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细石油化工》2017,(6):59-61
选择两种活性稀释剂烷基缩水甘油醚(AGE)和苄基缩水甘油醚(692)对双酚F型双组分环氧树脂进行改性。两种活性稀释剂的添加都能够有效降低双组分环氧树脂的初始黏度,并且黏度变化变得缓慢,大幅度提升体系的适用期;都使得双组分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下降,加入AGE力学性能降低得更为明显;都使得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加入692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受影响的程度更低。对于较高的应用领域如电子元器件的灌封,环氧树脂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电子灌封领域,使用大量的胶黏剂固定电子元器件,并且由于电子器件很精密,所以对胶黏剂的性能要求很严格,往往需要极低的黏度和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并且黏接强度要很强。结合使用需求,从市面上选择了一种低黏度环氧树脂、环氧改性剂和改性咪唑固化剂,试验了不同配比和固化条件对环氧胶的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方案:m(环氧树脂)∶m(固化剂)∶m(改性剂)为100∶10∶20,在80℃固化4 h,得到了一种初始黏度723 mPa·s,适用期大于6 h,玻璃化转变温度81.4℃的环氧胶。此种环氧胶很好地满足了灌封领域的性能需求。  相似文献   

3.
橡胶油理化性质与玻璃化转变温度关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ASTME1356—08标准并根据橡胶油的理化性质制定了符合橡胶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方法,研究了橡胶油理化性质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柔性基团提高柔性并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而硬性基团会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确定了两组分调合油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基础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关联性方程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油基钻井液漏斗黏度与表观黏度之间存在的联系,从马氏漏斗黏度计的结构出发,在水基钻井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油基钻井液在马氏漏斗黏度计中的流动规律,研究了利用油基钻井液马氏漏斗黏度预测表观黏度的可行性,推导了流体漏斗黏度计算公式,建立了油基钻井液马氏漏斗黏度与表观黏度函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分别进行了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的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室内和现场计算的表观黏度与实测表观黏度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6.8%和8.2%,均在合理范围内;现场试验中,油水比从70:30增大到91:9,预测结果没有受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马氏漏斗黏度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地估测油基钻井液的表观黏度,钻井现场可以利用油基钻井液的马氏漏斗黏度估算其表观黏度,这为现场预测油基钻井液的表观黏度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5.
孙思彤 《齐鲁石油化工》2023,(4):272-276+281
由于实验室目前采用的手动黏度分析方法测定石油产品的运动黏度存在试验时间长、测定结果误差大、无法溯源等问题,选用自动分析方法、实现快速自动化测定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通过手动黏度分析方法和自动黏度分析方法的试验数据比对,结果表明:采用自动黏度分析方法替代手动黏度分析方法测定石油产品运动黏度分析时间短、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一种用黏度图来确定任一速度梯度下黏度的方法,所定黏度更接近井眼实际情况;同时介绍如何提高有效的环空黏度来增强井眼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齐鲁石油化工》2022,(1):77-80
实验室中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试验采用GB/T 265—1988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对试验中每一步的精准度要求严格。探究试验恒温时间、流经粘度计的试验时间、试样的洁净度、取样量的准确度等因素对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的影响,其中,运动黏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试样的洁净度,并提供了相应提升试验准确性的判断和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特性黏度是聚酯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特性黏度控制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通过分析聚酯生产中影响特性黏度的因素,确定特性黏度的控制方法并阐述了几种常用控制方法的优缺点。针对聚酯生产中特性黏度测量滞后的特点,提出一种在CS—1000系统上实现的最优的控制方案并介绍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常用的黏度有动力黏度、特性黏度、运动黏度、条件黏度四种。对于连续化PBS类树脂生产中,通常采用在线黏度仪进行黏度测量。介绍了黏度的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在线黏度仪选型原则,并针对PBS类树脂生产过程中熔体黏度的特性,主要从测量原理、组成架构、现场应用等几方面进行毛细管和振动式两种黏度仪简要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重点分析比较了欧洲、美国和中国沥青黏度试验方法相关标准/规范的差异及应用现状,阐述在线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指出了黏度试验方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一种用黏度图来确定任一速度梯度下黏度的方法,所定黏度更接近井眼实际情况;同时介绍如何提高有效的环空黏度来增强井眼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酯基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含酯基官能团的功能化离子液体1-乙酸乙酯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离子液体的密度、酸值、黏温性、吸湿性、溶解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离子液体与预期结构一致,且纯度较高,证明了该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和提纯方法的可靠性;与含有相同烷基的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相比,功能化离子液体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较低的酸值、吸水性及热稳定性,表明酯基官能团的引入,使烷基离子液体展现出不同的特性;另外,制备的2种离子液体均可以与极性大的溶剂混溶,而不溶于非极性或极性小的溶剂。  相似文献   

