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种P2P流量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P2P流量已经成为互联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P2P业务流量影响了互联网关键业务的应用,设计了一种P2P流量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检测技术,通过网络抓包工具Analyzer分析的P2P业务流量特征,对P2P流量进行检测,并在网卡驱动NDIS层实现P2P流量控制.其监控策略由系统管理员制定,而策略的具体实施是在各个终端的网卡驱动层,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检测精度高和扩展性强,易于在现有网络中部署实现.  相似文献   

2.
层流流量计非常适合于纯净气体微小流量测量,但是常规层流流量测量方法为了保证较好的流量-差压线性关系,其毛细管需要很长,导致层流流量计存在压损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差分式层流流量传感技术,该技术中层流流量传感器包括两段长度不同的毛细管组。工作时,分别测量两段毛细管组两端的差压,并取两个差压之差,即差压差分值,用于流量计算。通过差压差分,毛细管进出口局部损失和层流起始段流动损失等非线性压降被抵消掉,差压差分值与流量之间具有理想的线性关系,介绍了差分式层流流量传感技术原理,分析了传感元件中沿流道的压降特性,设计了模型传感器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0.016~ 2.500)m3/h的流量测试范围内,差分式层流流量传感器流量测量误差在±1%以内,证明了这一新型层流流量传感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流量经营,分析了流量的3个层次,并探讨了面向平台层流量,在业务网络侧引入网关系统——流量综合网关,并通过流量综合网关对平台层流量的干预和深加工,突破流量层次,实现流量的增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Netflow的异常流量分离以及归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的各种异常流量检测算法只能在宏观上进行流量异常监测,不能进一步实时地将异常流量分离处理,提出了在Netflow流数据环境下对单体IP历史数据的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单体IP统计、预测,能快速的检测出导致网络异常流量的主机,并根据其流的类型判断,分类以发现其发生异常的原因并提供ACL策略,从而将网络流量控制在稳定的空间和时间之内,实验结果表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流量特征和载荷特征的P2P流量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目前的P2P网络流量识别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设计识别P2P流量的数据结构;在流量识别阶段,在传输层捕获TCP和UDP数据包,依据P2P流在传输层表现出来的主要流量特征,进行TCP/UDP流量特征的P2P流量识别;在载荷特征识别阶段,对载荷特征库定期更新,将在流量识别阶段中识别出的P2P流作精确载荷特征识别,并将流量识别阶段中漏掉的流量作载荷特征识别;在模式匹配过程采用比较指印函数值来加快识别速度;进而提出一个可准确识别出新生、加密的P2P流量及其名称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识别和分类P2P流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云平台下的虚拟机在物理机内部交互流量,而不通过防火墙等安全组件。针对这类流量无法在网络边界被获取并检测的问题,分析了OpenFlow技术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Flow技术将虚拟机流量重定向到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的方案。方案使用OpenFlow虚拟交换机和控制器替代传统交换机,然后基于OpenFlow技术控制流量转发过程,将其导向外部的安全组件进行处理,并构建了由虚拟交换机、控制单元、入侵检测和系统配置管理4个模块组成的流量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在满足虚拟机网络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将待监管流量导向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处理,而且能够同时提供交换机级及虚拟机级两种粒度的流量重定向控制。通过对虚拟机引流的方式实现在传统场景中解决云计算环境下流量检测问题,同时能够基于OpenFlow轻松实现流量处理的扩展操作。  相似文献   

7.
流量混淆技术是目前审查规避系统常用技术之一.为了提升网络流量识别精度和监管能力,针对混淆流量的识别和追踪技术也备受关注.通过深入分析随机化、拟态和隧道这3类主流的流量混淆技术,对比了其技术框架、隐蔽性、易用性和应用场景;分析了深度包检测、机器学习等两类识别技术,对比了其识别精度;分析对比了被动关联、主动关联两类流量追踪技术.最后给出了流量混淆、识别和追踪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汽车用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热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直接测量空气质量流量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测量内燃机进气系统进气量的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温度补偿、放大及线性化处理,其输出电压与质量流量近似呈线性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应用于汽车电喷系统中,可以为发动机提供准确的进气质量流量。  相似文献   

9.
SSL是一种保证网络通信安全的协议,在流量传输中得到广泛使用。根据其应用的不同方式,可以分为普通的SSL加密流量和SSL VPN流量。许多不法分子常常将一些恶意流量隐藏在SSL VPN中进行传输。因此,SSL VPN流量的识别对于网络监管来说十分重要。提出一种混合方法,将指纹识别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实现SSL VPN流量的识别。该方法基于时间相关的流特征,利用基于GA(Genetic Algorithms)的改进RF(Random Forest)算法,实现了92.2%的识别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出网络中的SSL VPN流量。  相似文献   

