规划的影响,以及造园活动中兼有...  相似文献   

8.
黄靖 《城市建筑》2011,(4):85-88
历史扬州的私家园林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尤以叠石著名。现存的扬州园林大多为清代所建,最知名的当属何园与个园。而另一处经典园林小盘谷在扬州园林中也确有独到之处。与个园、何园相比,其占地很小,建筑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紧凑,以少胜多,因小见大;水池、山石和亭台楼阁之间,或幽深,或开朗,或高峻,或低平;对比鲜明,节奏多变,在有限的空间里,因地制宜,随形造景,产  相似文献   

9.
寓园是以寓山为基础改造的私家自然山水园,不同于大多数江南私家园林。寓园的营建过程历时十年,且园主人有极高的园林素养并对营建过程妥善记载。同时,有大量关于寓园的图文园林文献流传后世。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梳理了寓园的营建过程及营建者,进行了寓园的初步景观平面布局结构复原,并结合实际造景和人文情趣两方面归纳了寓园景观的风格特征,并在结论提出寓园的造景既是祁彪佳个人审美和情趣的产物,也是明末江南园林整体特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时间脉络上看,中国园林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在清代达到顶峰。在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儒释道思想以及中国诗词对园林特征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造景要素、造景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1.
林俊英 《风景园林》2012,(5):150-150
经过几十年的园林建设高速发展,种植设计经历早期的简单绿化,有绿就行,到规则花坛图案式,再到大草坪式、大树式,然后再到现阶段流行的自然生态式。总结下来种植设计大致刮过"草坪风"、"花坛风"、"大树风"到现阶段的"生态风",种植设计形式与风格的演变有它存在的社会历史客观原因与人们审美认知观念的转变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凯  梁红  赵鸣 《建筑与文化》2016,(10):214-215
园林诗词随着文人造园的产生和园居活动的频繁,逐渐形成一支风雅华丽的诗歌种类。唐宋园林诗词在不同时代审美转变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影响下不断变化。本文通过诗词中"物境、情境、意境"和园林中"生境、画境、意境"的对比,探索园林诗词的"三境"特点。并从"三境"出发,研究唐宋诗词意境流变的物质基础、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阐述园林诗词意境流变的动态变化并剖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它是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元素。造园匠师通过利用这一元素有效地将园林中各种景观元素连接起来,使得园林生机盎然,景象万千。所以素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之说。同时,理水具有很强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产生动态的美、静态的美。本文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发展、理水手法入手,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之美。  相似文献   

14.
实地考察位于浙江义乌大元村由晚明清初士绅阶层女性倪仁吉营造的香草园遗址,并结合史料复原其景观原貌及示意平面,发现香草园意匠虽与明清江南士人园林有相似性,但倪仁吉可以自由出入中门,园内主体建筑以她女性化特质强烈的号"凝香"命名,体现出女性对园林空间的主导意识;多用男性士人视野下颇具女性特征的花木造景,植物配色较明清男性在园林中为女性营造的女性空间更多彩,造景植物的选择因她所属士绅阶层而在品赏及情感表达层面有别于平民阶层女性;她的园居生活兼具男性士人情致与女性趣味,具有代表士绅阶层女性园林活动的典型性,且依据园居类型的不同选择或开敞或隐蔽的活动空间,与多被安置在男性所造园林边缘区域内的女性活动空间的遮蔽性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万婧 《城建档案》2013,(6):41-42
泰州"乔园"是苏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明清至今历经四百余年,数易其主,几度兴废。从最初的"日涉园"到现今的"乔园",其间历任园主虽多出身官宦,但因其居园时境遇心态各不相同,景致题铭亦随之变化,本文则是对这一历史变迁加以考述以探究该园各时期的造园手法及精神。  相似文献   

16.
《风景园林》2022,(S1):33-38
巧夺天工的园林浓缩气象万千的文化底蕴,苏州这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全盛时期的明清两代,苏州曾有私家园林200余处,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每一个私家园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遗憾的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苏州园林有的毁损了,有的尘封了,有的流失了.为做好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传承和永续利用,苏州创造性地开展了"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建设,百园之城再次焕发荣光.  相似文献   

17.
正在山水审美的演变中,道教美学具有独特而突出的作用,譬如庄子"达万物之理,原天地之美",借山水而晓天地,体会逍遥自由。这种审美价值倾向构建了中国文人潜意识里特有的山水审美,并在园林营造中得到进一步显化。园林,顾名思义,倡导"把自然搬进家园",因此,园林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独有的建筑风格,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定载体。在明清大量私家园林的营建过程中,这种审美倾向形成完备的范式,在形式上得到固化。本文着重探讨道教美学对这一固化过程起到的影响,通过列举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成熟的造园  相似文献   

18.
王婷 《建筑与文化》2022,(3):220-222
池岛景观作为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之一,在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中出现时,已摆脱早期仙山模式的局限,为园林景观带来了更多的可能。通过对古籍的查阅与整理,文章以江南地方风景名胜及相关营建活动为背景,从明清私家园林中池岛景观的分布、数量、类型三方面探析其演变过程及动因,再从形态和布局两方面归纳出其景观特征,补充对现有园林及池岛景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园林是承载养生活动的载体,是养生思想的外化体现.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养生思想实现"神性-人性-理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论文从养生"理性"精神的内涵入手,从园林中园名景名的语义变化为研究起点,通过文献梳理、类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养生理性精神对园林空间形态演变和意境生成的影响与作用一是"起居养生"促进园居空间多元化的生成;二是"闲情养生"丰富了园林建筑的类型;三是"动静结合"强化了动观空间与静观空间相互结合的营建思想;四是"形神兼养"为园林意境与养心精神的融合提供了共通的思想基础.最终揭示出宋代园林空间在功能、形态、情趣等方面的演变特征与养生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