13.
鱼鲲  李云鹏 《润滑油》2011,(5):61-64
采用极端顶点混料设计回归分析试验的方法,研究了KE-1-水-乙二醇三元体系黏度和组成的关系,并且推导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与研究体系的黏度-组成对应关系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稠油轻脱油减压深拔及轻脱油深拔大于500℃馏分油加氢试验,考察了各馏分对目的产品收率及性质的影响。轻脱油减压深拔试验表明:轻脱油中小于500℃馏分为低粘指数组分,粘温性能差,具有很强的环烷基特性,对轻脱油整体黏度指数有较大的负效应;切割轻脱油中大于500℃馏分油和未切割轻脱油加氢试验表明:相同黏度时,切割后轻脱油生产的150BS光亮油,具有较高的黏度指数,说明深拔对提高产品的黏度指数有益。  相似文献   

15.
沥青黏度是沥青一个重要指标。在分析沥青黏度的原理及黏度计的原理之后,利用黏度计进行黏度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分析温度、时间、转速和转子对黏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黏度的对数与温度成较好的线性关系,转速对黏度的稳定时间有较大的影响,转速、转子对黏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油水乳化转相黏度预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高温、高压流体黏度测量装置,模拟地层条件,测试新疆塔河油田油水乳化液的黏度,测试结果表明其转相点在含水率为50%~60%.绘制相应的测试曲线,分析含水率与油水乳化液黏度的关系,井用高斯函数和劳伦兹函数拟合测试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在地层条件下,乳化液黏度的变化规律符合高斯函数和劳伦兹函数,与常温、常压下不含气的油水乳化液黏度的变化规律相类似。据此建立了黏度预测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含水率高于50%时,用高斯、劳伦兹函数预测的油水乳化液黏度误差较小,为原油在地层,井筒及箱油管道中的流动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7参10  相似文献   

17.
本方法包括:一次交联步骤,其中通过将聚乳酸成形物交联而形成交联聚乳酸;浸渍步骤,其中在不低于聚乳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不高于聚乳酸的熔点的温度下,将在一次交联步骤中获得的交联聚乳酸浸人到浸渍剂中;和冷却步骤,其中将由于浸渍剂的渗透而处于溶胀状态的交联聚乳酸冷却至等于或低于聚乳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本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冷却步骤之后的二次交联步骤。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第五阶段油耗标准的出台,在保证发动机输出性能的同时,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其燃油消耗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整车NEDC循环试验,研究了发动机油黏度对整车油耗的相关性。发现试验车使用适当的低黏度化发动机油最高可达3.5%的节油效果,但过低黏度的发动机油会破坏发动机润滑状态,油耗反而会增加。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拥有巨大的稠油和沥青质原油油藏,成功开采这类原油,黏度测量是关键.低磁场核磁共振(NMR)作为测量这一性质的工具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以前研究的NMR黏度关系对大范围黏度和温度数量级评价是有效的.利用NMR光谱与黏度关系实验,建立起现象学关系式,更详尽地研究了原油黏度和NMR,为提出的关系式提供了理论证明.还介绍了一种新型调谐方法,通过该方法使应用Arrhenius(阿列纽斯)公式的关系式可以改善多种温度下单一原油的NMR黏度评价.调谐使NMR可用于研究监测热力采油井或在线监测产出液蒸气冷却后黏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节能法规的强制执行,商用柴油车越来越关注柴油机油的燃油经济性.使用低黏度的柴油机油是提高柴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柴油机油的理化性能,模拟试验结果与柴油机台架试验(WHTC循环及C-WTVC循环)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黏度(100℃运动黏度)较低的柴油机油较黏度较高的柴油机油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FA-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