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地小城镇外部空间形态特色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统山地小城镇外部空间形态特色分析着手,在街道和中心区空间两个主要的城镇外部空间方面,探讨了富有山地特色小城镇外部空间形态的创造。    一、引言    山地小城镇由于地处山地地区, “三分丘陵七分山,剩下平地三厘三”的民谚道出了山地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宝贵,山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自下而上”自发地创造了高度复合,多维的,集约的,城镇、建筑、地景三位一体的山地特色城镇形态。然而,在目前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进程中,川渝山地小城镇空间形态将发生剧烈的变动。这其中,既有旧有空间形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我国西南山区小城镇发展中的城镇建设用地发展策略,在对国内外利用山地丘陵进行城镇建设案例及云南省山地丘陵特征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案例阐述了围绕山地特色小城镇建设这个核心。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层面上,提出了在控规中深化前期研究、细分功能布局、制定合理的用地开发强度指标层级控制体系、结合政策利用用地指标引导特色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人车分行的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对策方法,增强了山地小城镇控规编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各县市在土地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科学地利用山地空间资源进行山地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川渝小城镇形态演化的特征着手, 在川渝小城镇内部功能结构形态和外部物质空间形态上分析探讨川渝小城镇形态的现代演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小城镇发展迅速,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地域性城镇风貌特色丧失等问题,小城镇发展模式和城镇风貌特色保护等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川西平原地区小城镇空间拓展为例,总结出川西平原地区小城镇空间结构拓展的一般性规律,并由此提出适应地域性城镇空间形态的设计策略,作为小城镇空间拓展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筑研究之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文从山地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角度,对重庆市酉县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剖析与论述,将山地环境,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地讨论,论文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 展价值,以期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突出特色: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关键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订和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比如实事求是 ,不搞一刀切原则 ,重视基础设施配套原则 ,有利生产、促进生活质量提高原则。科学规划、节约耕地原则 ,保持城镇个性、突出城镇特色原则等 ,它实际上是小城镇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具体延伸和有机补充。我们认为 ,保持城镇个性 ,突出城镇特色原则是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关键原则。小城镇特色是指其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景观形象、产业构成和功能特征。这是小城镇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 ,是小城镇形象的展示。小城镇特色既是城镇区位、自…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源于当代中国小城镇形象趋同的现实问题以及“安徽霍山县佛子岭城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中的若干理论、实践问题的思考,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视角.探讨运用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来建构小城镇的形象特色。认为:地域文化是城镇与生俱来的生命基因。是城镇形象特色生成、建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关键是确立城镇形象特色的生成、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以及在此命题下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要素的发掘、提炼、重构与文化、艺术、时空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控规指标是控规编制的核心内容,山地小城镇控规编制应该围绕山地小城镇建设科学化这个核心,基于山地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和城镇建设特征,在控规的层面深化前期研究,提出控规编制要点,探索研究典型发展模式和指标科学化的策略,增强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各县市小城镇在土地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可持续科学利用山地空间资源进行城镇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一、山地小城镇发展概况(一)山地小城镇的界定山地是区别于平原,具有复杂地形和独特地貌、有一定高度(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和有一定坡度、地形起伏变化  相似文献   

9.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地貌复杂,小城镇空间分布受到极大影响。通过实地调研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及其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小城镇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400m、坡度0°~5°的区域,即较完整塬面或河川川道区域;城镇空间分布趋水性及交通指向性特征明显;城镇多分布在中南部塬区及沟壑区,西北部及东部丘陵区城镇分布较少,呈南密北疏趋势;结合地形地貌,提出台塬型、川道型、山地型等三种城镇空间形态。针对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提出该地区各小城镇形成"小城镇群",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发展,并提出自然、社会、经济适应小城镇生态基质导向下的城镇空间有机生长的地域适应性发展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出现的特色危机,以沙县夏茂镇总体规划为例,结合小城镇的发展实际,在分析城镇山水特色的基础上,从空间形态、城市规模、产业结构、旧城保护与更新及绿化景观等不同角度对特色小城镇的塑造进行积极的探索,充分体现夏茂镇山水生态城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廖娟  刘骏 《重庆建筑》2014,(2):20-23
四川武胜县沿口古镇是嘉陵江流域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其保存完好的布局和外部空间为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该文通过对沿口古镇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沿口古镇在布局和外部空间上对山地滨水区域自然要素的朴素性适应,总结了其因此而产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沿口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光宇  刘敏 《规划师》2004,20(11):97-100
重庆市路孔古镇在几百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建筑风貌特色和人文景观特色。利用山地文化推动山地城镇经济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注重古镇整体风貌建设;加强对古镇人民文化、技术的培训;合理、适度地开发与控制、管理古镇各项资源。  相似文献   

13.
马宁 《重庆建筑》2016,(1):28-32
该文介绍重庆万科·御澜道规划设计中对于山地小镇模式空间尺度的尝试,该项目运用高、多、低层建筑的拼接组合,从街巷、组团、中心空间三方面控制空间尺度,是高容积率下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体现生活感与人情味以及山地小镇的特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地震的危害规律,重庆市江北县统景地震现场考查,就山区城镇防震规划的依据、原则、目标及防震规划措施——用地选择、总体布局、房屋排列、建立防震安全区、道路宽度等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含  罗谦 《山西建筑》2010,36(32):9-11
通过对川西传统古镇黄龙溪的现场调研,同时进行了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制作出传统古镇的调查报告,基于古镇的调研结果分析了黄龙溪发展模式的特点,并对该模式之于川西传统古镇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探索,从而促进古镇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汪婧  田凯 《南方建筑》2012,(6):22-25
新都桥镇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西部,是川藏交通联系的重要枢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地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杂居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本土的藏式民居从居住类型、功能布局、平面形制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原生建筑。这一演变过程反映出四川藏区城镇在内地化进程的推进中地域民居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7.
金鑫  张霁 《山西建筑》2012,38(1):24-25
以平乐古镇为例,分析其历史、社会、文化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再通过古镇整体规划形式,结合建筑单体的结构、构件、材料、色彩等各方面特点,对四川建筑的共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概括,对促进四川古镇民居建筑风格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研究海南岛昌化古镇的特点羞手,确定以建设特色风情镇区作为昌化古镇的保护和更新的途径。具体是指通过镇区空间形态的调整,功能的转换等策略,完善和强化镇区特色。这一途径可引导其它古镇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19.
金迪 《建筑与环境》2008,(6):171-174
文章以四川绵阳市游仙区柏林镇这个受灾较重乡镇的重建规划实例为依据,分析了地震灾害后乡镇建设中的地质结构、建筑、道路交通等方面出现的矛盾,论文主要探讨灾后乡镇重新规划建设中珏须解决的新建选址、基础设施重建以及民居建筑重建等几个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力求为四川地震灾区的其他乡镇重建规划提出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南山地传统场镇中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反映了场镇建设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思想,独特的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更是形成山地场镇与建筑间特有的文化.对西南山地传统场镇开放空间进行研究,采用由“点”及“线”到“面”层层推进的分析方法,总结出其在不同尺度视角下的形态特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场镇开放空间如何保持原真性进行了策略思考,以求得其空间物质形态与人文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