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家族的民居建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在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有关人员对于贵州省土家族文化的建筑特点有了愈发深入的研究,也对土家族建筑特点中所蕴含的土家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但是现阶段由于民族文化的限制,对于土家族建筑特点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彻底,因此还需要有关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探求其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结合对土家族介绍以及建筑特点的分析,对土家民居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析与探讨,以期能够使土家文化被更多的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由于土家族的民居建筑及其室内造型具有精细有条理、陈设装饰精致独特的特点,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本文以鄂西土家族为例重点对土家族的民族传统装饰元素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民族元素土家族室内设计  相似文献   

3.
鄂西土家族民居审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雅琼 《山西建筑》2004,30(13):10-11
通过对鄂西土家族民居建筑形态的美学特征的分析 ,试图揭示土家族建筑中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研究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吸取传统民居的设计精髓  相似文献   

4.
吊脚楼作为鄂西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本文从吊脚楼的乡土建筑生态艺术传承和山地建筑生态艺术传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挖掘出更多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价值,更好的传承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价值魅力。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历史文化悠久,在经受漫长的演变发展后,仍保存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则是其民族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从建造它的外部造型或内部空间来看,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信仰与风土韵味。文章从鄂西土家族建筑的造型艺术视角出发,通过对吊角楼建筑空间特点的分析,总结土家族吊脚楼特有的艺术价值,找寻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的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6.
傣族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建筑文化特征,而且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文化,是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达。本文以云南地区傣族传统民居为实例,通过对比其所在不同地域的建筑空间形态构成,进而分析这些传统民居所展示的地域民族审美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湘西地区的苗族与土家族传统文化切入,延伸至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艺术特色,在对两个民族文化及民居艺术的简短介绍中,阐述地域文化之于建筑的重要性,并探究传统民族民居艺术与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层联系。并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吊脚楼是鄂西山地民居传统建筑形式,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章从土家族吊脚楼这一传统建筑风貌的传承问题进行切入,并以湖北咸丰县打造"干栏之乡"为例,从传统民居遗存保护、新建干栏建筑风格等问题,延伸到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及其文化传承等,从更多视角对其进行讨论,提出相应思考与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吊脚楼是鄂西土家族传统山地民居的建筑形式,其中体现出很多特色鲜明的自然观念。建筑中包含的很多设计要素,具备更多符码意义。文章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与建筑构件两个方面进行切入分析,反馈了崇拜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一体的建筑文化观念,既是一种建造智慧,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文化多样化的意义上,鄂西传统所创造的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在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文化趋同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地域文化正面临衰落和消失的危险,中国民俗建筑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得到了复制,传承和创新。设计形式既需要民族文化,又需要民族元素所表达的深度,广度和厚度。这表明设计过程中既要有完美的表达,也要有需提升的水平。全面的、客观的表现民族的整体文化是现阶段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本文将对鄂西土家传统民俗建筑之基本特征和风貌进行总结,通过对鄂西土家族民俗建筑的分析,并对土家族民俗文化在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冷热电联产系统(CCHP)是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用于建筑楼宇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为了研究适用于建筑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结合一个工程样例,提出了三套发电功率不同的方案,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案之间的差别,并从年运行小时数,天然气价格,电价等方面评价了这些因素对于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发现,联产系统年运行小时数越多,其经济性越好,而选择合适的发电功率可以减小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威  张斌 《华中建筑》2010,28(6):137-139
土家族古街是土家族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形成到不断完善,都留下了宗教信仰介入的痕迹。该文从土家族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鄂西南地区谋道镇、老屋基村等古街的选址、空间布局和细部营造,试图揭示隐藏在空间形态背后的文化投影。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现代建筑能够并需要实现对文化的表达,在文化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以建筑空间有规律的组合,风俗传统和历史元素的融合来展现文化的内涵。通过武汉大学建筑设计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实现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之间的转换。通过土家族乡土民俗博物馆、珞珈书院、昙花林历史地段图书馆、主题式聚落更新等设计,探索与思考如何通过空间的变化、形体的组合以及文化元素的抽象,实现文化建筑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鄂西土家族地区文化融合进程的研究,分析鄂西土家民居在多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中所发生的演变,对理解鄂西土家民居的核心特点以及土家居住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贵州土家族民居的建筑文化背景,阐述了土家族民居的基本类型——单层平房式、单吊式、双吊式、平地起吊式等,并对土家族民居的实用性、稳固性、经济性特点及其在选择、构建上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探索,为土家族建筑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龙自立 《城市建筑》2014,(12):395-395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是湘西地区一座大型的土家风格的仿古建筑群。本文从土家风情园的文化内涵着手,分析了目前国内仿古建筑建设状况,指出了仿古建筑具有的四大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7.
湘西百年古城老司城的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玲 《华中建筑》2009,27(3):215-219
基于对已废弃几百年的湘西古城——老司城内现存土家族民居建筑的详细测绘,该文论述了其在选址与环境格局、建筑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及构造上所具有的特性。指出了虽然政府加大力度保护古城,但老司城文物旅游资源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针对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观点和建议,提倡以新的思路走“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吊脚楼结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江  李莉萍 《华中建筑》2008,26(2):195-198
土家族吊脚楼是我国民居的一块瑰宝,它的木结构体系更是巧夺天工。该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计算机软件建模对吊脚楼的结构从部分到整体进行解读,加深对土家族吊脚楼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土家族吊脚楼。  相似文献   

20.
解读摆手堂     
邓晓红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13,(10):171-174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的物质承载空间——摆手堂,是具有祭祀、庆典和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场所,由神堂、场院、入口门楼和中心木杆或树木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具有土家特色的公共空间.该文从选址与布局、场景与活动以及地方性特征等方面对土家摆手堂进行解读.摆手堂是土家聚落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类型有别于住宅、宗祠和戏场,具有公共空间属性.文章分析了摆手堂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现存摆手堂的修葺质量令人担忧等问题,提出应重视摆手堂的保护和重建,新建摆手堂应体现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土家族聚居文化的整体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