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油莎豆凝胶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与玉米淀粉和油莎豆淀粉相比较,系统研究了油莎豆凝胶粉的理化特性,包括:粘度的测定;热粗与冷糊的稳定性;不同PH值及电解质(NaCl)和非电解质(蔗糖)存在下的粘度曲线;凝胶强度;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油莎凝胶淀粉比天然淀粉具有优良的热糊与冷糊的稳定性,电解质(NaCl)和非电解质(蔗糖)的存在,对油莎豆凝胶淀粉的热糊与冷糊的稳定性基本上无影响。凝胶强度高,冻融稳定性好,尤其是耐酸能力强,可作为凝胶剂而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加工体系。  相似文献   

2.
羧甲基化对油莎豆淀粉糊性质改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油莎豆羧甲基淀粉糊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包括热糊及冷糊粘度的稳定性、冻融稳定性、透明度、pH及电解质(NaCl)和非电解质(蔗糖)对淀粉糊粘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油莎豆淀粉经羧甲基化后,热糊和冷糊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pH=5~7范围内,羧甲基淀粉糊有较高的粘度。电解质(NaCl)对油莎豆羧甲基淀粉糊粘度有显著影响,非电解质(蔗糖)对其粘度影响较小。油莎豆羧甲基淀粉具有易糊化、粘度高、冻融稳定性好和透明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与甘薯淀粉相比较,研究了不同取代度羧甲基甘薯淀粉钠的理化特性,包括:粘度的测定;不同温度、不同pH及电解质(NaCl)和非电解质(蔗糖)存在下的粘度曲线及冻融稳定性;颗粒形貌和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羧甲基甘薯淀粉钠比天然淀粉具有较高的粘度,电解质(NaCl)和非电解质(蔗糖)的存在,影响其水溶液的粘度,羧甲基甘薯淀粉钠几乎没有凝胶性能,颗粒形貌及晶体结构与甘薯淀粉相比均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羧甲基化对马铃薯淀粉糊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羧甲基化对改善马铃薯淀粉糊的性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马铃薯羧甲基淀粉糊的糊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 ,包括糊的冷热粘度稳定性、冻融稳定性、透明度、pH值和介质 (蔗糖、氯化钠 )对糊粘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马铃薯淀粉经过羧甲基化后 ,糊的热粘度稳定性及冷粘度稳定性均有所降低 ,在pH为 6 5~ 8 5范围内 ,羧甲基淀粉糊有最大的粘度。蔗糖对羧甲基淀粉糊粘度有一定影响 ,氯化钠对羧甲基淀粉糊粘度有显著影响。马铃薯羧甲基淀粉具有易糊化、粘度大、糊凝沉性低、冻融稳定性好和透明度高的优良性质  相似文献   

5.
凝胶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凝胶淀粉中试产品进行理化特性分析:包括粘度测定、热糊与冷糊稳定性;不同pH值、糖、盐存在下淀粉粘度曲线与凝胶强度以及冻融稳定性;颗粒形貌、红外光谱和X-射线分析等。结果表明:本品是一种易分散于冷水,加热易糊化成均匀透明胶体液,其热、冷糊稳定性高;在低或高pH值范围内,用糖或不用糖,不用硬化用盐类均能胶凝。凝胶强度强,尤其耐酸性特好;冻融稳定性增强,保水性亦好;凝胶淀粉与天然淀粉颗粒形貌几乎没有差别,表明交联、水解反应只在淀粉颗粒的表面进行。晶体结构也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小麦羧甲基淀粉糊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小麦羧甲基淀粉糊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包括糊的冻融稳定性、抗生物降解能力、抗老化能力、糊透明度及温度、pH值、剪切力及介质(蔗糖和NaCl)对糊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羧甲基淀粉冻融稳定性好,抗生物降解及抗老化能力强,透明度高。糊的热粘度稳定性降低,冷粘度稳定性增加。氯化钠强电解质对小麦羧甲基淀粉糊粘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荞麦淀粉糊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三种淀粉为参照,研究了荞麦淀粉糊性质,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糊化温度与小麦淀粉糊化温度相当,但比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难糊化;其粘度热稳定性显著高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淀粉;冷粘度稳定性大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淀粉;凝胶性和凝沉性均高于马铃薯淀粉;透明度低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淀粉;冻融稳定性强于小麦和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研究了以环氧丙烷羟丙基化以及羟丙基和三偏磷酸钠交联复合改性对马铃薯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采用Brabender连续黏度测定仪测定,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经羟丙基改性后,起糊温度下降,峰值温度显著上升,但峰值黏度有所下降,糊的破裂强度和冻融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但糊的黏度稳定性(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改善不明显;羟丙基、交联复合改性也降低了马铃薯淀粉的起糊温度,同时也改善了淀粉破裂强度和冻融稳定性等,但较单一羟丙基改性对淀粉糊黏度性质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丁二酸淀粉酯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阐述了用丁二酸酐对淀粉进行改性,制备淀粉丁二酸单酯的工艺过程,重点研究了改性后淀粉的糊性质,包括其流变性、冻融稳定性、透光率以及pH、介质(蔗糖、NaCl等)对其粘度的影响,并与原玉米淀粉的糊性质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丁二酸酐改性淀粉较原淀粉在许多性质上有了较大改善,具有粘度大,冻融稳定性好,透光率高等优良性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马铃薯淀粉(PS)及其7种变性淀粉(醋酸酯淀粉、羟丙基淀粉、磷酸酯双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氧化淀粉、氧化羟丙基淀粉)在糊化温度、峰值黏度、热稳定性、凝胶性、抗剪切、耐酸性、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等性能差异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改性方式对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⑴羟丙基和醋酸酯改性均可降低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提高淀粉峰值黏度,增加糊液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但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和凝胶性差;⑵交联改性提高了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和凝胶性,增强了糊液热稳定性和耐酸性,但透明度降低;⑶氧化处理降低了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和峰值黏度,提高淀粉糊透明度;(4)双重改性处理的复合变性淀粉同时兼有二种单一变性淀粉的共同特性,其中:氧化羟丙基淀粉的透明度最好,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冻融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荸荠淀粉,以荸荠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析淀粉糊化特性,研究不同淀粉质量分数和同一淀粉质量分数下pH、蔗糖、食盐、黄原胶以及明胶对荸荠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淀粉质量分数的增大,荸荠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凝胶性及凝沉性增强;pH值对荸荠淀粉的热稳定性、凝胶性和抗老化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在酸性条件下荸荠淀粉糊的凝沉性比在碱性条件下的稍好;加入蔗糖后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均显著提高,糊化时间增长;食盐对荸荠淀粉的影响不大;加入黄原胶会影响荸荠淀粉的糊化;加入明胶后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游曼洁  赵力超  张茜  陈晓 《食品科学》2009,30(9):99-102
测定了荸荠淀粉糊的Brabender 黏度曲线,利用NDJ-8S数字显示黏度计研究了淀粉乳浓度、pH值、增稠剂、糖、盐等因素对荸荠淀粉糊黏度的影响以及荸荠淀粉糊的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荸荠淀粉糊化温度低,峰值黏度大,冷稳定性优良,不易发生老化,但热稳定性差。荸荠淀粉糊的黏度随淀粉浓度增加而呈幂次方上升;酸使糊黏度下降,碱使糊黏度上升;黄原胶与魔芋胶均使淀粉糊的黏度增加;葡萄糖和蔗糖对糊黏度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aCl与CaCl2均能降低淀粉糊的黏度。荸荠淀粉糊属于非牛顿假塑性流体。  相似文献   

