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猪肉脂肪酸组成,提高猪肉营养品质、促进优良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猪肉脂肪酸组成,比较了10个猪种肌肉内15项脂肪酸、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并对脂肪酸组成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饱和脂肪酸中,南阳黑猪肌肉中棕榈酸相对含量最高(31.45%),滇南小耳猪肌肉的硬脂酸相对含量最高(17.79%),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的猪种分别为撒坝猪(49.02%)和南阳黑猪(25.55%)。主成分分析获得的前5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全部变异的92.709%,基于主成分值的UPGMA聚类图将10个猪种归为六大类。动物脂肪酸组成受不同品种影响,中国地方猪种与国外猪种猪肉脂肪酸构成和相对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仅以猪肉脂肪酸的构成及营养价值的角度来衡量,中国地方猪种南阳黑猪猪肉在10个猪种中品质更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2月龄苏尼特羊不同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尾部脂肪、肾脏脂肪)为试验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不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同时分析脂肪代谢相关基因与脂肪酸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苏尼特羊脂肪组织中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为主。肾脂中硬脂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尾脂(p<0.05);尾脂中油酸含量显著高于皮脂和肾脂(p<0.05)。不同脂肪组织间,肾脂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脂蛋白脂肪酶(LPL)和脂肪酸合成酶(FASN)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皮脂和尾脂(p<0.05);皮脂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肾脂(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共轭亚油酸与FADS1、LPL和SCD呈显著正相关(p<0.05);二十碳五烯酸(C20:5)与FADS1和LPL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CC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知,调控脂肪酸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对脂肪酸沉积的方向和部位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The evolution of fatty acid classes (ΣSFA, ΣMUFA, and ΣPUFA) in neutral lipids (NL) and phospholipids (PL) in pigs were studied. The M. biceps femoris in green hams from Norwegian breeds Landrace (LR), Duroc (DU), and Hampshire (HS) slaughtered at 6, 7.5, and 9 mo of age were examined. The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for age and breed effects with and without adjustment for NL or PL content. The fatty acid class contents of NL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age groups. However, when NL content was adjusted, deposition of ΣSFA and ΣMUFA in N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deposition of ΣPUFA in N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age. Duroc had consistently higher fatty acid class contents, but after adjusting for NL content, only the deposition of ΣSFA proved to be genetically different.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L content and ΣMUFA and ΣPUFA, together with the genetic potential of HS to deposit less ΣSFA than LR, g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atty acid class compositions between the breeds. The content and proportion of ΣMUFA in PL increased with age. Specific ratios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fat firmness index, C18:0/C18:2n ? 6 in NL, increased with age and was lowest in HS due to genetics and highest in DU due to its high NL content. The sensory rancidity index C18:1n ? 9/Σn ? 6 increased in NL and decreased in PL between 7.5 and 9 mo. The C18:1n ? 9/Σn ? 6 in NL was highest in DU due to higher NL content. The Σn ? 6/Σn ? 3 in NL and PL increased between 7.5 and 9 mo.  相似文献   

4.
5.
梭鱼脂肪及脂肪酸成分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梭鱼的应用价值,对江苏沿海滩涂池塘养殖梭鱼(均质量(445.8±26.9)g)6 种组织(鱼头、鱼皮、背肌、腹肌、肝脏、腹脂)的脂肪分布、性质、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和评价。索氏提取法测定组织中脂肪含量,滴定法测定脂肪的碘值和酸价,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梭鱼体内各组织脂肪分布差异显著(P<0.05),其中背肌和腹肌中脂肪含量分别为3.66%、10.16%;各组织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较高,碘值为90~106 g/100 g;各组织脂肪酸价较高,介于4~9 mg KOH/g之间;梭鱼脂肪中C22∶6n 3和C20∶5n 3含量丰富,品质好;鱼头、背肌、腹肌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比例约为1∶1.5∶(0.7~0.8),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在0.7~0.8之间,组成合理;肝脏和腹脂中脂肪含量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的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因此梭鱼的内脏也具有较好的可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研究牦牛肝脏中脂肪含量与食用品质及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以海北牦牛为研究对象、当地同龄黄牛为对照,采用内标法对肝脏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脂肪含量与食用品质、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牦牛肝脏色度a*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失水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者的功能性脂肪酸有极显著差异(P<0.01);牦牛肝脏P/S值为0.5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大于0.4的标准,n-6/n-3值小于营养学上建议的标准。相关性分析表明:肝脏脂肪含量与失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肝脏脂肪含量与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硬脂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牦牛肝脏具有优良的食用品质和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发育紫苏种子营养累积与脂肪酸组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对6个不同品种紫苏种子发育过程中粗脂肪、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通过气相色谱对2个品种的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在结实后10~20 d内即可完成基本累积过程,而粗脂肪累积需要20~30 d才能完成。6个品种中含粗脂肪32.6%~44.4%,含蛋白质21.4%~24.9%,ZY-14和ZY-12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较高,是适合油用和饲料加工的优质品种。紫苏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5种成分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1.6%~95.0%,其中α-亚麻酸占总不饱和脂肪酸的66.8%~73.3%。种子发育过程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相对稳定,亚油酸含量随种子发育逐渐降低,而α-亚麻酸含量不断增加直至成熟。  相似文献   

