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沙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中心城区利用2018年4月的哨兵-2B(Sentinel-2B)卫星10m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长沙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中心城区存在绿地斑块数量多,但分布极不平衡,以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破碎度大,且旧城区破碎度较高,而绿地类型上尤以附属绿地破碎化最严重;绿地景观多样性较低,且分布不平衡;整体绿地景观斑块空间形状较规则缺乏自然形状,人工痕迹较重,复杂性不够。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增加大型绿地类型斑块数量,如公园绿地及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效益较好的绿地类型;通过建设公园绿地以及绿色廊道,构建网络结构,降低绿地斑块的破碎度,如防护绿地成链,附属绿地成片等;增强各类绿地斑块的自然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附属绿地类型等。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5个公园的CAD图纸为基本图件,在GI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斑块面积和周长等信息,选取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和景观分维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通过对各指数的计算和对比,分析福州市5个公园的整体绿地景观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福州市5个公园绿地斑块面积以中型、中大型为主,类型偏少,破碎化程度较高,多样性指数较低,公园绿地斑块的形状相对规则,边界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19-20
为了反映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4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 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4.
姜鹏  周盛君  徐坚 《华中建筑》2011,29(8):86-88
以香格里拉中心区为例,结合中巴卫星2000年和2009年数据,借助GIS、RS和Fragstat软件,对香格里拉中心区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两方面进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大。斑块类型水平方面,农牧地面积显著减小,但仍占主导地位;城镇、绿地斑块数目增加,面积增大;景观水平方面,斑块总数、密度和面积-周长分维数在增加,蔓延度下降,斑块形状总体上变得更加复杂;香农多样性指数增加,异质性程度在加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5.
韩贵锋 《室内设计》2013,28(3):50-55
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山地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的理性方法。分析发现,林地是万源市生态用地中最主要的景观类型,其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形状指数、空间聚集度都较大,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根据不同的用地类型对景观基质的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产生的障碍作用,计算各类建设用地对生态用地的生态障碍效应,并得到景观的潜在生态连接度。以平均破碎度小于0.4和聚集度大于80%的阈值提取林地景观斑块,依据障碍效应指数和生态连接度的空间分布,并考虑高程、坡度、现状用地类型等因素,搜索廊道的适宜建设区,构建生态廊道,最终形成规划区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6.
以黄河滩区周边城镇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与6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生境质量演变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境质量方面,自1980年以来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冷热点集聚效应明显;(2)景观格局方面,耕地斑块优势程度最强,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高,林地、草地仅在连接度指数上与之相近,但草地COHESION、AI指数在2000—2010年间大幅度下降;(3)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相关性方面,水域LPI、AI等指数与生境质量均呈显著的相关性,耕地、建设用地在LSI、COHESION等方面也表现出突出影响。研究结果对黄河滩区及周边城镇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小城市是今后吸纳城市化人口的重要组分,理解其格局与过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是探索城市化驱动力、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长三角小城市——乐清市2005年—2009年连续五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分析各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并运用Arc GIS内嵌Patch Analysi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五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其他用地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本连通度较高的林地越来越分散。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结构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更加复杂,将此结果与全球多个中小城市进行比较,这为研究城市化驱动下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提供基础信息与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Erdas和Arcgis的支持下,绘制成1990、2000和2010年的锦葫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图作为基础数据,将景观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8种类型,采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锦葫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如下重要结论:锦葫沿海地区在过去的20年里,主要的景观变化是以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与耕地以及林地、水域面积缩小为特点;景观斑块数呈增加趋势,除建设用地外,各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均呈减小态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当,土地利用方式与类型发生剧烈变化,景观格局特征愈发复杂,受格局影响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变化。为探究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文章以海口市秀英区为案例区,利用4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对1990—2015年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估,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景观因素,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景观格局经历了显著变化。边缘密度(ED)和斑块个数(NP)不断减小,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减弱;斑块平均规模增大,形状复杂程度减小;邻近度和蔓延度(CONTAG)波动变化,结合度(COHESION)渐高;景观类型多样性有所下降,优势景观类型的主导性逐步降低。(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整体下降”的态势,北部沿海地带生态环境条件较优。1990、2002、2007和2015年RSEI优良区面积占比分别为91.60%、75.28%、69.64%和84.04%。生态质量提升区主要集中于秀英区中西...  相似文献   

10.
运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重庆主城区组团隔离带现状绿地斑块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发现:(1)两山以外城市新区组团隔离带连接度高,但农业用地占比大、绿地类型单一、景观多样性差;(2)两山之间密集建成区组团隔离带连接度较低,破坏和侵占现象严重,但绿地类型丰富,异质性高;(3)山水之间生态连接弱,组团隔离带面积小,聚集度较高。组团隔离带规划及建设优化,首先应转变从单纯绿化隔离带到复合型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认知;其次从“类型、数量、结构”三方面入手,优化总体景观格局,建构结构突显、绿色生态、功能多样的复合城市生态廊道系统。  相似文献   

11.
向炀  周志翔 《中国园林》2023,39(1):105-110
城市热岛是城市环境中的典型问题。景观指数影响范围的空间异质性很少被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拟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来分析景观指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与地表温度(LST)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相比较,MGWR揭示了不同景观指数的空间影响尺度,具有更接近真实值的拟合效果。增加绿地和水体景观百分比及NDVI能够很好地缓解LST,其他景观指数则与LST的关系在不同的位置呈现正或负相关,需在特定位置进行优化才能有效地缓解LST。总的来说,形状简单且聚集分布的较大绿地斑块和形状复杂且较小的绿地斑块,以及在大多数情况下形状复杂、连通性强的水体景观更利于缓解LST。  相似文献   

