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内容出发,探讨可供规划选址的空间场所类型及必要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时限和距离、功能和规模、场所和条件、设施和运行等4个方面的规划要素和内容,对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场地条件、疏散和救援通道、市政设施和物资供应等建设内容,细化提出了建设导则。在我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机制的背景下,为了整合规划、投资、建设和应急管理等众多政府职能,有效地推进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依靠政府部门联动审批管理,保障落实应急避难的功能建设内容。最后提出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开展地震应急避难演练,全面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抗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和实践正在由过去的单一功能模式向多元复合的避难空间转变,城市应急避难体系的完善将成为新时代安全城市发展的有效保障。本文立足于建筑学科,兼顾多种学科,综合已有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从社会人文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心理学对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概括总结,完善现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框架。当前数字化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数字模型与量化分析等技术的运用值得关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公平性需要被重视,结合避难行为看待避难空间,进一步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市中一项重要的公共设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城市面临地震、台风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提供城市居民安全庇护的空间。因此,其空间选址及规模大小必须合理,做到既不浪费城市资源又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居民庇护空间,达到最优社会效益。文章以厦门本岛为例,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构建了服务面积比、人均可达避难面积和服务重叠率3个关键指标,以可达性视角分析厦门本岛19个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市韧性和城市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城市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已成为各大城市体检的必要性指标,可见完善的城市应急避难体系对提升城市韧性和安全性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基于采集的开源地图Open-StreetMap道路网络数据和POI数据在GIS平台上构建了网络分析数据集,并运用指标统计法对长沙现状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在评价的尺度上结合百度热力图数据识别的城市人群集聚区对其进行多尺度的细化评价,提高了避难场所服务能力评价的精度,进一步摸清了城市重点片区的避难需求。其次,运用商务住宅POI数据,结合"最小设施点数模型"和"最大化覆盖范围模型"对现状避难场所进行了布局优化。最后针对城市整体和局部重点片区提出了规划应对策略,并提出要使避难场所类型更加多元化,以期为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进行反思。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理和相关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从避难场所定位、容纳量测算、功能分区、应急通道设计、设施配置、标识系统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方面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计现状、受灾群体心理需求、通讯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平震结合角度对应急避难设施设计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基于平震结合理念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设计方法,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城市居民生活基本设施与应急设施布局着手,依据避难疏散的基本原则,考虑避难疏散需求空间分布、疏散空间可达性与疏散优化,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确立了城市居民避难疏散规划方案,对城市应急及避难疏散规划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之后,各地开始规划建设避难场所,但是从近年的实际效果看,仍存在很多问题。避难场所的应急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分阶段进行,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由重视场地选址到重视内涵建设。研究构建了一套对城市现状避难场所应急服务能力进行整体性评价的方法,提出以安全性、可达性、规模容量、应急配套设施和应急管理5个方面为主的评价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全面分析了当前避难场所的种种不足,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从4个方面提出了规划应对的策略,以促进避难场所应急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赵敏  杨剑 《安徽建筑》2012,19(1):74-75
对绵阳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标准,对城市内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布局,以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铜陵市为例谈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颖 《安徽建筑》2010,(4):34-34,38
对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合理确定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标准,对城市内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布点,以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1.
避难空间是城市面对灾害时为居民提供防御场所的重要公共设施,其选址及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灾难来临时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少从公共设施服务于居民的思路去关注避难空间体系的规划建设。为此,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的理论,构建从紧急避难场所到固定避难场所再到中心避难场所的避震空间体系规划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可以高效地进行避难空间选址,其所形成的避难空间系统在灾后的不同阶段均可以满足人群的避难需求。研究结合常熟市地震避难场所规划,明确避震空间体系布局,划分各等级场所的服务范围,以期为未来的城市避震空间体系规划及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灾害形势,分析乌兰浩特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成区现状概况及上位规划,提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总目标,并对城市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系统和避难设施等内容深入研究。本次专项规划的编制,对统筹城市防灾体系、提高防灾综合能力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安全前置条件  相似文献   

13.
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居民安全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但其空间布局合理性与服务效果有待评估与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指标判断、GIS网络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布局的层面上,研究北京市二环内应急避难场所对于二环内社区分布的合理性与服务效果,以期判断社区居民是否能在应急避难时间要求内步行到达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并为后续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安全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依托大学校园可以完善其体系构建.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公园、广场类避难场所,亟需构建一套基于大学校园特征的设计策略,以提升此类场所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文献整理、专家评价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校园避难场地多目标决策选址模型、设施分类及环境要素改造等设计策略,以华工-华农校园中心应急...  相似文献   

15.
健全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基础建设设施完善的指标之一。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具有覆盖广,数量多,渗透深的特点。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在建筑设计领域主要涉及功能场所的分区设计。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交通便捷,满足可增加配置物资储备及指挥通讯系统的要求,亦可利用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设计能够使该校实现因地制宜、平灾结合、综合利用,使其成为安全可靠的Ⅱ类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障地震后灾民基本生活,有利于城市救灾和恢复重建,建设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文中结合某城市古徐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案例,从城市对古徐广场的防灾需求、场地本身避险功能现状、防灾避险功能规划及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有针对性地对目前公园绿地在防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为应对城市面临的灾害危机,安全问题日益紧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日趋重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资源,兼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根据不同需求可实施不同的联动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地下车库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方案为例,提出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联动的原则和技术要求,进一步完善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城市民众用于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文章在对国家一些典型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宿迁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和建设案例,对指导宿迁市今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其他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汪鑫  吕萧 《中外建筑》2013,(3):42-45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向特大城市高度集聚。并且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全球环境逐渐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断爆发,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空间分布基础上,总结出武汉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进一步对武汉市各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进行分析。从区位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危旧房面积和不同性质用地面积四个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确定综合受灾系数,计算出受灾人口规模,并结合人均避难面积,预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等单个占地面积大、容纳避难人群多的避难场所。由于街头绿地占地小,容纳人群不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造成大量可供紧急避难空间的浪费。文章通过实例来探讨街头绿地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应用,将防灾减灾功能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形成了应急避难型街头绿地独有的特点,提出了科学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三大原则,为构建城市应急避难型街头绿地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