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柳枝稷作为一种优良的纤维素类草本能源植物,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替代能源之一,同时又具有优良的牧草特性及水土保持功能。研究2种滴灌方式对柳枝稷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可为其在我国西部地区大面积种植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地上滴灌、地下滴灌1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为18. 84%、12. 41%,灌水量相同时,采用地上滴灌10~20cm土壤含水量要高于地下滴灌。地上滴灌处理下柳枝稷生长发育要显著高于地下滴灌处理。在生育期内,地上滴灌处理下的柳枝稷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地下滴灌处理,在柳枝稷生长期内,开花期的植物耗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选择未治理地、治理10 a与30 a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林下有芒萁覆盖(MQ)与林下裸露地(CK)土壤碳氮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未治理地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均很低,治理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下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各林地芒萁覆盖下的土壤(1 m)有机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林下裸露地(P0.05);治理10 a和30 a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比未治理地增加了153%和296%、24%和101%;治理后芒萁覆盖下的土壤有机碳积累快于氮的积累,总体上芒萁覆盖的土壤C/N均高于林下裸露地.以上结果显示了芒萁对侵蚀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氮素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湿地可以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稳定和碳循环稳定,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海产养殖业的发展,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用辽河口湿地自然植被实测生物量和遥感影像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建立了基于遥感影像的生物量回归模型,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二项式函数为最优模型。通过该模型反演出的生物量计算得到辽河口湿地自然植被的碳储量为969 323.100 t,与实测值1 077 146.018 t相比,相对误差为10.0%,表明利用遥感影像反演植被生物量,可以得到较精确的辽河口湿地自然植被的碳储量。  相似文献   

4.
对湟水河源头荒山荒坡人工栽培沙棘灌丛带牧草的地上部与地下部产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地区的荒山荒坡上人工栽培沙棘,地上产草量平均提高23.7%,地下牧草根量平均提高18.2%,每公顷减少水土流失1300t,水土保持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5.
梅思才 《长江建设》2012,(11):184-185
某建筑住宅项目为一栋双塔楼联台建筑工程,北塔楼地上22层,地下2层,地下室基底标高-5.2m,地铁出入口位量基底标高-2.7m;南塔楼地上7层,设半地下车库,框架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半地下车库基底标高-2.9m。由于工程基坑面积大(基坑总面积约3600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演变对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密度及土壤碳磷比的影响,采集耕地、林地上黄壤和石灰土等土壤样品,运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土壤类型法、克里金插值法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法,估算都柳江上游沿岸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密度及储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2013~2019年土地利用演变主要为连续耕地、连续林地和退耕还林。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3.94 kg/m~2,高于中国典型地区平均水平(3.19kg/m~2),有机碳储量为3.2×10~6 t;全磷密度平均值为0.124 kg/m~2,略低于中国表层土壤平均水平(0.166 kg/m~2),全磷储量为1.0×10~5 t。(2)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演变中,连续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退耕还林6 a有机碳密度较连续耕地增加20%,连续耕地土壤全磷密度最高;随退耕还林时间的增加,土壤碳磷比逐渐增高,退耕还林6 a土壤碳磷比显著高于连续耕地。因此,退耕还林可以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全磷更多是受耕地施肥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甘肃洮河峡城水电站工程属于开发建设类项目。本研究通过对洮河峡城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现场监测,对其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系统总结与分析本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归纳总结其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评价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实际影响,掌握主体工程实施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控制新增土壤流失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用。同时,该工程监测所得的数据和结果还可以为同类工程水土流失的预测、防治措施体系、项目水土保持专项验收以及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水土保持监督和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采石场开采对所在区域的自然景观、土壤、大气等破坏严重,治理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甚至引发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因此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具有重要意义,其水土保持措施应当结合项目实际,提出切实可操作的水土保持防治治理方案和措施体系。文章总结了固始县黑石山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设计的经验,以期为同类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更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周欣花 《人民长江》2020,51(5):74-78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严峻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粮食产能的提高。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坡改梯项目为例,研究了该项目实施1,3,5 a及10 a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坡改梯工程实施对土壤质量影响显著。在实施坡改梯1 a后,受土壤推翻和水土流失影响,土壤质量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提高,而随着坡改梯年限的延长,土壤质量显著提高。在坡改梯实施10 a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较坡耕地高出108.45%,土壤的结构破坏率较坡耕地降低了21.67%;全氮、有机质及有机碳分别较坡耕地提高了144.68%,155.35%以及104.23%,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坡耕地提高了125.65%及56.42%;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有机碳含量较坡耕地分别提高了95.16%,83.32%以及2.90%。土壤呼吸强度与坡改梯年限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坡改梯10 a后较坡耕地增幅达90.10%。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性特性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土壤抗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禹城综合试验站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系统综合观测场冬小麦田间实测资料 ,对“SPAC系统中水热、CO2 通量与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 (Ⅰ )模型建立”一文所建立的模拟土壤水分动态、蒸发蒸腾和冠层CO2 通量等功能进行了验证 .