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分析贵州省毕节市发生的一起灰花纹鹅膏中毒事件,为贵州省毒蘑菇中毒的诊断、调查、检测鉴定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该起事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可疑野生蘑菇进行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毒素检测。结果 该事件为食用自采野蘑菇共导致4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毒蘑菇为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a),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二羟鬼笔毒肽毒素被检出。结论 该起毒蘑菇中毒由村民误采误食灰花纹鹅膏引起,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毒蘑菇中毒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河北省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中毒的野生蘑菇种类,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对本起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病11人,死亡3人,病死率为27.27%。采集施工现场野生蘑菇,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为黄盖鹅膏。结论该中毒事件为河北省首次明确报道的黄盖鹅膏中毒,今后工作应注重加强监测预警和宣传教育,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防中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发生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毒蘑菇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毒原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毒蘑菇样品进行鉴定,同时测定毒蘑菇样品和患者血液与尿液中的毒素。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4人均出现中毒症状,经治疗均治愈出院。涉事蘑菇样品经鉴定为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剩余毒蘑菇汤、已煮毒蘑菇子实体、未煮毒蘑菇子实体残余组织和事发地采集的毒蘑菇中均检出α-鹅膏毒肽;患者血液和尿样样本中均未检出α-鹅膏毒肽。结论 本次事件是因误食致命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当地村民食品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需加强对野生蘑菇知识的普及,建立毒蘑菇中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减少毒蘑菇中毒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江西省2019年5月一起误食有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并鉴定引起中毒的有毒蘑菇种类。方法 收集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判断,对收集的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了自行采摘并煮汤的蘑菇,食量不等,平均潜伏期为2.5 h,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等症状,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比对鉴定为残托鹅膏有环变种。结论 本事件为江西省报道的首起因误食残托鹅膏有环变种引起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结合流行病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可以鉴定引起毒蘑菇事件的蘑菇种类,提示江西省毒蘑菇中毒形势依然严峻,相关部门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由剧毒蘑菇新种假淡红鹅膏造成的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总结,为毒蘑菇中毒防控积累资料和经验。方法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开展形态学鉴定,同时开展急性毒理学试验。结果 2014年9月19日,务川县某村村民父子2人因进食自采野生蘑菇中毒死亡。分别于餐后9、17 h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送医就诊,诊断为毒蘑菇中毒。病程中中毒者出现以肝损害为主的中毒表现,病例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最高达1 279 U/L,病例2最高达6 070 U/L;病例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最高达2 829 U/L,病例2最高达6 868 U/L。因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临床多项指标异常,分别于中毒第5天、第7天因多脏器衰竭救治无效死亡。现场调查采集的可疑蘑菇样品,经形态学辨识、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为剧毒蘑菇新种假淡红鹅膏。将可疑蘑菇样品开展小鼠简易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试验5只雄性小鼠全部死亡,5只雌性小鼠中3只死亡。结论此次中毒事件为误采误食剧毒的假淡红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武汉市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过程,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炒制的蘑菇,食量不等。病例早期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后期以肝、肾和凝血功能损伤为主。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裂皮鹅膏菌。结论本次事件是因误食裂皮鹅膏菌引起的急性中毒。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临床表现,证实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裂皮鹅膏菌的物种鉴定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015年发生的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其中毒原因及毒素类别。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患者血液、剩余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后,综合判断本次食物中毒原因。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为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暴露人数6人,全部发病并且死亡,临床症状表现为典型的食用有毒蘑菇后多脏器损害型症状,剩余食物蘑菇汤和菌体中均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两种毒素,但患者血液由于血液灌流后未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为防范该类事件再次发生,应做好宣传教育,告知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若发生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情况及时就医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19年成都市发生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中毒原因,总结调查处置经验。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毒蘑菇样品的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毒素检测,综合判断本起食物中毒的原因。结果本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暴露人数3人,发病3人,死亡1人,早期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等,后逐渐出现肝功能损害。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条盖盔孢伞。