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假单胞菌O-2-2产鼠李糖脂的结构表征及理化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铜绿假单胞菌O-2-2以正十八烷为碳源所产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组成。共检出21种鼠李糖脂的同系物,都由1~2分子的鼠李糖和1~2个含β-羟基的碳链长度为8~12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构成;主要组分为α-L-吡喃鼠李糖苷-β-羟基癸酰-β-羟基癸酸和2-O-α-L-吡喃鼠李糖苷-α-L-吡喃鼠李糖苷-β-羟基癸酰-β-羟基癸酸。该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可将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8·6mN/m,临界胶束浓度为1·3×10-4mol/L,在120℃加热4h或者在ρ(NaCl)=100g/L或ρ(CaCl2)=20g/L的盐溶液中仍能保持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2.
假单胞菌O-2-2利用油脂废水生产鼠李糖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摇瓶培养试验,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O-2-2以植物油精炼废水为原料生产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以NaNO3为氮源,碳氮比为15,培养基初始pH值为7.5,32℃,250 r/min培养84 h,鼠李糖脂产量最高,达2.14g/L.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糖脂由11种同系物组成,都含有1~2个的鼠李糖和1~2个含β-羟基的碳链长度为8~12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该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69.5 mg/L,可将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9.2 mN/m,并具有良好的耐温耐盐性.  相似文献   

3.
鼠李糖脂的发酵及其在清洗原油储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被油类污染的土壤中得到一株分泌鼠李糖脂的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 ZJU u1,利用烹饪废油为碳源,在摇瓶上对此菌株进行发酵培养,鼠李糖脂的产量在120 h后达到12.54 g/L.获得的发酵液可以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到37×10-3 N/m,临界胶束浓度(CMC)为63.3 mg/L.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可提高罐底油泥的洗脱效果,提高储油罐罐底油泥中原油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4.
鼠李糖脂的发酵及其在清洗原油储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被油类污染的土壤中得到一株分泌鼠李糖脂的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 ZJU u1,利用烹饪废油为碳源,在摇瓶上对此菌株进行发酵培养,鼠李糖脂的产量在120 h后达到12.54g/L.获得的发酵液可以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到37×10-3N/m,临界胶束浓度(CMC)为63.3 mg/L.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可提高罐底油泥的洗脱效果,提高储油罐罐底油泥中原油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5.
马满英  刘有势 《广东化工》2011,38(12):7-8,5
通过正交实验对铜绿假单胞杆菌产鼠李糖脂(RL)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预处理酸沉淀冷冻干燥法新工艺提取RL。在最优发酵条件下RL的产量可达56 g/L以上。提取后的RL由二鼠李糖脂和单鼠李糖脂两种同系物组成,可将去离子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9.01 mN/m。该RL提取工艺是一项绿色工艺。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合成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合成的鼠李糖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易被生物降解、表面活性良好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目前用于发酵合成鼠李糖脂的菌株主要为假单胞菌属。综述了产鼠李糖脂菌株的发现与筛选、鼠李糖脂的生物合成途径与代谢调控关系、鼠李糖脂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控制、高产鼠李糖脂工程菌株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对一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发酵条件优化,最优培养基为:菜籽油80 g/L、NaNO3 6 g/L、Na2HPO4·12H2O 3 g/L、KH2PO4 1.5 g/L、MgSO4 0.36 g/L、FeSO4·7H2O 0.2 g/L、CaCl2 0.12 g/L;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7℃,装液量40 mL/250 mL,发酵时间168 h。在最优条件下,鼠李糖脂平均产量可达57.83 g/L,表面张力降到27.89 mN/m。鼠李糖脂在相对苛刻的温度、盐度、pH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中,用发酵液进行实验,添加具有增黏性质的生物聚合物黄原胶辅助,建立了一种新的生物驱油体系。5%鼠李糖脂发酵液的生物复合体系采收率可达17.4%,表明其在微生物采油领域有着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马东林  赵敏  程媛  张卉 《辽宁化工》2014,(9):1097-1100
采用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法,排油圈法分离筛选到1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LJ-3,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43)正交试验对该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因素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LJ-3产鼠李糖脂的条件为:餐厨废弃油脂50 g/L,硝酸钠3.0 g/L,磷酸二氢钾0.437 550 g/L,磷酸氢二钾0.562 550 g/L,硫酸镁1.550 g/L,硫酸锰0.06 g/L,硫酸亚铁0.025 0 g/L,酵母膏15 g/L,接种量75 mL/L,pH值为7,于37℃,150 r/min条件下,恒温振荡培养72 h,通过排油圈法测得的直径为6.8 cm,表面张力降低到29 mN/m。  相似文献   