利用波文比观测水汽通量结果、土壤水分剖面监测结果分别对模拟计算腾发量和土壤水分剖面的验证结果表明 ,模拟计算的腾发量和土壤水分剖面是比较准确的 ;将模拟的光合作用过程中的CO2通量与实测值对比表明 ,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但是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模拟光合作用过程和强度符合一般规律 .总体说明 ,所建立的系统模型在上述功能的模拟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以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扰动区2处不同修复模式样地以及1处天然林样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修复模式边坡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以揭示该工程扰动区不同修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样地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均高于人工修复边坡;土壤p H值从大到小为植被混凝土基材、客土喷播、天然林。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量与有机碳呈相关性,表明向家坝工程扰动区边坡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紧密相关;土壤C/N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向家坝水电站坝址扰动区不同边坡土壤C/N的变化主要由有机碳决定。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允许土壤流失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游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允许土壤流失量,利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主要侵蚀类 型区行政区划图,根据 1955—2009 年不同侵蚀类型区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分析了 12 个主要侵蚀类型 区治理期( 1970—2009 年) 和退耕后( 2000—2009 年) 较治理前( 1955—1969 年) 减沙效益。以土壤侵 蚀强度、人口密度、治理期的减沙效益以及人均纯收入为指标,利用总结的公式,将估算的不同侵蚀 类型区的总允许土壤流失量 8. 43 亿 t( T2 值) 和 7. 19 亿 t( T1 值) 合理分配到黄土高原主要侵蚀类型 区,得到不同侵蚀类型区 T2 和 T1 分配值平均值为 4 876. 2 t /( km2 ·年) 和 4 158. 9 t /( km2 ·年) 。结 合各侵蚀类型区退耕后( 2000—2009 年) 侵蚀强度及较治理期( 1970—2009 年) 减沙效益的增幅及类型 区 T2 和 T1 分配值的比例,拟定了不同侵蚀类型区允许土壤流失量 T2 和 T1 暂定值,其平均值分别为 1 200. 0 t /( km2 ·年) 和 900. 0 t /( km2 ·年) 。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及不同侵蚀类型区水土流失治理提 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弃渣的综合利用及弃渣场地水土保持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以公路改造和河道规划整治项目为着手点,利用渣料修路筑堤;根据各渣场堆放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为例,在构建土石山区生态修复效益监测指标体系、划分生态修复措施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宏观遥感与微观实测耦合技术,对项目区内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类监测及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域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植被生长状况明显改善,生物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建立了河龙区间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影像解译标志,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计算机辅助下的人工解译,对河龙区间水土流失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河龙区间80.40%的土壤侵蚀为水蚀,19.60%为风蚀。土壤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强度侵蚀为主,其次是微度侵蚀,再次是轻度和极强度侵蚀,剧烈侵蚀所占比例最小。与2000年相比,2008年土壤侵蚀强度整体下降,微度、轻度、中度侵蚀面积逐渐增大,极强度、剧烈侵蚀面积逐渐减少,说明河龙区间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好,侵蚀正向着良性趋势发展。其原因除了梯田、林地、坝地越来越发挥较大的效益外,草地面积的增加,尤其是封禁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的大面积实施,可能是河龙区间近期土壤侵蚀强度减弱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是国家为实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项目经过3年的实施,探索出漫川漫岗区、低山低丘区和农牧交错区等多种治理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成效进行了实例分析。在对项目管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东北黑土区(黑龙江省部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的工程监理工作实践为例介绍了工程建设监理活动。黑龙江省黑土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历经3年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的72条小流域进行了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共完成治理面积721.03㎞^2,达到了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工程水土流失预测与分析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简称《导则》)对高速公路工程的适用性,运用《导则》对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进行水土流失预测,并与类比法测算结果进行对比.测算结果表明,路基工程区、附属设施区和弃渣场区是该项目土壤流失最多的区域,大部分土壤流失发生在施工期;采用《导则》与类比法得到的土壤流失量测算结果差异主要...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与降雨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研究马尾松林水土流失规律,从水土流失主要控制因子——降雨因子出发,通过对红壤侵蚀区不同林下配置模式马尾松林径流试验小区2009—2011年的产流、产沙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各小区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均与降雨量呈显著性相关,回归模型主要以一元二次回归最优,个别小区以幂函数和对数函数最优,其中以马尾松地表裸露小区模拟方程可决系数最大;②各雨型在同一郁闭度条件下,除去郁闭度为0%的小区外,各小区基本满足乔+地表裸露〉乔+百喜草〉乔+胡枝子,伴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各小区的径流系数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尤其在暴雨和大暴雨以上的雨型更加明显;③产沙方面,各雨型条件下,除去郁闭度为O%的小区和个别郁闭度为24%的小区外,基本上满足乔+地表裸露〉乔+胡枝子〉乔+百喜草。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集聚中心,加强成都市土壤侵蚀研究,建设“生态成都”、“美丽成都”对我国西南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标杆作用。利用四川省土壤流失方程(SCSLE)对成都市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土壤侵蚀状况总体上不严重,土壤侵蚀各项指标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成都市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龙泉山脉和西部的龙门山脉、邛崃山脉,龙泉山脉土壤侵蚀比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严重;受“5\512”汶川地震强烈扰动的龙门山脉局部地区土壤侵蚀强度高,在遭遇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发生突发性水土流失灾害,应重点加强这些区域强震诱发土壤侵蚀的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