12.
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对麻城市各种景观类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麻城市景观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对研究区整体景观产生深刻影响。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最为破碎。城镇中心城区范围小,农村居民点分布广泛且分散。园地、草地及其他土地破碎度较高。交通运输用地布局差异较大。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区域内各类景观发育程度较好,整体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基质为林地。综合景观弹性度指数,麻城市景观格局稳定性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互联网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获得了上海市街道建筑物轮廓图、生活服务类设施点以及轨道交通线路、站点的空间和属性信息;选取斑块形状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斑块密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数,基于Landsat-8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开展了轨道交通对其邻域内景观格局产生的效应研究。研究发现,轨道交通周围一定范围内存在明显的景观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距离轨道交通150 m是景观生态学指数和地表温度占比的突变阈值;超过150 m之后,斑块形状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高温像元占比等迅速减小。本研究分析了景观生态学指数在反映城市微观形态方面的意义,揭示出150 m范围是上海轨道交通对城市微观格局产生影响的特征范围,该范围内城市开发强度高、开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许涛  赵爽  戎天聪  王苗 《室内设计》2023,38(1):109-117
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城 市内涝频发,由于各大城市中心城区开发强度 高,不透水面积比重大,地下管网复杂,正在面 临严峻的雨洪问题,需要充分挖掘内涝分布特 征和规律,以新的视角和思路寻找有利于缓 解内涝的途径。绿地作为透水面,可下渗和存 蓄雨水,并协助分担管网的排水压力,而中心 城区绿地面积有限,需通过优化其分布格局来 提高缓解内涝的能力。本文选取内涝问题相 对严重的八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用积水点数据 分析内涝分布特征,通过聚合度(AI)、连接 度(CONNECT)等9个景观格局指数来反映 绿地分布格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 Fragstats移动窗口法,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更 有利于缓解内涝的绿地格局。结果表明:城市积 水点呈聚集分布,且集中分布在主城区内;积水 多发生在道路沿线,并且未能排入两侧绿地内;绿地斑块密度和连接度指数的增加有助于其更 好地发挥调蓄雨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12年云南边境线两侧(含中缅越老四国)的卫星影像数据,对建设用地斑块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从斑块总体特征、区域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三个不同的方面,研究建设用地斑块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关系。首先在斑块总体特征上,分析斑块构成类型、形状特点及形状因子变化规律;其次在区域空间分布层面,分析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密度、平均斑块个数、核心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存在明显的T形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城市辐射带动有限,地区差异明显,由于多种因素,四国接壤的边境地带成为发展最落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谭凝  陈天  李阳力 《室内设计》2023,38(2):115-120
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日益严重的热环 境问题,充分发挥蓝绿空间的生态降温作用是 实现人居环境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以天津市内六区为研究区,应用遥感(RS) 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开展蓝绿空间与热 环境的关联讨论。首先,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 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及蓝绿空间解译,分析比较 热环境与蓝绿空间的分布特征。其次,运用统计 分析方法探讨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指数与热环境 的相关规律后发现:在斑块层面,蓝绿空间内部 温度与斑块周长呈显著负相关,与周长面积比 呈显著正相关;在类型层面,蓝色空间样本研究 最佳尺度为1 500 m×1 500 m,样本温度与斑 块所占景观面积比、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 积、边缘密度、斑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绿色空 间最佳尺度为300 m×300 m,样本温度与斑块 所占景观面积比、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最后,在规划管理与设计层面提出蓝绿空间规划建议,以期为热环境改善视角下 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例,从景观形状、邻近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层面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断裂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生态斑块50m和300m阈值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9.85、9.84,建议增加斑块50m核心保护区及300m生态缓冲区,并提出强化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断裂带(点)等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策略。为城市生态网络优化及修复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3S技术、SCS-CN模型、影子工程法研究杭州市地表覆被变化与地表土壤渗蓄管理雨水绩效的空间分异,结论显示:杭州市及各城区土地覆被均呈现显著的建设用地对耕地的捕捉,土地非农利用趋势明显。杭州市地表土壤渗蓄雨水总量与总价值呈下降趋势;林地与耕地是土壤渗蓄雨水与管理雨水价值的作用主体。各城区地表土壤渗蓄雨水量与管理雨水价值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上城区呈现相反趋势;整体呈现中部城区最低,近边缘城区其次,远边缘城区最高的空间格局。各城区单位面积土壤渗蓄管理雨水效能(渗蓄雨水量与管理雨水价值)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上城区呈现相反趋势;整体呈现中部城区低、边缘城区(除江干区)高的空间格局;但是效能差异没有各城区土壤渗蓄雨水量、雨水管理价值的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市1990、2000和2010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RS、GIS技术,揭示南京市20年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通过生态源点信息提取、最小累计距离耗费模型,构建南京市廊道生态网络。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在斑块类型尺度水平上表现为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破碎程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向集聚化发展,林地面积增加、斑块形状复杂化,水体景观比例先减后增、形状趋于规则化。在景观尺度水平上表现为景观整体多样性、破碎程度增加,自然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强,各景观类型斑块形状相似化发展;②在累计耗费距离大的源地间构建垫脚石,可以有效增强景观的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结构、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0.
长株潭城市群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3年、1993年以及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在景观和景观类型2个层次选取6类景观格局指数,运用移动窗口法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40年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长,水域和林地面积有所增长,农田面积大幅减少;2)整体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但空间分布不均,破碎区集中在城乡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主城区内部和远郊山林地的聚集度反而提升;3)建设用地增长区域和水域与林地等生态用地的破碎化区域基本一致;4)针对基本农田和林地的土地保护政策法规对景观格局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加强城市群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以解决景观破碎化问题,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