样品中检出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γ-鹅膏毒肽。结论本起食物中毒是由误食毒蘑菇条盖盔孢伞引起。为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应做好大众健康教育,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及食源性疾病监测力度,并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019年9月4日发生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起误食光硬皮马勃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中毒原因,总结中毒特点及救治方法,为该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中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例患者各进食了约50 g购买于市场的马勃后,出现了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及低血压的症状,潜伏期0.5~1 h,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蘑菇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光硬皮马勃。结论 此次事件是因误食光硬皮马勃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光硬皮马勃与可食用的云南硬皮马勃外形相似,常因误食而中毒。鉴于很多毒蘑菇与一些食用菌形态上极为相似而导致误采误食,建议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分析浙江省长兴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毒蘑菇的种类,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总结调查处置经验,为中毒患者的救治和中毒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 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毒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鉴定。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共发病3人,其中1例重症,2例轻症,罹患率为100%,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1例经短暂“假愈期”后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中毒症状,血清肌酸激酶(CK)最高达318 200 U/L。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鉴定为亚稀褶红菇。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误食亚稀褶红菇引起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民众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救治能力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食物中毒的毒蘑菇种类,提出防控措施,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通过制定病例定义及病例搜索、病例访谈、食谱调查、现场采样和毒蘑菇的形态学鉴定等方法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5名外来务工人员自行采摘并进食野生蘑菇约150 g,8.3~10 h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炎症状,临床检测提示病例肝功能损害。经洗胃、血浆置换、放置活性炭吸附、补液及护肝护胃等清除毒物和对症治疗后,其中2例病例出现假愈期,1 d后病情又急剧恶化。随后几天所有病例均出现肝功能衰竭,并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罹患率和病死率均为100%(5/5)。食谱调查显示除了自行采摘的蘑菇外未见其他可以引起中毒的食物,经形态学鉴定为裂皮鹅膏菌。本起事件系由于病例误食了M公园山上采集的野生蘑菇所致的食物中毒,毒蘑菇为剧毒的裂皮鹅膏菌。结论误食裂皮鹅膏菌中毒在广东省为首次报道,本起事件对裂皮鹅膏菌中毒的疾病自然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该菌与部分可食菌类外观极其相似,难以分辨极易误食,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醒民众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是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根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一起曼陀罗中毒事件进行调查,为今后类似事件的调查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和WS/T 3—1996《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结果判定。结果 本次事件共有64人发病,患病率为60.95%(64/105),主要症状为口干、乏力、头痛、恶心、眩晕、瞳孔扩张、视物模糊、言语困难,平均潜伏期为2 h(0.5~5.5 h),在剩余的可疑食品黄糕和制作原料糕面、病例血液和呕吐物中检出阿托品和东莨菪碱,在黍子种植地发现曼陀罗的茎秆、果实及种子。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黍子收割时混进了曼陀罗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提示应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野生有毒植物的鉴别能力,加强田间管理,在机械收割前应对有毒植物进行清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浙江省毒蘑菇中毒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浙江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7年内共报告毒蘑菇中毒暴发事件42起,累计中毒病例192例,死亡13例,死亡例数占浙江省同期食源性疾病暴发总死亡例数的76.5%(13/17)。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6年,占总数的40.5%(17/42)。6~10月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中毒事件起数、发病例数分别占95.2%(40/42)和97.9%(188/192)。死亡例数均集中在6~8月。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 占总事件起数的83.3%(35/42)。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地市是杭州市、金华市、绍兴市,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县(市、区)是宁海县、桐庐县、嵊州市。病例症状以胃肠炎型为主,占总发病例数的72.4%(139/192)。发病潜伏期最短为18 min,最长为15 h,中位数为2 h。从两起严重脏器损害型事件的毒蘑菇中检测出鹅膏多肽。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浙江省造成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查明一起学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态蔓延,为类似食源性疾病的调查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现场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开展病例主动搜索、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食品、外环境和病例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判断本次事件的可疑餐次和食物.结果 通过开展主动搜索,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湖南省毒蕈中毒造成的疾病负担,为科学安排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针对2016年湖南省毒蕈中毒暴发事件开展现场调查的同时对每一位毒蕈中毒患者进行疾病经济负担调查并填写调查表。结果 调查232例毒蕈中毒就诊患者,疾病总经济负担为998 889元(人均疾病总经济负担为4 306元),其中直接经济负担为959 658元,间接经济负担为39 231元。结论 经调查得到2016年湖南省毒蕈中毒患者的人均疾病总经济负担为4 306元,估算2016年湖南省监测报告毒蕈中毒1 632例的总经济负担为7 027 392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