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近海陆架盆地CO2资源丰富,成因类型较复杂,根据通常的成因判识标准与划分参数(δ13CCO2和3He/4He),可将上述盆地CO2明确划分为壳源型(有机和无机)、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等3型4类;但依据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诸多学者提出的CO2/3He比值来判识划分,则存在较大的偏差及多解性。文中通过对CO2成因判识划分方法的对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通用性及简洁性的原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采用通常的成因判识划分方法,对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近海陆架盆地CO2成因进行了综合判识划分,并对不同成因类型CO2的运聚规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ݺ�������Ȼ����CO2�ij�����Դ�ۺ���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在以往研究及近期所获新的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CO2成因及气源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剖析和确证了莺歌海盆地浅层气藏富CO2气的壳源型无机成因和极少量的壳幔过渡型混合成因,且这种富CO2气的成因类型完全不同于中国东部及东南亚地区的火山幔源成因的CO2气,富CO2气的气源主要来自沉积巨的上新-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琼东南盆地天然气中CO2多属壳源型无机成因和壳源型有机-无机混合成因这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莺歌海盆地的CO2天然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在已获CO2天然气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CO2天然气地化特征及成因类型,追踪和判识了CO2气的气源,初步探讨了CO2气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指出了本区CO2气属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的无机CO2,主要来自莺黄组中下部及梅山组含钙海相泥岩所提供的气源,与深部火山-慢源的CO2气源无关,且不存在CO2随深度增加而富集的规律,预测中深部是勘探烃类气为主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新生代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特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成因类型油气分布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区油气勘探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烃类气,而且还发现了较丰富的CO2和N2等非烃气。N2等非烃气主要富集于西北边缘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构造带浅层及某些局部区域部分层段,其分布富集特征与该区非生物壳源型CO2基本类似,具有平面上分区分块、剖面上分层分带的局部性富集特点。根据N2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借鉴国内外较通用的判识划分方法及指标,可将该区N2确定为大气成因、壳源型有机成因和壳源型有机—无机混合成因等3种主要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CO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已发现的CO2气藏(田)和大量高含CO2油气藏的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将CO2分为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和火山幔源型三大成因类型。中国东部陆上诸断陷盆地与东海盆地及琼东南盆地东部、珠江口盆地的CO2气藏及高含CO2油气藏中的CO2均属典型的火山幔源型成因,CO2气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幔源火山活动所产生的大量CO2,其运聚富集规律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导气作用。莺歌海盆地CO2气藏及含CO2气藏中的CO2则属于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成因,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巨厚的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其运聚分布规律具多期和分层分区的特点。根据不同成因类型CO2运聚成藏规律,可以追踪其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的运聚分布规律,综合评价CO2资源潜力,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勘探风险。图4表1参38  相似文献   

6.
莺歌海盆地CO2成因及与国内外典型CO2气藏的类比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本文重点阐述了莺歌海盆地浅层CO2气藏的成因及地质地化特征,并与中国东部、东南亚地区和其它地区典型CO2气藏进行了类比,找出了其差异性和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本区烃类天然气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指出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近海陆架盆地CO2资源丰富,成因类型较复杂,且不同成因CO2运聚富集规律及成藏控制因素差异明显。认为根据不同成因CO2运聚成藏规律之差异和结合地质条件分析,可以追踪CO2气源、预测与评价CO2资源的有利富集区带,可为落实与评估CO2资源潜力和部署天然气勘探提供决策依据,可减少和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8.
莺-琼盆地多源非生物CO2运聚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三类非生物(无机)成因二氧化碳资源丰富,据目前的勘探及研究成果,其二氧化碳资源量逾1×1012m3,勘探所获地质储量近3000×108m3,居中国之首。该区非生物二氧化碳资源一方面既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工农业生产中,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导致“厄尔尼诺”现象、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温室气体。为此,对其运聚与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①该区多源非生物二氧化碳可划分为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及火山慢源型等3大成因类型;②壳源型、壳幔混合型非生物二氧化碳主要富集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浅层,具平面上分区分块剖面上分层分带的运聚成藏特征,而火山幔源型二氧化碳主要展布于琼东南盆地东部Ⅱ断裂带周缘区,且受控于深大断裂及火山幔源活动的相互配置;③南海北部莺-琼盆地二氧化碳资源潜力大,尤其是莺歌海盆地壳源型非生物二氧化碳资源量及地质储量规模大,在国内外亦是罕见的,颇具资源潜力与综合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成因及充注驱油的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的成因及充注驱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可划分为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壳源型有机成因、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成因4种成因类型;其中,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运聚成藏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局部上侵活动与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火山幔源型CO2成藏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及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展布;CO2运聚成藏中,其充注驱油过程主要受运聚输导条件及气源供给等诸多地质关键因素的制约和控制.由于CO2充注驱替往往导致油气藏中油气再分配或重新组合,并引起原来的油气产出及产状特征发生变化,故容易形成新的油藏或气藏.