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枫林 《润滑油》2003,18(4):33-35
利用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合成各种不同化学结构的PMA降凝剂小样,考察了在各种基础油中的降凝效果,重点探讨了PMA降凝剂的分子量和酯基侧链碳数分布等化学结构对降凝效果的影响,对提高我国PMA降凝剂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枫林 《高桥石化》2003,18(4):10-12
利用醇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合成各种不同化学结构的PMA降凝剂小样,考察了在各种基础油中的降凝效果。重点探讨了PMA降凝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和酯基侧链碳散分布等化学结构对降凝效果的影响,对提高我国PMA降凝剂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降凝剂及其降凝机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降凝剂的研制开发以及降凝机理的研究作了综述性报道,并介绍了几种常用降凝剂的合成方法,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柴油降凝剂的合成及降凝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类降凝剂的合成方法,考察了聚丙烯酸十八酯合成条件对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醇摩尔比1.2:1,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用量为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h,溶剂甲苯用量50mL条件下,合成的聚丙烯酸十八酯降凝剂可使大庆0号柴油凝点降低8℃。  相似文献   

5.
以甲基丙烯酸、混合醇、苯乙烯为原料,采用先酯化后聚合的工艺合成了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苯乙烯共聚物。进行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的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甲基丙烯酸)∶n(混合醇)=1.2∶1、w(溶剂)=45%、w(催化剂)=1.5%;最佳的聚合工艺条件为:n(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n(苯乙烯)=1∶1.4、聚合时间4h、聚合温度80℃、w(溶剂)=45%、w(引发剂)=1.5%。IR表征表明:所制备产物(降凝剂)的官能团结构与设计的目标产物一致。当所合成的降凝剂加剂量为0.8%时,可使150SN润滑油基础油的凝点降低13℃。  相似文献   

6.
筛选出VA含量28%,相对分子质量23000左右的EVA28/03降凝剂,考察了此降凝剂对大庆原油的降凝效果。结果表明,在降凝剂用量100mg/kg,活化温度65℃,热处理时间0.5h,冷却速度0.5℃/min时对大庆原油降凝效果较好,降凝幅度达14.5℃。同时根据降凝剂协同作用的原理,对其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复配实验。结果表明,带有脂肪族碳链及胺类和醚类极性基团的1210、HY1017、1202、Yeyouan1、Yeyouan2对大庆原油都有一定的辅助降凝效果,与EVA28/03(1:1)复配,可使凝点降低15.5℃。  相似文献   

7.
EFMA降凝剂的合成及其改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EFMA降凝剂,并考察了它的合成条件和降凝效果。结果发现EFMA对大庆、胜利、青海和长庆原油均有一定的降凝效果,尤其对大庆、胜利和长庆三种原油,降凝幅度分别达到了9℃、11℃和18℃。对EFMA的表面活性和结晶能力进行了研究,表明EFMA是一种新型有效的降凝剂,它具有结晶温度范围宽、共晶能力强、空间结构对称以及强表面活性等优点,能够切实有效的抑制晶间网状结构形成,改善原油的流变性。  相似文献   