9.
鼠李糖脂是微生物合成的一类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理化性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铜绿假单胞菌是鼠李糖脂生产的主要发酵菌株,能够以多种水溶性碳源或疏水性碳源为底物发酵生产鼠李糖脂。当前,废弃碳资源导致的浪费和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基于鼠李糖脂的特性与生产菌株的底物偏好性,以废弃碳资源为原料生产鼠李糖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分别介绍以废油脂(含油废水、食品加工废油和餐厨废油)、含糖废弃物(含糖的食品加工副产物、含糖果蔬废弃物和木质纤维)和废塑料等高聚废弃物为原料合成鼠李糖脂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不同底物和生产菌株对鼠李糖脂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废弃碳资源当前利用现状,发现繁多的种类、较低的分类程度和难降解的组分是限制以废弃碳资源作为底物生产鼠李糖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以废弃碳资源生产鼠李糖脂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产抗菌代谢产物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实验菌株,以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制效果及菌体干重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优化铜绿假单胞菌产抗菌物质的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的培养基组分为黄豆粉2.5 g·L~(-1)、大豆蛋白胨10 g·L~(-1)、磷酸氢二钠10 g·L~(-1),优化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初始pH值7、发酵时间96 h。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发酵-渗透汽化耦合(fermentation coupling with pervaporation,FCP)系统和分批补料式发酵系统培养Pseudomonas aeruginosa BC1制备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两轮发酵过程分别持续124 h和107 h。在FCP系统中,最大细胞吸光度OD600为1.06;生物表面活性剂OD600为0.61;鼠李糖脂最终产量为1.3 g/L,相比于分批补料式发酵系统提高38%;对比纯水的表面张力67.52 m N/m,发酵第29 h的发酵上清液表面张力为22.56 m N/m。同时,该菌的发酵上清液对液体石蜡、机油、柴油、正己烷、十六烷均有较好的乳化能力。经GC-MS结合SPME分析发现,FCP系统分离出的渗透蒸汽冷凝液中含有乙醇、戊醇等有机物。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分批补料式发酵系统,FCP系统能够分离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挥发性代谢产物,减轻这些物质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使细胞浓度和鼠李糖脂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油田废水电渗析脱盐液发酵制备鼠李糖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回转式流道隔板型式的电渗析装置对高盐度油田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了电渗析两室浓差、浓淡比、油脂在膜表面吸附和清除方式等因素对含油废水脱盐效果的影响,给出了提高脱盐过程电流效率的方法,并比较了与常规处理过程的成本差异。然后采用含油脱盐水作为发酵用水,在500毫升摇瓶规模上进行铜绿假单孢杆菌的鼠李糖脂发酵实验,发酵5天后溶液中鼠李糖脂浓度可达0.2g.L-1,且发酵前后微生物对废水中油类物质的降解量达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黄曲霉YZC固态发酵所产纤维素酶的酶活力,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碳源、氮源、氮源质量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初始p H值、接种量对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优化后的固态发酵条件为:碳源为质量比3∶2的稻草粉与麸皮,氮源为NH4Cl,其质量浓度为10 g/L,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7 d,初始p H值为4.0,接种量为20%。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纤维素酶活的3个因素包括氮源NH4Cl的质量浓度、培养时间、初始p H值进行优化,以期提高纤维素酶酶活。通过响应曲面分析得到滤纸酶活力与这三个因素的最优回归方程,确定滤纸酶活力最大时的最佳组合为NH4Cl质量浓度为8.5 g/L、培养时间为6.5 d、初始p H值为4.5,该条件下滤纸酶活力为10.87 IU/m L,是优化前的2.39倍,并与响应曲面拟合所得方程的预测值10.50 IU/m L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陆旋  陈宁宁 《浙江化工》2013,(11):25-28
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了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浓度、氮源浓度、培养时间以及培养基初始pH等因素对多粘芽孢杆菌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糯米粉浓度为14%,酵母膏浓度为5%,培养时间为72 h,培养基初始pH为7.20时,多粘芽孢杆菌发酵效果最佳,其最终效价可高达1200μg/mL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吸水链霉菌A03是自主分离的高效拮抗菌株,其活性代谢产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为了建立其高产发酵工艺,并为过程放大提供技术参数,利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试验对其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获得的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g/L):葡萄糖5,可溶性淀粉5,黄豆粉10,磷酸二氢钾0.5,碳酸钙1,七水硫酸镁0.1;最优培养条件:液体种子菌龄40 h,500 mL摇瓶装液量80 mL,接种量为体积分数12%,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温度28℃,发酵周期216 h;发酵液抑菌直径达3.04 cm。[结论]成功建立了该菌株的小试发酵工艺,发酵水平提高了52.0%,发酵周期缩短30.77%。研究结果为其发酵代谢调控和过程放大提供了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6.
从市售红曲发酵产品中成功分离得到15株红曲霉纯培养菌株,其中一株肉眼观察高产红色素,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确定该红曲霉菌株为红色红曲菌(Monascus ruber),命名为RP-1.对红曲霉RP-1的液体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当接种量为15%、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时,最有利于红曲色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7.
以絮凝菌MBF03为材料,探讨了碳源、氮源、初始pH值、培养时间、接种量和金属离子对絮凝剂的产生及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对其絮凝活性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絮凝菌MBF03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铵、最适初始pH值为6、最适接种量为4%;培养24 h时MBF03菌达生长平台期,培养48 h时絮凝活性达到最大值,二者存在时间延迟;Ca2+的助凝效果明显优于Mg2+;絮凝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发酵上清液中.  相似文献   

18.
The growth and enzymatic production of Pseudomonas sp. BA2 a new L -aminoacylase-producing microorganism, were studied in a bench-top fermenter. Multiple ferment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optical pH and temperature valu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on both growth and L aminoacylase activity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maximum growth rate and the greatest yield of enzyme were obtained when the fermentation was carried out at pH 7·5, 25°C and DOT ≥ 50%. N-Acetyl-DL -alanine, at a concentration 20 g dm?3, was used as the sole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provided a maximum biomass concentration of 3·36 g dry weight dm?3. The highest L -aminoacylase production (11429 U g?1 dry weight) was obtained after 39 h of cultivation. The results were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ver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