8.
膳食脂肪酸构成及适宜推荐比值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苏宜香  郭艳 《中国油脂》2003,28(1):31-34
天然食物中的脂肪酸分为SFA、MUFA和PUFA,PUFA又包含n 6PUFA和n 3PUFA两类,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状,对健康亦产生不同的影响。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摄入SFA越高,血清TC越高,CHD发病率越高;膳食脂肪供能34%,MUFA供能18%~21%,可降低血清TC、LDL C、TG,并保持HDL C不降低,橄榄油、茶籽油富含MUFA,但必需脂肪酸不理想;PUFA具有降低血清LDL C水平的作用,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富含n 6PUFA,但缺乏n 3系α 亚麻酸以及不适宜的n 6 n 3的比值值得关注;膳食脂肪供能30%以下,SFA、MUFA和PUFA分别供能10%(即1∶1∶1)或<10%∶10%∶10%(<1∶1∶1)仍是目前最佳推荐值;不饱和脂肪酸中n 6 n 3的适宜推荐值是(4~6)∶1。  相似文献   

9.
脂肪是食品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可供给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可作为脂溶性维生素载体.肉品中脂肪含量与脂肪酸种类及其组成直接影响肉品的质量和风味.本文介绍动物油脂的相关概念,重点论述肉品中脂肪的提取与检测方法,以及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在脂肪酸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黑龙江省大庆盐碱地角碱蓬籽粒含油量及其脂肪酸的组成,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对大庆市盐碱地生长的角碱蓬籽粒含油量及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大庆市盐碱地生长的角碱蓬籽粒含油量为25.34%,其中棕榈酸为5.71%、棕榈油酸为2.05%、硬脂酸为0.07%、油酸为10.44%、亚油酸为80.03%、亚麻酸为1.69%,亚油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94.21%.大庆地区盐碱地角碱蓬亚油酸的含量远高于紫苏的含量,与月见草和红花籽油的含量相当,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猪肉肌间/脂肪组织在蒸煮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肉作为人体的一种主要、普遍的动物性油脂来源,其脂肪酸组成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对猪背膘、猪通脊和腊(猪)肉肥肉进行不同时间的蒸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其中的各种脂肪酸进行分析,探索脂肪酸营养构成较好的蒸煮时间。结果表明:猪背膘在蒸煮过程中各脂肪酸组成比例变化不明显,在4.0 h时3 种脂肪酸比例较好,为3.6∶4.9∶1.0。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均在4.0 h时达到最大值。猪通脊在蒸煮过程中变化明显,在1 h时3 种脂肪酸比例较好,为2.5∶2.6∶1.0。腊肉肥肉在蒸煮过程中变化很明显,在2 h时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3 种脂肪酸的比例最好,为1.7∶2.9∶1.0。  相似文献   

12.
有机溶剂耐受性酵母细胞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出发菌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筛选所得乙醇耐受菌株Y-c-8和丙酮耐受菌株B-g-5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了三种不同菌株的脂肪酸组成,从而证实有机溶剂会引起酵母细胞脂肪酸成分发生改变,主要是合成更多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以适应不良环境.本研究为有机溶剂对微生物细胞的毒性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有机介质中微生物全细胞催化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干燥温度对风干牛肉贮藏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选取新疆褐牛后腿肉为研究对象,经腌制后分别进行20 ℃ 48 h、40 ℃ 20 h、50 ℃ 12 h、60 ℃ 8 h的风干处理,冷却后置于4 ℃冰箱贮藏,分别在第0、15、30天和第60天取样,检测其pH值、过氧化值、酸价、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底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on substrate,TBARS)值、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pH值先降低后略微升高(P>0.05);处理温度对脂肪含量影响显著(P<0.05),而贮藏时间对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相同温度处理的样品过氧化值、酸价和TBARS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处理温度对风干牛肉中肌内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和磷脂相对含量影响也不明显,但对游离脂肪酸含量影响较明显,且温度越高,游离脂肪酸相对含量越高;与20 ℃处理组相比,60 ℃处理组样品中游离脂肪酸相对含量在0、15、30、60 d分别增加了0.84%、1.82%、1.45%、1.14%;50、60 ℃处理组的样品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磷脂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相对含量降低,游离脂肪酸中的PUFA相对含量增加。本实验结果可为阐明不同温度影响风干牛肉加工过程中风味形成的原因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为研究不同蛋白能量水平组合补饲日粮对宁夏地理标志农产品黄渠桥羊羔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出生15 d、体质量10 kg左右的滩寒杂一代羔羊48 只,随机分为4 组,分别饲喂不同蛋白能量水平组合的全价颗粒饲料,羔羊生长体质量达20 kg屠宰后采集分析其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实验3组(粗蛋白含量28.17%,代谢能11.79 MJ/kg)羔羊背最长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与饱和脂肪酸(saturation fatty acid,SFA)比值(P/S)、必需脂肪酸、n-6 PUFA、n-3 PUFA、亚油酸、γ-亚麻酸、α-亚麻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较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1组(粗蛋白含量18.5%,代谢能11.34 MJ/kg)n-6 PUFA与n-3 PUFA比值(n-6/n-3)、花生四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较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提示,实验3组和实验1组补饲羔羊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较其他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外干腌火腿的研究结果,分析火腿皮下脂肪组织的组成特点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发现含有2个或3个不饱和脂肪酸的三酰基甘油酯(POO,OOL和POL),熔点较低,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态,适宜于脂肪水解酶在水-油界面的反应,优先发生水解反应,释放出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在游离脂肪酸构成中,油酸和亚油酸的比例并没有增加,亚油酸的比例却明显降低,说明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形成了其他物质。在加工期的前6个月,脂肪水解程度最大,使低熔点的三酰基甘油酯比例降低,高熔点的三酰基甘油酯比例相应提高,降低了脂肪组织的油腻感,硬度增加,色泽变成透明的玻璃状,熟制后口感脆嫩、利口。不饱和脂肪酸的适度氧化,最终形成许多挥发性化合物,赋予脂肪组织特有的腌腊风味。  相似文献   