8.
提高原油降凝剂降凝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将两种不同组成的降凝剂按适当的比例复配后,在不增加添加量的条件下,对原油的凝固点、表观粘度、屈服应力的影响效果均优于任何单一品种的效果。因此,原油降凝剂的复配是提高降凝减粘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周敬忠  马东明 《润滑油》1996,11(4):33-35
在济南、大连基础油中考察了OCP系列稠化剂对T803等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803的降凝效果受某些OCP添加剂的影响很大,而T081、T602等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几乎不受OC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酸酯降凝剂的溶液性质及其对含蜡油降凝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聚丙烯酸长链酯(PA)的结晶能力和溶液性质及其对两种含蜡油的降凝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PA的结晶能力取决于PA侧链长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而其在溶液中形成冻胶或沉淀的温度(反映PA在溶液中的结晶能力)与PA本体的结晶能力有关,而PA对含蜡油的降凝效果则与PA在油中的结晶能力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一种理想的PA降凝剂在油中的结晶能力应该与油中蜡的结晶温度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降凝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合成及其对油品降凝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聚丙烯酸十二、十四、十六、十六酯、研究其结果对油品降凝的影响,发现:(1)聚丙烯酸十二、十四酯对4号油有较大的降凝作用,500ppm[η]=7.43mL/g的聚丙烯十四酯,可将4号油的凝点从-11℃降到-36℃,添加500ppm[η]=19.91mL/g的聚丙烯酸十二酯,可将4号油的凝点从-11℃降到-33℃;聚丙烯酸十二、十四酯对1、2、3号油的降凝作用不明显。(2)聚丙烯酸十六酯和聚丙烯酸十八酯对1、2、3、4号油的降凝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精细石油化工》2017,(6):45-50
针对我国中部某油田凝点高达56℃高凝油(Y14)对市售降凝剂感受性差的现状,制备了聚合物LMZ-0和SMZ,分析了组成结构对降凝剂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降凝剂通过改变蜡晶聚集形态进而阻止蜡晶网状结构形成而达到降凝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剂量0.01%及合适热处理温度90℃条件下,分别使Y14凝点降低7℃和8℃,都较市售降凝剂DTA的降幅5℃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分子结构星形降凝剂对油品降凝、降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多支链的星形降凝剂不同油品和原油的降凝及降粘作用不仅与支链长度有关,而且与支链数有关。讨论了支链数、支链长度和凝点降、粘度降的关系。用DSC和PLM考察了星形降凝剂的支链长度,分子结构对油品中石蜡蜡晶的形态和折蜡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降凝剂的降凝性能与热稳定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莉萍 《润滑油》2001,16(5):32-34
利用凝点测试仪和热重仪对三种类型降凝剂的降凝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0~#催化柴油(SPC柴油)和中国石化高桥分公司生产的0~#成品柴油(GPC柴油)的组成及其碳数分布,使用实验室合成的酸酐类胺化物(助剂A)、含芳环的叔胺(助剂B)2种含氮低分子化合物与降凝剂T 1804进行复配,通过测定柴油冷滤点,考察了助剂添加量对复配柴油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PC柴油、GPC柴油的饱和烃与芳香烃总质量分数分别为90.36%,96.60%,二者碳数大于16的正构烷烃质量分数分别为12.5%,22.8%,前者含蜡量较低,对T 1804的感受性更好;在T 1804单独降凝,添加量为1 000μg/g时,SPC柴油、GPC柴油的冷滤点可分别降低6,4℃;在T 1804添加量为1 000μg/g,助剂A和助剂B的添加量分别为400,600μg/g时,复配降凝剂可使SPC柴油、GPC柴油的冷滤点分别降低12,9℃。  相似文献   

17.
富马酸酯降凝剂是一种环保型降凝剂。评价了富马酸酯降凝剂在HVI 150BS光亮油和HVIⅡ+6加氢基础油中的降凝效果。采用测定倾点的方法,考察了基础油中富马酸酯降凝剂质量分数与倾点的关系。随着富马酸酯降凝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两种基础油的倾点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在HVI 150BS光亮油中,当富马酸酯降凝剂的质量分数为1.0%时,HVI 150BS光亮油的最低倾点为-14℃,降凝度最大值8℃;在HVIⅡ+6加氢基础油中,当富马酸酯降凝剂的质量分数为1.0‰时,HVIⅡ+6加氢基础油最低倾点为-35℃,降凝度最大值18℃。Ⅱ+6加氢基础油对富马酸酯降凝剂的感受性优于150BS光亮油。  相似文献   

18.
高凝原油降凝剂的制备及其降凝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和醋酸乙烯酯三元共聚物的胺解改性物(MAVA)和乙烯-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EVA)为原料,通过复配制备了一种高凝原油降凝剂(PPD),并对其降凝效果和降凝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高凝原油降凝剂对凝点为43℃的胜利原油具有明显的降凝效果,在加剂量为400?g/g时,原油的凝点降低了11℃;由原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所形成的聚集体结构是原油的蜡晶成核剂,降凝剂可以同原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结合形成新的沥青质-降凝剂-胶质聚集体结构,该聚集体结构作为加剂原油的蜡晶成核剂,可以改变蜡的结晶方式,延缓蜡晶的析出速率,大幅地降低了原油的凝点。  相似文献   

19.
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与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润滑油降凝剂苯乙烯马来酸酐C12~C16混合脂肪醇酯,实验室使用效果评价表明:对环烷基油的降凝效果优于商品降凝剂T803C和T808B。与T803B复配后,对石蜡基油也有较好的降凝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国内外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吸附理论、成核理论、共晶理论和蜡增溶理论等降凝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计算化学方法、分子模拟技术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等开展降凝机理研究的工作,重点评述了降凝剂分子设计和降凝剂种类,最后对降凝剂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