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规划背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昌平新城是北京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疏散中心城产业和人口的重点区域,是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昌平新城及地区是北京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引导发展高科技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昌平区委一届九次全会也提出把昌平建设成为"投资创业、旅游休闲、生活居住"三个首选之区的目标.因此,本次昌平新城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新城功能,并根据新城规划的编制要求,在深入分析昌平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结合昌平土地利用现状,梳理整合城市空间,有效控制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建设标准与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城规划是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新定位,促进新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新城的可持续、集约、协调发展,实施新标准,促进新城的理性增长为目标,把新城建设成为高品质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的城镇体系为: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框架下,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4.
北京新城公共设施规划中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刘佳燕  陈振华  王鹏  王健 《城市规划》2006,30(4):38-42,50
公共设施规划作为当前北京新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化政府公共职能、提升新城品质、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等深远意义。本文以在北京顺义、昌平、房山等新城规划中的研究为例,基于问题分析和目标导向,在新城公共设施规划中提出构建多级服务网络、实现多元分异供给和发展多方协作机制的三条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5.
顺义新城是北京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是有序疏解北京中心城人口和职能、实现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调整的反磁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新城发展与交通建设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了通过新城发展带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城,作为未来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兴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规模化地区,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7.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将呈现“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布局形态,城市的发展方式也由“中心城的蔓延扩张”逐步转变为“周边规划新城”的开发建设。新城的设置是北京市城市战略布局调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首都城市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目的是要形成能够承接中心城人口、疏解部分服务职能、汇集新型产业的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从2005~2020年这15年间,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是延庆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关键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精心规划,准确把握延庆今后5~15年的总体发展战略方向,编制好《延庆新城规划(2005~2020年)》,对延庆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实现未来15年中延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2005年初,县委、县政府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对于延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着手组织编制《延庆新城规划(2005~2020年)》.目前已经完成的这个规划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衔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科学引导功能分区,精心安排空间布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新城作为首都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是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三问新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年)》确定了"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新城发展战略(图1).目前,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实施建设的总体要求,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新城建设在首都整体发展中得到了统筹推进,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快促进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城,加快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调整,是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b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hanghai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 population aggregation of its five suburban new towns including Jiading,Songjiang,Qingpu,Nanqiao,and Lingang.It finds that Shanghai'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featured by both continuity and variety.In detail,although Shanghai is still dominated by a single-centered expansion pattern,a multi-centered spatial pattern is gradually formed with a narrowing gap in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and the suburbs.As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i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 and migrants re-gather in the central city as a result of its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there is a relatively smaller migrant popul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Inner Ring Road and the Outer Ring Road.Consequently,the population in the new towns that the city planning strategy has focused on is not increasing at the expected speed,thu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 reasonable central citycentered,multi-leveled,towns-grouped,and compact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2.
分析我国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建设投资差距和经济差距,发现小城市的投资产出效益高于其他规模的城市。通过城市建设投资效益模型及其分析,用投资优化配置模型,测算到2020年,特大城市的建设投资比重减小,其他规模的城市将增加,其中小城市增加最多,而城市化人口增量将与城市规模大小呈反向变化,使我国在2020年步入初步城市社会时,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达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城市纵向发展的角度,为城市建设投资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对新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宏远  樊杰 《城市规划》2007,31(3):20-24
