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面介绍表面现象观察法在转炉操作中的应用。通过对转炉炉口火焰、喷溅物、炉后风眼钎子、炉前样品等表面现象的观察,判断转炉内的反应及造渣情况、造渣终点、筛炉终点。  相似文献   

2.
胡新海 《有色冶炼》2004,33(6):29-31
全面介绍表面现象观察法在转炉操作中的应用。通过对转炉炉口火焰、喷溅物、炉后风眼钎子、炉前样品等表面现象的观察,判断转炉内的反应及造渣情况、造渣终点、筛炉终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石灰石造渣前期成渣机理的分析和转炉热平衡计算得出石灰石消耗为6.0t/炉时,需增加铁水消耗2.1t/炉,减少2.5t/炉废钢消耗,可保证石灰石炼钢终点温度和石灰炼钢终点温度一致。生产试验得出,石灰石造渣炼钢转炉终点碱度(3.3),终点温度(1662℃)、终点[C](0.081%)、[P](0.016%)、命中率(90%)和普通石灰造渣炼钢工艺一致,但降低转炉炉料成本10.4元/t钢,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对影响溅渣复吹转炉补炉第一炉终点磷含量和成品磷含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补炉第一炉的具体造渣操作模式。正常生产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补炉后第一炉采用这种造渣操作模式,已获得合适的终点和成品磷含量。  相似文献   

5.
转炉吹炼终点判断对整个火法冶炼过程至关重要,过吹、欠吹都会对产品质量、周期控制造成重大影响,前期的终点判断完全由炉长个人经验判断。研究开发一套铜终点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造渣期炉内PbO和PbS强度采集和分析、造铜期内烟气中SO_2浓度采样分析、吹炼过程中熔体温度监测以及吹炼过程仿真预测,帮助炉长判断造渣期及造铜期终点,避免了转炉过吹、欠吹对生产的影响,保证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初步实现了铜转炉吹炼过程智能控制。  相似文献   

6.
转炉吹炼终点判断对整个火法冶炼过程至关重要,过吹、欠吹都会对产品质量、周期控制造成重大影响,前期的终点判断完全由炉长个人经验判断。研究开发一套铜终点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造渣期炉内PbO和PbS强度采集和分析、造铜期内烟气中SO_2浓度采样分析、吹炼过程中熔体温度监测以及吹炼过程仿真预测,帮助炉长判断造渣期及造铜期终点,避免了转炉过吹、欠吹对生产的影响,保证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初步实现了铜转炉吹炼过程智能控制。  相似文献   

7.
传统转炉炼铜工艺非常依赖个人经验,一般通过人工观察炉口火焰判断炉体内温度、造渣和造铜终点,该过程存在重大的安全与环保隐患,同时粗铜的品位得不到保障且易损坏炉体。随着环保与本质化安全指标要求的提高,各家企业开始转向闭窗吹炼。为应对绿色化与安全性要求,本文基于转炉炉口火焰分析结果并综合吹炼工艺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设计了一种转炉炉口图像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转炉炉口火焰的智能化监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阶段炉口火焰图像的分析,设计了基于自适应曝光阈值的颜色特征计算方法,能够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提取到可预测终点时间的关键特征,解决了目前传感器曝光度参数影响图像特征的关键问题。最后设计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终点时间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造渣一期、造渣二期和造铜期终点的预测误差分别为0.74, 0.83和1.4 min,显示了设计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攀钢转炉除尘灰特性,研制了用于半钢转炉炼钢的新型复合造渣剂和终渣调渣剂以及用于转炉提钒的冷却剂。分析新型复合造渣剂和终渣调渣剂对转炉冶炼终点氧化性、溅渣护炉、钢铁料消耗以及转炉脱磷效果等影响,拓展了转炉尘资源的使用途径,使攀钢转炉尘资源得到较好的循环经济利用,减轻环保压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承钢高炉铁水磷高、硫低,转炉脱磷负荷重,造渣料消耗高的问题,通过对转炉脱磷机理及造渣过程分析,从转炉脱磷的热力学及热平衡入手,研究前期快速成渣技术、低碱度造渣料配加模型、一次倒炉倒渣时机精准控制,最终开发了"低碱度双渣+留渣"造渣工艺。采用该工艺后降低了炼钢造渣料消耗,提升了终点控制水平,大幅降低炼钢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正>金隆铜业公司"铜转炉吹炼自动控制系统"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这个系统可实现对铜转炉吹炼过程中造渣终点、造铜终点的精确判断以及炉温的准确控制,避免出现过吹、冷炉、喷炉等现象,保证铜转炉吹炼的安全生产,提高铜冶炼的效率。铜锍吹炼主要采用PS转炉吹炼技术,目前全球矿产粗铜80%产能均采用PS转炉吹炼。冰铜吹炼是分周期进行的,分为造渣期和造铜期。铜锍吹炼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裴铁男 《鞍钢技术》1999,(5):40-43,62
转炉污泥是转炉炼钢的副产品,其铁量极高,用它制成复合球团造渣剂,用于炼钢生产,可明显改善化渣效果,减少物料消耗。介绍了复合球团研制的最佳工艺和制作过程,并对使用复合球团前后的效果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对首秦100t转炉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灰石造渣炼钢工艺在转炉单渣法和双渣法均取得良好冶炼效果,较石灰造渣工艺,在入炉CaO质量减少28.6%的情况下,脱磷率均值达到85.69%,提高2.54%,渣中磷元素分布均匀;同时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可以减少入炉造渣料用量,吨钢减少转炉渣量15kg;石灰石代替石灰入炉可以增加转炉煤气回收量。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了转炉出钢合成渣洗工艺对45钢纯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合成渣洗工艺后,铸坯中的全氧质量分数有所降低,比未合成渣洗的铸坯全氧质量分数降低2588%;采用合成渣洗工艺后,铸坯中大颗粒夹杂物含量平均由966 mg/10 kg减少为512 mg/10 kg,平均减小了4700%。  相似文献   

