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去年5月,和几个朋友外出旅游,回来的时候经过服务区,其他人都去买嘉兴粽子,唯独我坐在车子里。朋友很好奇:"马上端午了,不买点?"我说,我母亲每年会包粽子,让我去拿。朋友大骇,因为朋友都知道我母亲已经是92岁的耄耋老人了,一个92岁的老人,还能包粽子,这在不少人看来简直是奇迹。母亲很能干,包粽子对她来说是雕虫小技。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包粽子是在1958年。那时的端午节气氛很浓,父亲  相似文献   

2.
正吃轮均饭,是家乡浙江农村赡养老人的习俗。大凡一个家庭到了分家——女儿出嫁,儿子自立门户,于是这户人家的老人开始吃轮均饭了。所谓吃轮均饭,就是老人的饮食和生活起居,由子女轮流供养照顾。民谚说:"轮均饭吃得有滋有味,后半生过得幸福快乐。"不过,要使老人吃轮均饭吃得有滋有味,得有贤慧的好媳妇。我的祖母58岁那年祖父逝世后就开始吃轮均饭了。我母亲是个旧式妇女,识字不多,但很有见解。她说:  相似文献   

3.
正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常常到深山去采药。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采药老人,就和这老人攀谈起来。原来,这老人是隐居这深山里的老隐士,虽年过百岁,却眼不花、耳不聋,身体非常健康。当李时珍问他有啥养身延寿之道时,老人指了指竹篓里的木耳和胡萝卜说:"喏,就是常常吃这胡萝卜烩木耳。"  相似文献   

4.
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尤其是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有说不尽的辛酸.如今好了,笔者采访的几位跨世纪老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0周年之际,都已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回忆起过去,对比现在,老人们都说:“走过那艰苦的岁月,不容易”.牛奶香喷喷往昔难入百姓家“过去光知道牛奶好,一直到50多岁还不晓得牛奶是啥滋味.如今,天天托了牛奶的福,身子骨硬朗爬楼也有劲!”现住在上海长宁区法华镇路的毛凤英老妈妈今年67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说话神清气爽.从10年前开始,她就和老伴每天喝一大杯鲜牛奶,现在又成了订购高钙奶的“常客”,说起一家子喝奶的  相似文献   

5.
心灵鸡汤     
《北京服装纺织》2013,(4):246-247
心灵故事SOULSTORIES最实在的目标一位美国老人从纽约步行到了迈阿密。当记者问她是如何鼓起勇气进行长途徒步旅行的?老人回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就到了这里。"[很多人失败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遥远击溃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先走一步,再走一步才是最实在的目标]寻找快乐国王整日郁郁寡欢,大臣请道士诊治,道士说:"国王只要穿上快乐的人的鞋子病就好了"。于是大臣四处寻找快乐的人,当大臣走进一个村落时,听到一个快乐的人在歌唱。四下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个在田间犁地的农夫,大臣问农夫:"你快乐吗?""我没有一天不快乐!"农夫回答。  相似文献   

6.
他在给编辑部的信里说:“我现已是70岁的古稀之人了,趁我身体与记忆尚佳时节,写点对往事回忆的小文,在写《我的黑猫情结》一文的过程中,我一直交织着兴奋与感伤的心情。”他还说,他投稿是因为“让更多的人分享人与宠物之间的真挚感情,建立人与大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不是只拿宠物当成活玩具而已。”初看此文,平淡无奇,再看一次,却被这位老人感动了,这位70岁的老人没有写出一段洋洋洒洒,极尽文采的美文,却写出了一段真情。我想,这是我当编辑以来收到的最有意义的投稿。  相似文献   

7.
岑桑 《美容院》2016,(4):10-11
人老了,哪儿有什么尊严第一次听到"临终医院"这个词,我心里多少有一点儿怕。总觉得与死亡沾边儿,是件不吉利的事。那年,我刚考到本市的二中做老师。到临终医院做义工,是学校历来的传统。我作为一名新来的老师,是必定要去的。到现在都还记得第一天进病房的情景。一个护工正戴着手套,给一位排便困难的老人掏大便。我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可是满屋人都坦然自若。我连忙又尴尬地把手放了下来。有人从后面碰了碰我的胳膊说:"姑娘,第一次来吧。"这个人,就是七叔。72岁了,坐着轮椅。论年龄,任谁都要叫他一声爷爷。可是  相似文献   

8.
正在成都市双流区胜利镇云华社区9组,生活着年满116岁的朱郑氏老人。笔者前去采访时,朱郑氏老人与儿孙们正坐在堂屋吃午饭,她顺手从大圆桌上一个铝盆里挑了一个大一点的玉米递了过来,并说道:"小同志,拿着,别客气,先吃一个玉米,垫一下底。"我一边接过老人递过来的玉米,一边说谢谢,也开始探访老人的长寿之秘。长寿原因之一:喜欢运动从递玉米这个麻利的动作和眼力来看,很难让人相信眼前这位  相似文献   

9.
康熙有一次与臣僚张文端谈话,说:"朕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余以赏人.七十老人,不可食盐酱等物,灯下不可看书.朕行之,久而有益也."(徐柯《清稗类钞·圣祖一日两餐》)他说这话时,大概是在六十八岁那年,而"七十老人"即指他自己,但他死时也只有六十九岁,这也不必怪他有点逞老;至于不食盐酱和灯下不看书,乃是他的生活习惯,是否绝对化了也毋须挑剔.要说的是,他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皇帝,每餐仅食一味倒是难能可贵,尤其是"余以赏人"(即赐食),是他继位后的一大特征.笔者在本文也是要从这里说起.  相似文献   