17.
杜仲种子脂肪酸及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小华  邓泽元  朱笃 《食品科学》2010,31(4):214-217
采用索氏法提取杜仲种子中的粗脂肪,采用气相色谱及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法测定杜仲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杜仲种子油脂含量为35.5%,包括11 种脂肪酸,其主要成分为亚油酸(10.66%)、油酸(16.9%)、棕榈酸(6.03%)、硬脂酸(1.96%)、亚麻酸(63.15%),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含量高达91.26%,其中尤以亚麻酸含量最高,达63.15%;杜仲种子粗蛋白质含量为25%,主要氨基酸为Asp、Glu、Ser、Arg、Gly、Thr、Pro、Ala、Val、Met、I l e、Leu、Phe、 His、Lys、Tyr、Cys-Cys。其中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3.6% 和11.2%。表明杜仲种子是一种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可开发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黄大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组织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制。方法:将5 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2.5%(终质量分数,下同)黄大茶水提取物组、高脂饮食+0.5%黄大茶水提取物组。饮食干预处理12 周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脂肪组织质量,观察脂肪组织形态,并分析脂肪酸代谢关键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等指标。结果:2.5%黄大茶水提物能高度显著降低高脂小鼠体质量及脂肪组织质量(P<0.001);减少脂肪组织的脂质沉积;促进SREBP-1C、FAS、ACC、SCD-1等脂肪酸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脂肪酸分解相关基因PGC-1α和CPT-1的表达;不同程度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carboxylase,ACC)通路。结论:2.5%黄大茶水提物饮食干预能显著缓解高脂饮食小鼠肥胖和减少脂质沉积,促进脂肪组织脂肪酸合成和氧化分解代谢,此作用与黄大茶水提物激活AMPK/ACC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西伯利亚鲟鱼卵为原料,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鲟鱼卵脂质提取率、脂肪酸及脂质组成的影响。采用索氏提取、酶辅助有机溶剂和超临界CO2三种不同的方法提取鲟鱼卵中的脂质,并分析鲟鱼卵脂肪酸组成及脂质组成。结果显示,不同提取方法对所得到的鲟鱼卵脂质的提取率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鲟鱼卵脂质的脂肪酸种类和脂质组成没有显著影响(P>0.05)。索氏提取法的提取率为(23.71±1.82)%,中性蛋白酶酶解辅助有机溶剂法的提取率为(15.47±1.21)%,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提取率为(10.43±2.16)%。鲟鱼卵脂质中含有17 种脂肪酸,包括6 种饱和脂肪酸,4 种单不饱和脂肪酸,7 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70%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17%以上。不同提取方法提取鲟鱼卵脂质中均含有甘油三酯、胆固醇、极性脂质,其中甘油三酯相对含量达到89%以上。  相似文献   

20.
从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适宜在本地区推广的长林系列品种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主栽油茶品种长林18号、40号、53号和配栽油茶品种长林166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4个油茶品种茶籽仁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检验了其干籽出仁率和脂肪含量,并对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栽品种与1个配栽品种干籽出仁率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但不同品种茶籽脂肪含量差异不大;共检测到了17种脂肪酸组分,其中,茶籽仁中常量组分顺-油酸的含量26.25%~30.82%、棕榈酸的含量2.86%~3.22%、亚油酸的含量3.25%~3.86%。长林40号茶籽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为1:6.08:1.05,最接近国际营养学家提出油脂中三类脂肪酸的最佳供能比1:6:1。相关性分析显示,脂肪含量与棕榈酸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64。结合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研究结论可得,长林40号油茶良种不仅产量高、抗性强,而且干籽出仁率高、含油量高,茶籽脂肪酸组成合理,综合性状优于其他三个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