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论述集成综合动力装置在发展高效全能绿色能源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并建议将集成式综合动力装置纳入我国城市能源系统结构性调整规划,以促进我国传统能源向可持续绿色能源变革。  相似文献   

2.
研究从城市规划中的区域、城市总体和重点地段3个方面来综合探讨如何将低碳能源系统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进而综合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城市空间和生态景观等相关规划,提出和传统城市规划相结合的低碳能源系统与城市规划一体化的理论方法,以推动可持续的低碳化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可再生能源规划是从区域层面统筹考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整合,与能源需求、传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不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匹配协调的规划方法,是实现区域能源系统微循环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内涵以及规划方法,重点从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区域建筑能耗预测、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资源的匹配方法、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反馈评估方法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区域能源规划、城市热力管网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区域能源系统与热力管网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曹伟  李晓伟 《中外建筑》2010,(10):79-81
城市能源规划思想里应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是一个多目标、多价值的决策过程,是一个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规划城市能源体系健康稳定发展思想。能源规划主要是一个部门区域行业规划,而非综合性的战略规划。并且较少与城市规划政策、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其它层次的城市规划相结合。而在能源短缺问题凸现以前,以"发展为导向"的我国城市规划更少顾及能源供应与能源使用方式对城市规划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3)
介绍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某示范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研究情况,综合考虑了示范区电、气、冷、热等能源生产和消费,探索了利用电厂蒸汽或余热资源结合溴化锂吸收式、电制冷冷水机等高效设备给建筑供应冷热的经济性。研究中给出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基于MATLAB平台,利用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综合能源系统仿真分析工具,以系统经济性最优为目标,给出示范区能源系统的配置方案;二是基于EnergyPlan工具,分析对比能源供应设备在不同COP系数时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低碳城市建设与建筑区域能源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低碳城市建设和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区域能源规划的意义、原则、规划方法和流程,并对建筑区域能源的类型和选择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静原  商锐  齐贺  李丹 《城市住宅》2017,(12):103-107
区域能源规划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但以不同方面的指标作为多优化目标时,区域能源规划存在一定难点。本文将多目标优化方法应用于区域能源规划中,针对多个区域能源规划中的指标建立一般优化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案例优化结果显示,在区域能源规划中应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可有效提高系统总体表现,更好地实现低碳、节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区需求侧能源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能源利用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催生了需求侧城区能源规划。需求侧能源规划有3种类型,即以绿色经济为主导的综合能源规划,以绿色建筑为主导的建筑能源规划和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系统规划。概括介绍了能源系统规划的关键技术,即规划的6个步骤:目标设定,资源分析,负荷预测,影响因素分析,能源系统配置,经济、能效、环境、碳足迹分析;重点介绍了负荷预测流程和能源微网、能源总线系统的配置。  相似文献   

10.
郑丽  韩玮  张敏  王永波 《规划师》2011,27(10):56-60
当前,在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重庆市中心城区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规划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出发,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在实用区域、实用建筑、能源站规划选址、规划落地实施等方面的规划控制方法,以期实现可再生能源“从单体建筑应用向城市区域整体应用推进,从单方面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1.
北京能源规划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能源规划是通过制定城市能源发展战略,在确保充足和稳定的能源供应基础上,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制定能源发展目标,落实节能技术措施,以期建立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赢的能源供需系统.因此,能源规划担负着统筹能源发展和环保要求、统筹城乡能源供应、统筹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和能源愿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单位GDP碳排放量和人类发展指数4个指标可以作为我国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在特定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化水平和资源条件下,国外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和示范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必须探索自己发展低碳城市的道路。中国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是"紧凑型城市",即高密度(Highdensity)、高容积率(High plot ratio)和高层(High rise)的3"H(高)"城市。而低碳城市的能源规划目标应该是实现3"D",即使用低碳能源(Decarburization)、分散产能(Decentralization)和减少需求(Demand reduction),并应分别在城市、区域和终端用户3个层面实现3"D",其中终端用户节能被视为一种无碳的虚拟能源。另外,本文简要介绍了"能源总线"和"能源互联网"这2种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很有发展前景的能源系统。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面向低碳城市和集中模块区域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与传统能源系统规划的区别与联系,阐述了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路径,给出了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一般框架,并进一步结合能源互联网理念,提出了低碳城市区域能源局域网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杨柳  卢军  张少良 《煤气与热力》2014,34(11):22-27
以重庆某新区为例,在对规划区域空调负荷、生活热水负荷、电力负荷及燃气负荷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太阳能、空气能、地表水等可再生能源对该地区能源系统进行规划。经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合理规划,到2020年新区全部建成时,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8.08%,CO2减排量达到3.52×104t/a,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广州大学城区域能源规划的背景、指导思想以及规划成果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广州大学城区域能源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实践进行了说明,最后列举了作为广州大学城能源项目建设者和运营管理者对区域能源规划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以宁波GX区既有区域能源系统扩展规划为实例,针对既有区域能源系统容量不足、现有系统配置单一、运行效率低的问题,介绍了对既有区域能源系统进行扩容和改善的方法,即既有区域能源系统扩展规划方法。该方法包括既有区域能源系统问题分析、需求侧分析、可利用资源评估、区域能源系统扩展四个方面,并提出了"改善负荷特性"及"全系统多指标评价体系"这两个新的概念。分析研究结果为既有区域能源系统的扩展规划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建筑节能管理的重要环节——区域建筑能源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惟定 《暖通空调》2008,38(3):31-38
提出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概念.根据综合资源规划的原理,提出在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中的几项关键技术,如节能目标的设定、可利用资源量的估计、负荷预测、能源系统配置、虚拟电厂的确定、实行更高的建筑节能标准,以及全程管理等.  相似文献   

18.
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详细阐述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探讨了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并以上海为例计算了各产业的碳排放比例,指出了实现低碳城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重点阐述了低碳城市和低碳区域的能源系统,认为低碳城市的低碳能源系统的实现,在国家层面要依靠改变能源结构,不断增大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高能耗、高排放工业的过剩产能坚决停掉;在城市层面要在新区开发中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资源,并实施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节能标准,把节能作为一种资源,实现能源系统的分布化;在用户层面主要是通过节能技术措施和倡导行为节能,将需求和能耗切实降下来.而能源总线和能源互联网系统,适合低碳城市能源利用的特点,是低碳城市能源系统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融入城市区域详细规划的意义及形式,并指出在该模式下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在区域、地块、建筑3个层面的工作重点。着重介绍了地块间流网络的优化方法——线性规划和目标规划两阶段规划法。对各个地块能量转换技术的选择和区域能流网络的综合优化分析,为各个地块规划指标和规划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是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主要成果纳入城市详细规划文件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0.
冷杰  张玉金 《山西建筑》2014,(19):202-203
通过对低碳城市建设与区域能源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在城市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城市状况、能源的选择以及城市灾害预防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