10.
有个闺蜜自我解嘲地说:"我对好工作的定义是:事儿少、钱多、离家近。后来找的工作却是三条都不符合!"好工作的定义,每个人也许都不同。某位眼视光学应届毕业生正在为职业方向犹豫。他在一家眼镜连锁店实习了3个月,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打顾客回访电话。实习结束,经理希望他能留下做全职,因为眼镜店需要这种有眼视光基础的人才,并准备把他放进"管理预备班"。  相似文献   

11.
养生学家的研究和长寿老人的实践都表明,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必须注意养生保健.我在日常养生中做到了以下"十点",使我这67岁的老人依然耳聪目明.现在,我介绍具体做法. 憨点 这并非是让人呆头呆脑,而是说在生活中待人处事要憨厚一点,糊涂一点,谦让一点.对于一些琐事,我从不过于认真,以免劳神伤身.这样一来,我做到了心胸坦荡、心理平衡和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2.
刘锴 《饮食科学》2012,(11):31-31
在辽南郭家村有位101岁的长寿翁,村民们部尊称他为"百岁仙翁"。老人至今已然是"四世同堂"了,这在当地是极为罕见的。老人之所以成为"百岁仙翁",主要得益于他一生中始终遵循自己总结出来的"长生秘诀"。这位"仙翁"名叫刘炳阜,是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退伍后,一直在家乡务农。老人的"长寿诀"是——练筋骨三更起舞,归林泉远离尘宣;清淡口八分即饱,戒烟酒惟好诗书;与人善遇事宽容,保常态不喜不悲;求上进生命不老,会老友谈笑风生。  相似文献   

13.
某单位对职工进行体能测试,结果很不乐观。职工除了力量、耐力、心肺功能普遍低下之外,最令人惊讶的就是,三四十岁的人居然也会有骨质疏松问题!一位只有38岁、身材很好、看起来年轻漂亮的女士复查后说:"我真没想到,自己的骨密度已经离开了正常区域,测试人员说我是50岁妇女的骨密度水平!"预防骨质疏松需要从年轻时做起骨质疏松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若等到骨痛、骨折的时候才发现,  相似文献   

14.
李艳鸣 《饮食科学》2014,(11):27-27
近日,笔者来到广东省惠州市淡水俄之塘拜访今年已经101岁的胡秀琼老人,之前听别人说老人很显年轻,笔者还半信半疑。但是见到老人笑呵呵地站在屋子里迎接我们时,笔者被彻底折服了:这分明是属于80岁的面庞,红润富有光泽的皮肤,说话的声音依然浑厚有力。“您皮肤这么好,是怎么保养的?”笔者看着老人光洁的脸不由得啧啧称奇。“身体好气色就好,我就是喜玩好动爱喝骨头汤,有啥保养不保养的。”老人爽朗地说。  相似文献   

15.
正俗话说"人老眼花",可古往今来,人老眼明的也大有人在。据史书记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非常重视眼睛保健,他在年近九旬时,仍"听视聪曢"。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眼不花、耳不聋的老人更是比比皆是。中医把老花眼称为"能远怯近症",意思是眼睛看远处清楚,看近处模糊。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眼睛视万物的功能是依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润养,而脏腑的精气均藏于肾,只有肾气足,肾精充沛,眼睛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  相似文献   

16.
宋代医书《太平圣惠方》里有一则故事说:当时一位任宣抚使之职的官员,在钟南山附近见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正在捧打年约百岁的老人。宣抚使十分奇怪,便停车问她是怎么回事。少女回答说:“他是我的曾孙。我家有祖传的神药,家人服了不会衰老。但是这个孩子偏偏不肯听我的话服用,以致变得须发全白了,身子伛偻了,头也抬不起来了,衰老得不像样子。所以今天一定要教训教训他,不想遇到了贵客。”再问少女的年龄,竟已经超过了二百岁!  相似文献   

17.
正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一说起103岁的宋素清老人,大家都纷纷伸出大拇指,为其"点赞"。他们说:"这位一百多岁的老人,还下地帮助儿女做农活,真是太牛了。"为了一探究竟,笔者近日来到老人家中,探访百岁老人长寿之道。一闲不住百岁老人还做农活去年9月上旬,笔者几经周折,转了好几个山道,来到老人居住的太平街道办桃源村2组,在其六子、已经66岁的钟长根  相似文献   

18.
我叫张德喜,今年68岁,是名退休工人。别看照片上的我身材匀称,眼睛有神,精神抖擞,你一定想不到10年前我的样子。那时,个头不高只有1.65米的我,体重竞达180多斤,腰围早超过了身高,整天挺着个大肚子。当年,我工作生活在一个叫白驹的小镇上,如有外人打听张德喜,有很多人会摇头说不认识。但如有人打听“张大肚子”,镇上从老人到小孩无人不知。  相似文献   

19.
家住辽宁省台安县西佛镇龙家村的刘慧芹老人今年97岁,耳不聋眼不花,屋里屋外拿得起放得下.是十里八村有名的“老寿星”。  相似文献   

20.
朋友跟我吐槽结婚刚一年的太太,好吃懒做、无恶不作。"当初眼瞎了,为什么娶她?"我调侃他。"她正常的时候,还是很会撒娇的……"朋友高仓健式的脸上露出憨豆先生般的娇羞。我心里默默说了一句"活该",走进电影院又不小心看了一部《撒娇的女人最好命》,闺密说,如果张慧不是周公子演的,这部电影得看吐多少人。女人与男人的审美从来是不同的,放眼望去,我身边剩下的基本都是好姑娘,而那些我没太看好的姑娘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