因此,可以将CO2充注驱油特征作为判识油气成藏动态过程的示踪标志,用于预测油气运聚状态,追踪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海上CO2封存是碳封存的路径之一。全球已广泛开展的CO2海洋封存研究与商业示范案例对中国近海盆地CO2封存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全球CO2海洋封存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典型CO2海洋封存示范工程,根据项目背景、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国际合作以及地质工程特性等相关项目概况,对比分析中国实施CO2海洋封存项目潜在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对CO2海洋封存技术在中国近海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未来中国近海盆地CO2海洋封存研究应从全海域级、盆地级、区带级以及场地级,由面到点、逐级递进、不断聚焦,构建适合中国近海盆地特点评价优选体系标准和相应的客观量化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海北部二氧化碳气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海北部海域在油气勘探中发现了CO_2气,对油气有无影响?在借鉴世界、中国东部陆地CO_2气成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研究区CO_2,气的分布入手,采用多种方法,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本区CO_2气藏进行分类.认为研究区CO_2;气藏为无机成因,其特征受各盆地或地区具体地质条件的控制.哈萨克斯坦引起了国际石油界的很大关注,但它并不是前苏联唯一的具吸引力之地.美国地质调查调查所(丹佛)和AAPG今年著名讲演者Gregory F Ulmishek说.前苏联有20多个沉积盆地生产油气或具有尚未开采的发现.Ulmishek 1980年到美国前,获得过莫斯科石油学院地质学硕士学位,作为一个地质学家在前苏联工作过23年.他的1993—1994年题为“前苏联主要油气地质学及勘探潜力”的著名演讲在1993年12月6日至17日和1994年3月28日至4月8日的巡回活动中推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基底性质分析 ,探讨了东海大陆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成因机制。重磁异常、岩浆活动、重矿物组合等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陆架第三纪盆地的基底性质与大陆裂谷盆地的基底性质类似。东海陆架沉积盆地具有断陷盆地的结构特征 ,具多物源供给条件 ,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发展演化 ,并且与中国东部地区断陷盆地一样 ,也经历了断陷—断拗—拗陷的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气藏及其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有机成因σ_(13)Cco_2值小于—10‰,无机成因σ_(13)Cco_2值则大于—8‰;天然气中CO_2含量大于60%是无机成因的,小于此值有机的、无机的和混合的成因均有。CO_2含量90%以上称C0_2气藏、90%~60%叫亚CO_2气藏、60%~15%为高含CO_2气藏、15%以下为含CO_2气藏。我国东部已发现万金塔气田、花沟气藏、黄桥气田和平方王气顶气藏等一批无机成因的CO_2气藏。其中黄桥和万金塔气田已开发。最后,研究了无机成因CO_2气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东海陆架早第三纪裂谷盆地地层成因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东海陆架盆地早第三纪裂谷区内若干盆地的重磁、构造、地层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裂谷期成因地层控制因素.重新认识了基底对裂谷边界、构造格局、深切平移断裂的控制作用以及受断裂控制的裂谷地貌特征.以长江凹陷、瓯江凹陷为重点,对裂谷期裂谷盆地充填特征展开对比讨论.同时,从盆地结构、相对海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探讨了裂谷盆地地层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多旋回复合盆地的油气远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礁凸起油气化探异常为其深部前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藏物质向上渗逸的结果。在久米-鱼山大断裂以北的东海陆架盆地,除了继续探找新生代油气藏外,还要寻找古气新储、深源浅出的油气藏,这是东海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东海大油气藏和油气田主要的气源岩可能是古生代地层。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拗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一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一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近10多年来,陆续在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陆相盆地的斜坡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如下:(1)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具特高-中等油气资源丰度(10×104~60×104t/km2);(2)发育一定规模的汇烃单元,保证足够数量的油气充分地向同一个构造-地层岩性带运移,在大型盆地的宽缓斜坡带,构造分割性较小,砂体能够大面积稳定分布;(3)多套(扇)三角洲前缘相砂体提供了巨大的储集空间,且其与优质湖相烃源岩构成不等厚-略等厚互层,形成面接触、体接触,组成高效排液组合,提高了区块油气资源丰度;(4)在区域性断层、深部隆起或地层超覆尖灭带的产状陡变区,岩性型油气藏纵向叠合好;(5)反转性掀斜改造常使砂体前缘由下倾尖灭转为上翘尖灭,抬斜性掀斜改造则使砂体获得整体性侧向封堵,发育大中型岩性-构造复合型圈闭;(6)(扇)三角洲砂体走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既保证油气输导系统的通畅性,又使得在砂体上翘方向形成大量岩性圈闭;(7)圈闭形成期与油气大规模运移期的适时配置,有利于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18.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有效勘探面积 2 4× 10 4 km2 ,最大沉积厚度 15 0 0 0m ,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但目前勘探程度低 ,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 ,发育 3套烃源岩 (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 ) ,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 ,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 ;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 2套烃源岩 (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 ) ,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 ,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 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 ,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 ;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朝鲜东海西北部地区含油气远景的综合研究成果.基于对该地区地球物理、探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东朝鲜湾盆地和西中央深海盆地及其相邻斜坡带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不整合面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坳陷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了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界面):T20,T24,T30等,地层遭受了强烈剥蚀。以东海西湖凹陷为例,对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求取地层剥蚀厚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地层剥蚀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