北京将建设新城作为疏解中心城职能和人口压力的重要战略。本文首先分析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及其内在机理,借鉴巴黎和东京都市区当年建设新城的经验与教训,剖析现阶段北京市建设新城将会面临的难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市目前的城市发展阶段,建设新城难以起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压力的目的,反而容易使新城成为容纳外来人口继续向北京市迁移的集聚地,进一步造成城市建成区的蔓延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李蕾 《规划师》2011,27(5):56-62,68
低密度、低容积率的建设会造成新城活力不足,尤其当新城和旧城位置临近时,新城对旧城的人口和产业的疏解功能会受到限制.贵阳花果园新城被定位为一个高容积率、高高度和高密度的紧凑生态型新城,其规划经历了植入"新组织"、"缝合"城市新旧空间、提升经济与城市价值3个主要阶段,从城市边界、土地使用、交通体系、景观塑造和城市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人口动态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哈尔滨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亚滨  潘玮 《规划师》2005,21(6):74-75
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预测哈尔滨人口2010年为394万,2020年为460万。根据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城市规划应注重调整城市产业和用地结构,适当调整公共设施定额指标及布局,提高城市人口整体素质,使城市适应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前后杭州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空间资源。随后"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路的提出,则实质上暗含通过多中心空间结构引导老城人口疏解以及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区划调整后近10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对新时期杭州市区的人口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市区和主城两个层面对杭州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引导杭州市区人口空间合理分布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梁燕  宋铀 《规划师》2004,20(11):41-43
昌北地区以其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条件将成为南昌未来的象征及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规划将昌北地区建成空间辐射力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政府应即时调整行政区划、推动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把握发展时序并制定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Shen J 《环境与规划A辑》1991,23(12):1797-1810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hina are presented in a multiregional demographic model using regional estimates or mortality and migration based on the 1% population sample survey in 1987. An open ended population account is generated for period cohort a, gender g of region i (urban) and j (rural) using population, birth, death, and migration. Demographic rates and equations for flows of nonsurviving migrants of period cohort a of gender g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forward demographic rate definition. Out-migration rates for period cohort a of gender g are defined by migration flow divided by the initial population. The death rate for period cohort A1 and A are estimated using a single region method. Death and migration rates are simultaneously estimated with an iterative procedure. The population accounts estimates and demographic rates are provided for the period ending 1986-87 for male births, males in period cohorts 10 and 20, female births, and females in period cohorts 10 and 20. The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projection model is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accounts concept and assumes fixed rates of mortality, migration, and normal fertility for the base year 1987. The results of this projection are a population of 1090 million that will grow to 1304 million in 2000, 1720 million in 2050, and 1791 million in 2087. Urban population will expand from 44.2% in 1988 to 46.6% in 2000, and 54.7% in 2087. The labor population of males 18-65 years and females 18-60 years will increase from 58.8% in 1988 to 59.7% in 2000 and decline to 58.4% by 2087. The old age population of males 65 years and females 60 years will increase from 6.5% in 1988 to 7.9% in 2000, and 16.3% in 2087. The mean age increased from 28.3 years in 1988 to 37 in 2087. Urban population may be underprojected; migration problems are recognized. Fertility also is likely to decline. An alternative projection (B) is given to account for the U-shape distribution and urban fertility of 1.8 in 2000, increasing to and stabilizing at 2.2 in 2020, such that population estimates for 2000 are 1291 and 1524 for 2087 with a peak in 2048 of 1573. A faster fertility decline is also used to generate projection C. The author's projections A, B, and C, which are based on more recent data and a more realistic model, are than the "objective projection" and than the "warning projection" generated by China's Population Census Office based on 1982 census data.  相似文献   

19.
光明智能城市一座新型中国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10年,预计中国将有一半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中国的经济繁荣促使农民渴望进城一试身手,由此引发了移民大潮。中国政府最近向联合国世界城市论坛展示其新型生态城市——可惜关注的焦点仅仅是能源和环境问题,却忽视了社会和经济等重要因素。可否在农村背景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并阻止农村技术人才流失?如何在保留传统和维持社会可持续性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从城市的未来长远发展考虑,必须用新型城市蓝图取代当前的生态城市定义,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教育、农业、环境及社会可持续性等因素。光明智能城市城镇中心保留了农业传统,并率先将城市规划和生态可持续性融为一体。这一创新型城镇中心将为深圳、中国乃至全世界开辟一种新型城市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的新变化——基于五普分县资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五次普查分县数据,分别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特征、专业化部门、职能规模、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等方面对2000年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中国城市2000年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②中国城市行政地域范围内仍存在着大量农业就业比重“虚高”现象,除农业外制造业是当前中国城市名副其实的主导职能部门:③中国城市的职能规模与各部门专业化程度之间存在三种关系,特别是规模较小城市普遍具有较高的行政职能;④20万人规模以上城市的非基本部分表现出随城市规模增大而扩大的特征,而20万人规模以下城市则恰呈现出相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