13.
宋贤良  陈玲  叶建东 《食品科学》2005,26(10):50-53
本文对蜡质玉米淀粉的糊性质、流变特性和凝胶强度等凝胶化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玉米淀粉相比,蜡质玉米淀粉易糊化,热粘稳定性差,冷粘稳定性好,凝胶强度低;蜡质玉米淀粉糊属假塑性流体,且糊的表观粘度受淀粉浓度、温度和pH值的影响。利用蜡质玉米淀粉的凝胶化性质可实现Al2O3陶瓷的原位固化成型,且成型的陶瓷坯体外观光洁、平整、无缺陷,坯体的密度高、线收缩率低。  相似文献   

14.
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常压下,用醇解法制备了不同溶解度的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系列,并对玉米、木薯和马铃薯原淀粉及其不同溶解度的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糊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试验证明,相对于原淀粉糊,醇解法制备的颗粒状冷水可溶玉米淀粉糊的表观粘度和冻融稳定性有所提高,凝沉性降低;颗粒状冷水可溶木薯和马铃薯淀粉糊的表观粘度、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均降低。三种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糊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且随着溶解度提高其透明度增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鹰嘴豆淀粉糊与凝胶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不同品种的鹰嘴豆Kabuli和Desi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仪、质构仪和流变仪研究淀粉糊与凝胶特性的差异。研究表明:Kabuli淀粉在糊化过程中的峰值、谷值、最终黏度等特征值均高于Desi淀粉,而降落值、回值及成糊温度却低于Desi淀粉。Kabuli淀粉的品质优于Desi淀粉,但这2种鹰嘴豆淀粉糊的糊丝均属于短糊系列。在不同热过程中Desi淀粉形成凝胶速度快,强度大;Kabuli淀粉的凝胶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是可逆的。Kabuli淀粉凝胶破裂强度、弹性模量均小于Desi淀粉凝胶。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淀粉黏度高、易糊化,淀粉糊稳定性及透明度高,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凝胶制品的加工中。温度、pH等环境因素以及盐类、多糖、蛋白质等食用成分对马铃薯淀粉的糊化特性及淀粉凝胶的回生特性、流变特性、微观结构等影响不同,进而影响马铃薯淀粉凝胶制品的品质。本文在分析马铃薯淀粉凝胶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不同环境因素及食用成分对马铃薯淀粉凝胶品质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不同食用成分与马铃薯淀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旨在为高品质、高营养马铃薯淀粉凝胶及其制品的研究与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板栗淀粉糊粘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通过对板栗淀粉糊粘度曲线测定,研究蔗糖、食盐、单甘脂、NaH2PO4、KAI(SO4)2、CMC、黄原胶七种食品添加剂及pH值对板栗淀粉糊粘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黄原胶、CMC使板栗淀粉糊粘主增加,食盐、单甘酸、硫酸铝钾使峰值粘度升高。酸性条件下,淀粉糊粘度下降;碱性条件下,粘度升高,稳定性增强。黄原胶、食盐、单甘酯对板栗淀粉糊的冷稳定性有增强作用,磷酸盐、单甘酯对热稳定性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