10.
赵晓峰  徐义东 《微机发展》2008,18(5):168-171
随着园区网不断扩展,IP网络承载的数据流量越来越大,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加上病毒泛滥、黑客攻击等因素,更加重了网络管理的负担。传统网络管理工具都是基于SNMP协议的,但SNMP只适合于简单的流量监控与设备管理,缺乏流量分析功能,当需要对流量进行分析或依据流量分析的结果实施网络管理时,传统工具就力不从心了。NETFLOW是一种可用于流量分析的协议,将其与SNMP协议结合使用,可有效弥补SNMP的不足,在充分发挥NETFLOW流量分析与SNMP流量监控与设备管理性能基础上建立的监控系统,可有效提高园区网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网络业务流和网络性能进行测量与分析 ,我们根据 CAINONET的业务流设计课题实现了一个业务流设计的原型系统 - - - -业务流测量分析系统 TMAS.在 TMAS的分析子系统中 ,我们实现了业务级的分析方法 ,即具有路径约束的关联规则算法 PRAR和具有时态路径约束的关联规则算法 TPRAR.本文中我们先举了一个这两种算法的应用例子 ,再给出了这两种算法在 TMAS系统中的实际运行结果 .实际运行显示 ,这两种业务级分析方法可以弥补已有分析方法的不足 ,为进行网络业务流控制进一步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量管理技术是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在研究网络流量识别与控制两种关键技术后,提出了一个实用的网络流量管理系统。在端口和特征值双层识别流量类型基础之上,针对TCP Ratecontrol(TCR)在往返时延的测量上难度大,精度低等不足,设计出了一种改进的流量控速模型,使得速率的控制更加有效和精确。最后在Linux的netfilter架构下实现了基于该模型的原型系统。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基于WSDM的校园网流量监测系统。以校园网为实验环境,设计并实现了该流量监测系统的原型。通过测试结果分析,证明该系统比传统流量监测系统具有更多的流量采集方式,更好的松耦合性,更容易进行扩展以及服务管理,对基于分布式计算的网络管理系统模型的开发和设计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单纯道路网络信息和历史经验交通信息,实时交通信息对于出行者出行决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实时交通信息获取手段的多样化和普及化,更富生命力的实时交通服务系统已经纳入应用日程。首先分析总结了公众对于实时动态交通信息的需求状况,将与导航和出行密切相关的实时道路交通信息分为交通事件和交通流信息两大类,对交通事件,根据其几何特征,进一步分为点事件、线事件、面事件和关系事件。基于J2ME/J2EEE软件开发架构,Post SQL与Post GIS的时空交通数据管理模式,研发了中心式的实时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原型,并对典型的交通事件和交通流信息在移动终端模拟器进行了时空表达示例。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航管智能决策支持原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研究并设计一个建立在机场地图及其属性信息上的决策支持系统,同时采用专家系统技术,初步形成一个智能化的航空管制决策支持系统原型。原型中给出了航管知识表示,飞行预案的生成与调整方法,所给出的决策支持信息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多视图合作的网络流量时序数据可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颖  王权  黄叶子  吴青  张胜 《软件学报》2016,27(5):1188-1198
网络安全可视化作为一个交叉应用研究领域,为传统网络安全数据分析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已有研究过于注重网络安全数据的可视表达,而忽视了对分析流程的支持.抽象了网络安全分析人员用网络流量时序数据检测网络异常的过程,提出了一个自顶向下的网络流量时序分析流程模型.以该模型为指导,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多视图合作的网络流量时序数据可视分析原型系统.在分析端口扫描和DDoS攻击等常见网络异常的案例中,该系统中的4个协同交互、简单易用的可视视图,可以较好地支撑分析人员由整体到个体、由点到面以及由历史到未来的网络流量时序数据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17.
P2P业务流量识别、分析和控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李君  王攀  孙雁飞  王浩云 《计算机工程》2006,32(11):122-124
P2P业务流量在对Internet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妨碍了正常的网络业务的开展。该文通过对P2P业务的有效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的研究,设计出网络业务流量综合识别系统和网络业务流量识别和策略控制系统原型。  相似文献   

18.
王凯  李君  王攀  孙雁飞  王浩云 《计算机工程》2006,32(12):123-129
P2P业务流量在对Internet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妨碍了正常的网络业务的开展。该文通过对P2P业务的有效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的研究,设计出网络业务流量综合识别系统和网络业务流量识别和策略控制系统原型。  相似文献   

19.
Improving train traffic control can be a cost-efficient way to improve train traffic punctuality and increase utilization of existing and future railway infrastructure. However, performance in train traffic control tasks currently involves working on a technical level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traffic flow. Working in a preventive manner is poorly supported and train traffic controllers are usually restricted to just solving problems as they occur. This often results in unnecessarily long delays and decreased timeliness of train traffic.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a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and a case study, which evaluates the control strategy and the prototype tool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By shifting the control paradigm to a high-level control strategy, many of today’s problems may be avoided, with benefits of the reduction in delays, improved timeliness and better utilization of the infrastructure. Twenty-one train traffic controllers participated in a case study, with a simulated prototype environment. The majority of the participating train traffic controllers were positive to the new concepts and ideas. Many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can b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imulation, but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rain traffic some issues must be evaluated in an operativ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The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intervehic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grid technology is proposed. This system adopts hybrid architecture, and diverse real-time traffic services are provided in a centralized or decentralized way. Grid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to provide the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platform for massive traffic data processing and real-time traffic service presenting. Moreover, the compu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apacity of the IVC network is developed and exploited to provide decentralized traffic services to drivers. Therefore, the system load is balanced among grid nodes and in-vehicle terminal, and better performance is achieved. At last, a prototype is implem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