14.
曾建华  何为  陈永 《钢铁钒钛》2012,33(4):68-72
针对攀钢转炉半钢炼钢存在的成渣慢,脱磷率低,炉后回磷大的问题,通过对造渣工艺、供氧、复吹底部供气、终点控制等多方面技术的优化,提高了转炉脱磷率。生产实践表明,采用转炉单渣法冶炼平均脱磷率达到了90%以上,转炉终点磷可稳定控制在0.007%以下,炉后回磷在0.003%以下,满足了成品[P]≤0.010%的低磷钢的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5.
炼钢用复合化渣剂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毅杰  熊银成 《炼钢》2001,17(5):28-31,46
介绍了重钢七厂在推行优化转炉造渣工艺的过程中,针对常规助溶剂(包括萤石、氧化铁皮等)对炉子侵蚀程度严重化渣效果差的缺点,开发了复合化渣剂,有效地解决了常规助熔剂存在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鲁华  毛文文  李晨晓  李宏 《中国冶金》2016,26(10):59-66
针对转炉使用石灰石代替石灰炼钢造渣速度加快的现象,研究将FeOx、SiO2和MnOx按照一定的配比与CaCO3混合来模拟石灰石在转炉炉渣中的环境,通过热重-差热(TG-DTA)同步热分析试验探寻其分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炉渣组分能够明显降低石灰石的分解温度,提升石灰石的分解速度。将混合试样在管式炉煅烧后经X射线衍射分析后发现,CaCO3的分解产物能够与炉渣组分结合生成氧化物或者固溶体,从而降低CaO的活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石灰熔解和成渣机理的分析,结合工艺过程的讨论,对影响转炉炼钢快速成渣的几个因素作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8.
转炉铜锍吹炼是个自热过程,温度过高、过低对炉龄、单炉产量及产品质量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大型转炉铜锍吹炼过程造渣和造铜阶段的温度统计,结合现场实际炉况表现,总结得出温度控制对铜锍吹炼的影响及温度控制的具体措施。实验结果表明:造渣初期、中期及末期温度温度分别控制在1110~1160℃、1150~1210℃和1195~1260℃时,造渣效果最佳;造铜前期和末期温度控制在1160~1210℃和1180~1200℃时,造铜效果最好。同时为转炉铜锍吹炼更好的利用自身余热增加冷料处理量、保护炉衬及确保渣型提高粗铜质量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现行转炉冶炼造渣材料的缺点,介绍了铁酸钙球团的成份及生产工艺,着重探讨了用铁酸钙球团代替石灰,萤石及氧化铁皮用于炉冶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An efficient slagging is a key process to improve the dephosphorization ability in converter operation. The microstructure analyses can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of phosphorus distribution in various mineral phases to feature completely the dephosphorization process.Two kinds of converter slag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conventional slag with high basicity and dephosphorization slag with low basici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basicity converter slag have been reported widely.However,th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